首页 / 书籍 / 伤寒论讲解 /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一部着作,它保留了《伤寒杂病论》中的一大部分内容。

《伤寒杂病论》为后汉·张机所着。张机,字仲景,史书无传,事迹散见于其后的医籍及地方志中,为后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人,生卒年代约为公元150年至219年。宋臣《伤寒论·序》云:“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概述其生平、受业及学术成就,然所言官至长沙太守事,也同样未见于正史。

后汉时期,战乱频繁,天灾连绵,致使疾疫广为流行。张仲景的家族曾多达二百余人,但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的竟占十分之七。面对这一残酷现实,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曾发出“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感伤与哀叹,这就激发他去努力探索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并立志着书立说,救人济世。从客观上来看,疫疾猖撅流行的时代,造就了张仲景这样一位伟大的医家。

袓国医学自秦汉以来,基础理论体系已逐渐完善,大量的复方也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内经》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诸学说的创立和六经分证方法的初步运用;《难经》的脉法生死、针刺俞穴与脏腑病传之理的阐述;《汤液经》的药物和合、汤液治病方法的记载等等,皆为仲景着述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条件。张氏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将医经与经方两家熔于一炉,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体会,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着成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承前启后的巨着。其成书年代,据《自序》中“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之文推测,似约在公元200年前后。

《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据有关专家从现存佚文中考察该书的原始形态,其内容至少包括了六个部分:

1.脉法部分,主要可见于今本《伤寒论》与《金匮玉函经》的《辨脉法》与《伤寒论》的《平脉法》。

2.伤寒病部分:是今本《伤寒论》或《金匮玉函经》的主要内容,分别见于三阴三阳等六经病证治及“可与不可”诸篇。

3.杂病部分:是今本《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内科和外科疾病。

4.妇人病部分:在今本《金匮要略》中尚存三篇,但阙文较多。

5.小儿病部分:在今本《金匮要略》中仅存一方,在今本《脉经》中尚存一篇,但阙文极多。

6。食禁部分:在今本《金匮要略》中有二篇。

仅从以上内容看,《伤寒杂病论》足可以称得上是中医临证医学的奠基着作。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