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伤寒论讲解 / 二、《伤寒论》的流传与主要版本

二、《伤寒论》的流传与主要版本

《伤寒杂病论》问世不久,即已散佚不全,数十年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对其以伤寒内容为主的部分进行收集、整理、撰次,因已非原书全貌,遂名以《伤寒论》,从此便有了本书的流传。至宋,国家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林亿、孙奇、高保衡等,以五代荆南国末主高继冲降宋后进上的高氏编录本《伤寒论》为蓝本,并广集诸书为之校订,于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雕版印行,凡十卷二十二篇,并附有宋臣校注,自是《伤寒论》始有定本,世称宋本或治平本、官本。宋本《伤寒论》在各卷正文之前均记有“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宋·林亿校正”字样,可见高继冲进上的编录本实是王叔和撰次本的传本。

其后,金·成无己为《伤寒论》系统作注,着成《注解伤寒论》,虽对原文有所增删与调整,但与宋本相较,并无太大变化,于金皇统4年(公元1144年)刊行。由于成注本在原文后有注文,便于学习,遂被医家广泛采用,多次翻刻,反使宋本《伤寒论》渐至亡佚。

至明万历年间,海虞清常道人赵开美先刻《注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方论》,既刻已,复得宋版《伤寒论》,方知成注非全文,因复刻之,名《翻刻宋版伤寒论》,又刻《伤寒类证》三卷,合称《仲景全书》,于万历27年(公元1599年)刊行,世称赵刻本《伤寒论》,流传至今。

《伤寒论》的内容,还散见于历代医家的名着之中,如晋·王叔和的《脉经》,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宋医官院纂修的《太平圣惠方》等。唐·王焘《外台秘要》不仅收录了《伤寒论》的内容,也收入了今本《金匮要略》的内容,可见王焘所看到的似是《伤寒杂病论》的另一个传本。但令人遗憾的是,以上诸着都没有标明所收录的《伤寒论》版本原始情况,以及所录条文编排方式互各有异的原因,这就给我们考证版本的源流带来了困难。

宋校正医书局还校订刊印了《金匮玉函经》八卷,此书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以“条论于前,会方于后”为特点,属《伤寒论》别本。今所见者,则是清·陈世杰的影宋刊本。

宋翰林学士王洙曾在馆阁中发现蠹简三卷,题名《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推知此本当是《伤寒杂病论》一书的删节本。林亿等人删其伤寒部分,仍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方论》或《金匮要略》,雕版印行。自此《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就成为影响最大的《伤寒杂病论》的主要传本,此后则未再有大的变动。

至于有关《伤寒论》的其他传本,如唐人卷子本等,则不赘述。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