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伤寒论讲解 / 219-230条

219-230条

三阳合病(1),腹满身重,难以转侧(2),口不仁,面垢,又作枯,—云向经。讝语,遗尿(3)。发汗则讝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4)。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5)。[219]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讲解〕本条论述了三阳合病,阳明邪热弥漫表里的证治及禁忌。

(1)三阳合病,太阳、阳明、少阳同时受邪发病。

(2)腹满,……转侧:阳明里热壅盛,气机痞塞,所以“腹满”;阳明主肌肉,今阳明热盛,气耗津伤,故“身重,难以转侧”。又少阳经脉行人身之两侧,“难以转侧”亦与少阳气机不利有关。

(3)口不仁,……遗尿:胃热炽盛,浊气上蒸于口,故"口不仁”而不知五味;循经上熏则面如布油垢而不干净。热盛上扰心神,神昏则谵语;膀胱失约则遗尿。可知虽为三阳合病,但仍以阳明经热为重。

(4)发汗则讝语,……逆冷:若发汗则更伤津液,燥热愈盛,则转属阳明腑证,而谵语更甚。若妄攻下,则不仅伤阴,而且伤阳,阴伤于下,阳浮于上,则"额上生汗";阳气不达四肢,阴阳气不相顺接,便见“手足逆冷”。

(5)若自汗出者,……主之:此句应承“讝语遗尿”之后,因阳明热盛,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出。治疗当取自阳明,以白虎汤清热养阴。

白虎汤中以辛甘寒之石膏为主药,辛则解肌透热,寒能清阳明气分之邪热;知母苦寒而润,既清阳明之热,又滋阳明胃燥,与石膏相伍,清热生津而互相为用;炙甘草、粳米甘缓和中,保胃气,存津液。谓之白虎者,犹虎啸风生,取其清肃之意。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讝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220]

讲解〕本条论述二阳并病而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先病太阳,后病阳明,终至二经之证并见,谓之"二阳并病”。今“太阳证罢”,则惟阳明病证独存。但见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说明燥热壅于肠胃,阳明腑实已成,理应峻下热实,宜大承气汤。

临证意义〕上条三阳合病,阳明经热独盛,无形邪热充斥表里内外,宜清而不宜下,故用白虎汤治疗;本条二阳并病,太阳证已罢,阳明腑实已成,宜下而不宜清,故用大承气汤治疗。对比发微,学者宜细心体会。

阳明病,脉浮而紧⑴,咽燥口苦,腹满而喘(2),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3)。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谶语(4);若加温针,必憷惕烦燥,不得眠(5);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6)。[221]

肥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讲解〕本条论述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

(1)阳明病,脉浮而紧:从下文"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等阳明病独特证候分析,可知脉紧为阳明热盛于里,邪气盛实所致;脉浮为阳热内炽,气血为之浮盛所致。因此,脉浮紧也是阳热盛于里的一个征象。

(2)咽燥口苦,腹满而喘:热蒸于上,煎烁津液,不能上潮,故见“咽燥口苦”;热邪壅盛于里,气机不利,上下升降失宣,故“腹满而喘”。

(3)身重:邪热弥漫,阳热壅盛,气机不利,故见身重。

(4)若发汗则躁,……谶语:本证属于阳明经热,故当以清热之法治之。医者误以“脉浮而紧”为太阳伤寒表证,妄投辛温发汗之剂,不仅劫伤津液,而且辛温助热,反使火势上炎,热扰心神,故见烦乱不安,神昏谶语等证。

(5)若加烧针,……得眠:若因脉紧而断为寒证,误用治疗阴寒沉积的烧针而强发其汗,火气内攻,不仅劫伤心血,而且有灼伤真阴之虑,因而壮火愈炽,心神被扰,阴不敛阳,心神不能内守,故惊恐不安,烦躁不得眠。

(6)若下之,……主之:若因腹满而误用下法,必然损伤胃气而使胃中空虚,邪气乘虚而入,无形之热上扰胸膈,则上不得宣畅,下不得肃降,郁遏于胸膈,出现心中懊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