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二、《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0年前后。这个年代是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中有“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之语,推测而来的。

(一)社会背景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天下大乱,战乱频繁。从黄巾军起义,到三国鼎立、天下归晋,战争没有一天停止过。其二是天灾不断,仲景在世70年间,据统计载入史册的大的自然灾害就有22起之多,其中涝灾、旱灾、雹灾、蝗灾、风灾、火灾、地震、海水倒灌、河堤决口、泥石流等等,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在当时都出现过。古谚有云:“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使生产水平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体力和抵抗力降低,于是就导致了疫病长期大面积的流行。当时的百姓“不死于兵,即死于病”,中原大地“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在《七哀》诗中所描述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啼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所往,何能两相完”,就是当时情况的写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集》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就是仲景自己的经历。

曹植《说疫气》描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这虽然是仲景逝世以后的事情,但足以说明疫病流行时间之长久。 疾病的流行,百姓的疾苦,激发和激励了张仲景发奋研究医学并从事医学著述的热情和责任感。疫病的流行,在客观上也为张仲景收集广大医家和百姓防治疾病的经验以及亲自参加医疗实践提供了外界条件。加之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的勤奋努力,终于著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

(二)学术背景

古典医籍的问世:在《伤寒论》成书之前,就有“医经”和“经方”两大医学体系的著作问世。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东汉以前的医学著作有医经7家,经方11家,其中就有《黄帝内经》和《汤液经》等。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说明仲景继承了古《汤液经》的内容。

史书曾载,战国秦汉名医辈出。如战国的扁鹊、西汉的仓公、淳于意、东汉的太医丞郭玉等,均属有相当造诣的临床大家。

可见在张仲景以前,已有丰富的医学典籍和医学名家同疾病做斗争的宝贵经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集》中所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便是他对自己学术渊源的概述。仲景正是在系统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和大量医家同疾病做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著成了中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它既是对公元2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理论与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技能的创新。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