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五、关于六经辨证

五、关于六经辨证

(一)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

六经,是后世医家对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阴三阳经的简称。

三阴三阳原本是阴阳学说中的术语,《黄帝内经》认为,地球上之所以有生命诞生,就是因为地球上有阴阳二气平衡、稳定的交替运动。阴阳是化育生命的本源,“生之本,本于阴阳”,因此地球上万事万物都被打上了阴阳的烙印。所以在研究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时候,自然要用到阴阳学说。把事物分阴阳,是对其性质的区分,将阴和阳各分为三,也就是三阴三阳,则是对阴阳气量的多少的区分。太是大的意思,太阳是言阳气强大,为三阳,也就是三份阳气,故有巨阳之称;明是显著的意思,阳明是言阳气显著,为二阳,也就是二份阳气,故有盛阳之称;少是小的意思,少阳是言阳气弱小,为一阳,也就是一份阳气,故有小阳、幼阳、稚阳、嫩阳之称;太阴为三阴,是三份阴气,阴气量最大;少阴为二阴,是二份阴气,阴气量较少;厥有极、尽的意思,厥阴为一阴,是一份阴气,也就是阴气少到了极点。

在自然界,昼属阳,夜属阴。昼分三阳,夜分三阴。少阳主时寅卯辰,正值清晨,阳光初照,其阳气不亢不烈。太阳主时巳午未,阳光当头照,阳气盛大。阳明主时申酉戌,太阳已偏西,阳气渐收。太阴主时亥子丑,正是阴气最盛之时。少阴主时子丑寅,夜半子时一阳生,阴气渐减,阳气渐出。厥阴主时丑寅卯,阴气将尽,少阳已出。

《黄帝内经》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既然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类就是天地的子女,因此人便与天地之气相应。所以《黄帝内经》就根据脏腑经络阴阳气的多少,分别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经络。于是大自然有三阴三阳,人体也就有了三阴三阳,简称为六经。六经各分手足,经络又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阴阳,通行气血,流布津液,因此六经实际上是总领十二经脉及其所属脏腑以及阴阳、气血、津液、精神的生理功能,是将人体分为六大功能体系。虽用“六经”命名,并非专指经络。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所讲的六经是六经病。六经病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大功能体系在和外邪做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以看成是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证候。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简称。这一辨证方法,是张仲景在收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之后,对这些资料采取的一种分类研究方法。它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的生理功能与受邪后的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分类、归纳,进而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治法和处方等问题的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

在六经辨证中,三阴三阳是病证或说是病理的概念,它包括了病位、病性和病势的含义。太阳病,病变部位就原文来看,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膀胱腑、体表营卫,其主要证候为体表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气开始抗邪,属阳证、表证、阳证的初起;如邪气循经入腑,则会有气化不利的蓄水证和血热互结的蓄血证。阳明病,病变部位涉及到足阳明胃经、胃肠之腑,邪气已经入里化热,因此阳明病的主要证候是盛阳感热邪,两阳相争而出现的大热、大实之证,为里证,为阳证的极期。少阳病,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胆腑和三焦,邪气在经为寒,在腑化热。其证进一步发展,邪气既可以由阳入阴而内传太阴,转成阴证;也可以内传阳明,进而发展为阳证的极期。太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阴脾经和脾脏,主要证候是太阴脾脏的虚寒证,为阴证、里证,是阴证初起,阴证的轻浅阶段。少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以及足少阴肾经。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病及少阴,涉及到人体根本阳气的动摇,故为阴证,里证,为阴证的危重期。厥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厥阴肝经、肝和心包,如果邪由少阴传来,也就是说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寒邪进一步传入厥阴,则属阴证、里证,为阴证的终末期,最终不可避免地出现阴盛阳绝的死证。但如果是外寒直接侵袭厥阴经、脏,则属可以治疗的厥阴寒证。而当阴寒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而爆发时,又会有热证、寒热错杂证、厥热进退证、自愈证等出现。

(二)六经病的传经和变证

六经病的传经:邪气由此经进入彼经,则叫传经。《伤寒论》原文所提示的传经情况主要是:

一般来说,正虚邪盛,则邪气由表传里,由阳入阴;正复邪退,则邪气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无论病证由表入里,由阳入阴,还是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皆称为传经。所不同的是,前者属邪胜病进,后者属邪衰病退。

后世医家对六经病传经方式提出的主要术语:①循经传:邪气依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传。(但《伤寒论》并无阳明传少阳的实例)②越经传:邪气不依照上述顺序,而越过一经或多经相传。③表里传:邪气在表里两经之间相传(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表里传实际是越经传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是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名词是后世注解《伤寒论》的医学家们提出来的,现代临床已经很少使用了。

六经病的传经与否,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①正气的盛衰: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气不能内传;若正气衰弱,则易致邪气内传;若邪气已内传,但如正气恢复,已具驱邪外出之力,则可使病证由阴转阳,由里出表。②邪气的轻重:若感邪重,其势较盛,则多会内传;若邪气不甚,或邪气已衰,则无力内传,或虽已内传,亦可有外出之机。③治疗是否得当: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是否能行使正确的治疗,关系到是否能截断病程,及时治愈,也关系到疾病的传经与否及传经的趋向。④体质的强弱与宿疾的有无:体质弱者,病邪易传,并多传三阴,体者较强者,不易传经,即便传经,也多传三阳;有宿疾者,其传经多与宿疾所在的脏腑有关。

判断六经病是否将要传经,须据脉证变化而定,并不以病程日数的多少来推断。

(三)六经病的变证和坏病

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了变化,新的证候不属于六经病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后世医学家习惯称其为变证。凡是反复误治所造成变证,《伤寒论》称其为坏病。变证和坏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见,变化多端,故治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也是“辨证论治”精神最明确的文字表述。

(四)六经发病的特殊形式———合病、并病、直中和两感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以及三阳合病等。合病常常是因邪气太盛,动则侵犯数经。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如太阳少阳并病、二阳并病也就是太阳阳明并病等。合病和并病在《伤寒论》里只用于三阳经病,三阴病没有用过这些词汇。

但无论是合病或并病,病人当前的病证都是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症状都存在,因此只能从发病的病史上来判断是合病或是并病。由于现代临床以辨证为准,判断是合病或是并病并不具有太大的临床意义,所以这些词汇在现代也不常用了。

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直接入侵三阴而发病,叫“直中”。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阳气素虚,抗邪无力,使病邪得以长驱直入阴经而发病。凡属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病情就更加沉重。但也有邪气太盛,而直接侵犯内脏者,其实病人的阳气原本不衰,在这种情况下,祛除病因后,预后则比较好。

两感:凡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者,则称“两感”。如太阳与少阴同时受邪而发病则称太少两感。

(五)六经辨证和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六经辨证中包含八纲分证:①六经中包含阴阳分证: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阴证。②六经病包含表里分证:太阳为六经之表,其他五经病为六经之里。太阳为三阳之表,阳明为三阳之里,少阳为三阳之半表半里;太阴为三阴之表,少阴、厥阴为三阴之里。太阳伤寒、太阳中风为太阳之表,太阳蓄水、太阳蓄血为太阳之里。③六经中包含寒热、虚实分证:三阳病多热证、实证,但也有寒证、虚证;三阴病多虚证寒证,但也有实证、热证。因此可以认为,八纲辨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辨证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纲领性的辨证方法。但八纲辨证只是辨别病证属性的大方向,并不能直接指导选方遣药。而六经辨证则可以具体确定所选用的方药。

六经辨证中含有脏腑经络辨证的内容:六经病中的经络病证,是构成经络辨证的内容之一;六经病中的腑证和脏证,则是脏腑辨证中不可缺少的素材。不过脏腑经络辨证是医学家将脏腑经络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气、血、津液、痰饮、水湿种种病证都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类。而六经辨证则是仲景根据临床实际,尤其是外感病的临床实际资料,用六经进行了分类,并没有涵盖脏腑经络所有可能出现的病证。但脏腑经络辨证缺少病证和病证之间的有机关联,而六经辨证则揭示了六经病之间的传经、合病、并病关系。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共同构成了对外感病辨治的完整体系:虽然说六经辨证是辨证论治的楷模,是为百病而设,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的发展,医学家们逐渐感到,在运用六经辨证对温热病和湿热病的辨治方面尚力不从心。于是在《伤寒论》的启发下,明清以降的医学家逐渐创立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现代临床,通常是以六经辨伤寒病,以卫气营血辨温病,以三焦辨湿温病,从而使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得以完备。当然这三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往往不能够截然分开,具体到一个病人,在其疾病的初起,可能运用的是六经辨证,但其中期可能运用到卫气营血辨证或三焦辨证,而其后期又可能运用到六经辨证。所以三种辨证方法常常交叉甚至重叠运用。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