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二节 太阳病证

第二节 太阳病证

一、太阳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类

1. 太阳中风的因、机、证、治

这里的因、机、证、治,“因”是指病因或成因,“机”是指病机,“证”是指证候表现,“治”是指治法、用方、用药。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1],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2],淅淅恶风[3],翕翕发热[4],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十枚(擘)[5]

上五味 咀[6]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7],啜[8]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9]令一时许,遍身 [10]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11],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12]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13]、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14]邪风[15]者,宜桂枝汤。(95)

【注释】

[1]阳浮而阴弱:有双重含义,一指脉象,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实际就是脉浮缓。二指病机,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2]啬啬恶寒:啬,sè,音色。啬啬恶寒,形容恶寒的样子。

[3]淅淅恶风:淅,xī音析。淅淅恶风,形容恶风的样子。

[4]翕翕发热:翕,xī音夕。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表浅的样子。

[5]擘:bāi,音掰,同掰。以手裂物。 咀:fújǔ,音府举,本义是指咀嚼并品味,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7]须臾:很短的时间。

[8]啜:尝、饮、喝。因饮用热粥,故应当是小口而连续喝,以免大口急饮而烫伤口舌、喉咽和食管。

[9]温覆:加盖衣被,保温取暖以助发汗。

[10] :zhě,音折。形容微微汗出潮润之状。

[11]小促其间:略微缩短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

[12]周时:一昼夜,即对头24小时。

[13]五辛:泛指有香窜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天台戒疏》:“旧云五辛,谓蒜、慈葱、兴渠、、薤。”《本草纲目》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为五辛。

[14]救:《说文解字》:止也。《周礼·地官序》“司救”,郑玄注:“救,犹禁也。”此引申为解除、祛除。

[15]邪风:风邪。

【提要】

论太阳中风证的因、机、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述病机。从脉象来说,轻取见浮,沉取见弱,也就是浮缓脉的另一种说法。从病机来说,就是卫强营弱。风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脉轻取现浮,症见发热;风伤卫阳,卫外失司,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而见汗出,汗出伤营,营阴内弱,所以说“阴弱”,而脉沉取也必然见弱。翕翕发热,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所以见发热,其热在肌表,所以称“翕翕”,这是表热的特征。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气为风寒邪气所伤,失去了“温分肉”的功能,加之汗出而肌腠疏松,经受不起外来风寒的吹袭,所以出现了恶风寒。头痛,就是太阳病提纲证所说的头项强痛,为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致。鼻鸣,肺合皮毛,其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窍不利,所以出现了鼻塞而呼吸不畅,以致气过有声。此外或打喷嚏,或流清涕,都可以称鼻鸣。干呕,风邪袭表,正气抗邪于表而不能顾护于里,于是就可能导致里气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就可以出现干呕,这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在患表证期间,由于正气抗邪于表,导致里气升降失常的,除了出现干呕以外,通常还可以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下利或不大便,这些症状,并不是邪气入里的表现,只要表证解除了,里气升降就可以恢复正常,这些症状也就自然缓解了。

综上所述,其证为太阳病中风证,其基本病机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也就是第95条所说的“荣弱卫强”。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剂】

桂枝汤。

【方义】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芍药酸苦微寒,敛汗滋阴养血而和营。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一开一合,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在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生姜辛温发散,降逆止呕,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益阴而和营。炙甘草甘平,既可以调和诸药,又可以配桂枝、生姜、大枣辛甘化阳以助卫阳,配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滋营阴。五药相合,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功效。用药精当,配伍严谨,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为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大自然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她必然为这些生命的生存创造必需的条件。就拿我们人类来说,自然界提供的哪些味道甘美的,性情平和的植物、动物和少部分矿物,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而自然界提供的那些味道不够甘美,性情有所偏差的植物、动物和少部分矿物,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把它们当作食物,但正因为它们性情的偏颇,却可以用来纠正我们健康状况的偏差,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药物。因此食物和药物同样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而且大自然还赋予人类一种能力,这就是认识和利用大自然所化生的这些植物、动物和少部分矿物,来延续生命,来防治疾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连中医学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药食同源的说法,显然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再来看看桂枝汤,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枣,或者是做菜的常用调料或香料,或者就是常用食品,有着开胃健脾调和中州的功效。因此桂枝汤实际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而脾胃为阴阳、气血、营卫化生之源,所以可以认为,桂枝汤是通过调和脾胃,进而达到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的。既可用于太阳中风证,又可用于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各种变证或杂病。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于是就被后世医学家尊为“群方之冠”。

服药后的护理方法:

①药后啜粥:因桂枝汤发汗力弱,养正力大,如果想达到发汗的目的,服药以后需要啜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用热粥的作用有二,一是病人本有自汗出,津液已经不足,现在又要发汗,所以要喝粥,借谷气以补充汗源;二是借热粥的热力,助胃阳,进而鼓舞卫阳,使卫阳振奋起而抗邪,于是便达到了汗出表解的效果。因此饮冷粥是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有注家说,啜是大口喝的意思。其实,热粥是不能大口喝的,只能是小口连续喝,既不使烫伤口咽,又能借助足够的热力。

②温覆取汗:服药啜粥之后,要温覆,也就是加盖衣被保温发汗,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忌大汗淋漓。因汗多就会伤正,正气被伤,邪反不去,病必不除。对于发汗程度的具体要求,《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 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清楚地指出,汗出要周遍,使手脚都见到汗;要出小汗,出微汗,汗出 然;还要使汗出持续一定的时间,也就是加盖衣被保温发汗要达到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左右。如果做到上述三点,这这才叫汗出透了,才可以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我们学习“太阳病篇”,重点之一就是学习汗法的应用,因此在这里关于发汗的具体要求,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发汗的方剂。

③见效停药:如一服汗出病愈,就应当停服。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④不效继服:如一服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在服第三次药的时候,要缩短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半日内把三服药都服完。若病重而服一剂汗不出者,须昼夜连续给药,一直可以连服二至三剂。在这里的一剂,是指桂枝汤原方、原量,但此方煮取三升,每次仅服一升,即原方剂量的1/3,这就叫一服。

⑤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黏滑、肉面、辛辣等易伤胃阳的、不易消化的、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因这些食物或会损伤中阳,或会增加胃肠负担,使正气不能集中力量祛除表邪,以致表邪留恋不解。临床经常遇到年轻妈妈在自己的孩子患外感病后,不懂得饮食禁忌的重要,反而认为应当给孩子多吃些营养丰富,热量高的食物,结果却使孩子外寒不解,内停食滞,高热持续不退。因为人体的正气既要抗邪于表,又要入里消化这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可以说是顾此失彼,两难照顾。所以强调在患外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有重要临床意义。

再次强调的是,仲景用桂枝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每次服一升,这就是一服。每次服用的药量,也就是一次治疗量,实际上是全方药量的三分之一。

2﹒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

(1)凡是太阳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讲解】

本条所论,扩大了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一般将本条解释为对太阳中风证证治的补充,而张仲景写作的风格,学者一致认为是简洁明了,绝少重复。在第12条论述太阳中风之后,紧接着又重述太阳中风,这不应当是张仲景的风格,因此我想本条一定另有深意。“太阳病”三字,应当泛指一切表证,本条所论应是,无论中风、伤寒,亦无论经过治疗与否,只要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四个症状,就可应用桂枝汤。这是抓主症,针对主要症状用方的示范。曾治一男青年,淋雨后,先发寒战,随后见发热、头痛、身痛、无汗,体温曾达39℃。自用解热镇痛药后,虽有汗出,但身热未尽退。刻下症见头痛、发热、恶风寒、活动或饮热水后则有汗出,体温38℃。实习的同学有认为是太阳伤寒,有认为是太阳中风。我则认为,此证不必强辨中风或伤寒,因有第13条的主要症状,针对症状用方就可以了。遂用桂枝汤一剂而愈。正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所说:“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

我们在病房要求学生写大病历的时候,一定要有中医的病名、证候等完整的诊断结论,然后立法、处方、用药,这是一种规范的要求,初学者必须遵循。而许多老中医专家,门诊看病,常常只是抓几个主要症状,就可以立法处方,这是在大量临床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将辨证过程简化浓缩的一种简捷方法。本条就是这种方法的示范。

(2)太阳病兼轻度里虚者

【原文】

太阳病,外证[1]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注释】

[1]外证:即表证。指发热、恶风寒、头痛等表证而言。

【提要】

论太阳病脉见浮弱者宜桂枝汤。

【讲解】

太阳病外证未解,是指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仍在,当发汗解表。脉浮提示正气可以抗邪于表,但已兼弱象,则提示已有轻度里气不足,故以服桂枝汤解肌发汗为宜,而不宜用麻黄汤峻汗。

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论有汗无汗,只要是脉见浮弱,有正气不足之象,不耐麻黄汤峻汗者,均应使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3)汗下后太阳表证仍在者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1]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2]。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3],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注释】

[1]其气上冲:有人认为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是指病人或自觉胸中有气上逆的感觉,或有胃气上逆的呕逆,或有肺气上逆的咳喘等。有人认为是指病机,“上冲”和“内陷”相对而言,“其气”是指太阳阳气,即太阳阳气尚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而没有内陷,由此提示表证仍在。但本条张仲景单用桂枝汤,桂枝汤并不治疗那些气逆、呕逆、咳喘诸证,因此后者的解释更好一些。

[2]前法:指第12条桂枝汤后所载的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3]烦:《说文解字》:“热头痛也”,进而引申为心烦,烦躁,麻烦,烦热,发热。在此义为烦热、发热。

【提要】

论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邪不解者,仍当解表,用桂枝汤。

【讲解】

太阳病汗、下后,或表证不解,或余邪复聚,或复感外邪,只要表证仍在,则仍应从表而解。但毕竟用过汗、下之法,正气已经受挫,此时解表,选桂枝汤为宜,既可解表邪,又可护正气,而不可用纯辛温燥烈之麻黄汤,以免戕伐正气。

(4)太阳病兼里实欲先解表者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提要】

论表证兼里实当先解表,宜用桂枝汤。

【讲解】

病在表者,理当汗解;病属里实,法当攻下,此为治疗的常法。表证兼里实,一般应遵照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如先行攻下,在里的实邪虽有可能被排出体外,但因在用攻里药物的过程中,常使正气趋向于体内,表邪必然会随之内陷,而致变证丛生,如果先解表,在里的实邪不会在解表的过程中发生异常变化。等表证解除了,再去攻里,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故先攻下就是错误的。 欲解外者,为什么宜桂枝汤呢?因桂枝汤既可解肌祛风,又可滋阴和营,既有驱邪外出之功,又无辛燥助热之弊,对此证较为适宜。不用麻黄汤,是恐其峻汗伤津,更增在里之燥热。

(5)非外邪所致之营卫不和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1],荣气和者,外不谐[2],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脏无他病[3],时发热自汗出[4]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5]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注释】

[1]荣气和:荣气,即营气。和,即平和、调和。荣气和,即营气功能正常。

[2]外不谐:外,指卫气而言。谐,谐和、谐调的意思。外不谐,指在表的卫气不相谐和。

[3]脏无他病:脏腑无病,谓里气调和。

[4]时发热自汗出:指发热自汗出时时发作,阵发发作。

[5]先其时:指发热自汗发作之前。

【提要】

论非外邪所致营卫失和证的病机与治法。

【讲解】

关于自汗出证和时发热自汗出证的证治。

①自汗出证的证治

主症和病机:病常自汗出,因其无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知非外感。其病机乃因“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即营卫失调所致。从文中“荣气和者,外不谐”分析,导致营卫失调的原因不在于营气,而在于卫气,亦即在内之营气未病,而在外的卫气失于固护开阖,以致腠理疏松,营阴外泄而自汗出。

治法: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所谓“复发其汗”,指病本有自汗出,而又用桂枝汤发汗而言。由于桂枝汤不仅可以解肌祛风,而且可以滋阴和阳,调和营卫,用其发汗,可使卫阳复其卫外之职,营阴内守,营卫相和,故汗出自愈。此正如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所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自汗反止矣。”

②时发热自汗出证的证治

主症和病机: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是指发热、自汗出阵发性发作,其病机,乃因卫气失和,营卫不调所致。卫阳不能得到营阴的制约,则虚性亢奋而见发热;营阴不能得到卫阳的护卫,则不能内守而见自汗。

治法:先其时发汗则愈,也就是在其证候发作之前,或发作的间歇期,用桂枝汤,通过发汗而达到和营卫、调阴阳之效。在病证发作之先或发作间歇用药,一是截断病势,减轻发热汗出的发作程度;二是避开汗正出的时候,以防过汗。

笔者曾治一56岁男子,每日下午3时开始出现烘热,随后即见全身大汗出,以致湿透两层衣服,病程3月,十分痛苦。前医叠用滋阴敛阳、清热降火、益气固表、收涩敛汗等方法,效果不显。特别是用过收涩敛汗重剂之后,病人汗虽不出,但烦热特甚,以至难以忍耐。遂用桂枝汤,嘱其在下午1点半左右服药,药后多饮热水,保温发汗。每日只服一次药,第二天服药仍照上法,连服6剂而愈。3个月后,又有复发,再用6剂痊愈。

(6)病重药轻,治用针药并用法

【原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1]、风府[2],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注释】

[1]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名。在枕骨粗隆直下正中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间凹陷处。

[2]风府:督脉经穴名。在后项入发际一寸处,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太阳膀胱经在此处和督脉相连。

【提要】

论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当针药并用。

【讲解】

太阳病,桂枝汤证,服桂枝汤本为正确的治法,按要求服第一次桂枝汤后,不仅未见汗出病减,反而又出现烦热不解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属于太阳之邪过盛,服药后,药力不足以驱邪外出,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力,因此导致了烦热不解。这种病重药轻的激惹现象,不独服中药会出现,服用西药时也会出现。比如在服用祛蛔药物的时候,药量不足,也常常会导致大量蛔虫上蹿下跳,引发胆道蛔虫症或者蛔虫团性肠梗阻。对于服用桂枝汤后所出现的激惹现象,仲景采用的处理方法是针药并用。

先刺风池、风府,一则可以疏通太阳经气和后项部的气血,从而达到调动正气的效果,一则可以泄太阳经脉中和后项部的风邪,等到经气稍通,邪气稍泄,然后再服桂枝汤如法取汗,表邪就容易解除了。

这种针药并用的方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上述条文提示,仲景在“太阳病篇”将桂枝汤用于治疗的病证有:太阳中风表虚证;凡是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太阳病兼轻度里虚者;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者;太阳病兼里实需先解表者;非外邪所至之营卫失和者。在用桂枝汤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病重药轻而见烦热不解的,可以采取针、药并用的方法。

3.桂枝汤禁忌证

【原文】

桂枝本为解肌[1],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2]此,勿令误也。(16下)

若酒客病[3],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注释】

[1]解肌:解散肌表之邪的意思,以与麻黄汤的发汗散寒作用相区别。

[2]识:zhì,音志,铭记。

[3]酒客病:酒客,平素嗜酒成性之人。酒客病,饮酒过度,湿热内盛,阻遏营卫气血,使营卫气血失和,而见烦热,多汗,周身酸楚,头痛等类似太阳中风证的病证。

【提要】

论桂枝汤使用禁忌。

【讲解】

一是典型、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禁用桂枝汤。第16条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典型的单纯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当用辛温纯剂麻黄汤发汗启闭解表。而桂枝汤发汗力小,养正力大,无启闭发汗之力,且方中又有芍药酸敛阴柔,不利于卫闭营郁之证的解除,因此“不可与之也”。若伤寒表实证误用桂枝汤,就有可能使表邪闭郁更加严重,而发生种种变证,所以仲景谆谆告诫:“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要经常铭记在心,千万不要发生错误。

二是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第17条是以酒客病为例,提示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嗜酒之人,多湿热蕴郁中焦,湿热内盛,阻遏营卫气血,使营卫气血失和,而见烦热,多汗,周身酸楚,头痛等等类似太阳中风的病证。如果把这些症状误认作为太阳中风证,而错用桂枝汤,则桂枝汤为辛甘温之剂,辛温易助热,甘味则增湿,这就可以使湿热壅滞更加严重,致使胃气上逆而生呕吐。这里虽然以酒客病禁用桂枝汤为名,但推而广之,是在提示凡是湿热内蕴者,皆当禁用桂枝汤。

三是毒热壅盛者禁用桂枝汤。第19条以吐脓血为例,提示凡毒热内盛者禁用桂枝汤。病人能吐出脓血,必是原有内痈。原有内痈,可知其人素体热毒壅盛,因此可以见到发热、多汗、身痛等类似太阳中风的症状表现。如果误用桂枝汤,则发汗伤津,辛温助热,必然会导致病情恶化。显然这里是在强调毒热内盛者禁用桂枝汤。

从第17和第19两条可知,凡内有湿热或毒热者,皆应禁用桂枝汤。《伤寒例》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正是这个意思。推而广之,凡温热病证,亦当忌用桂枝汤。

4.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举例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1],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葛根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去节)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2]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3]及禁忌。(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注释】

[1]项背强几几:几,jǐn,音紧。几几,通掔掔、紧紧,形容项背拘急牵强,俯仰不能自如的样子。清代以来,不少书中都将“几几”印成没有挑钩的字,而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作“几几”,是有挑钩的。在读音上,近千年来,很多医学家一直沿用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读为shūshū的读法。《说文解字·己部》“卺”字下许慎曰:“读若《诗》云赤舄几几”。段玉裁注:“许,读同几,今居隐切。”可知“几几”应读为jǐn jǐn。《说文解字·手部》“掔”字下引《诗经》“赤舄几几”作“赤舄掔掔”。可见“几几”与“掔掔”音同义通。“掔”古读jǐn(今读qiān)通“紧”。

[2]内:同纳,加入。

[3]将息:将,养也;息,休息。将息,即养息、调养。

【提要】

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的证治。

【讲解】

主症和病机:项背强几几,太阳病本身有头项强痛,今不但项强,而且连及背部,出现拘紧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其病机应是风寒客于经脉,经气不畅,气血不利,以致在经脉循行的部位上出现了肌肉筋脉拘急痉挛。反汗出恶风,为本证辨证关键,一般来说,经脉拘挛的证候,多以寒伤经脉为多见,这是因为寒主收引的缘故。而寒邪伤人,当见无汗。本证却见“汗出”,所以用一“反”字。由汗出恶风,可以知道本证属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所以治以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兼以升津液,舒经脉。

【治法】

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方剂】

桂枝加葛根汤。

【方义】

桂枝汤在这里起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作用。葛根在本方中的功用有三:一是升阳发表,助桂枝汤发表解肌。这就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因此服用这张方子的时候,就不用再啜热稀粥来助药力了。二是疏通经脉,祛除经脉中的邪气。葛根是藤本植物葛的根部,大多数藤本植物都有疏通经脉的作用,因此葛根也具有很好的疏通经脉的效果。三是升津液,起阴气,鼓舞阳明津液的布达,滋津润燥,以缓解经脉的拘急痉挛。因为凡是经脉拘挛的证候,都存在着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因此在治疗这类病证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不能损耗津液,而滋津润燥之法也必当应用。

宋本《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方中有麻黄三两,而林亿在方后按中提出“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据《金匮玉函经》所载本方无麻黄,另从病机及方药作用分析,均以林亿之按为是。

本方经适当加减化裁后用于治疗病毒性项肌痉挛、落枕、颈椎病、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等,皆有较好的效果。此外对于颈部疾病所导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神经症、高血压等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喘家[1]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注释】

[1]喘家:素有喘病的人。

【提要】

中风兼喘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一是太阳表证,误下伤里气,表邪乘虚内陷胸中而成表证兼喘。二是素有喘疾,复受风寒,外邪引起宿喘发作,而成中风兼喘。 主症和病机:第43条的微喘者,为误下后,表邪内入,使肺气不利进而上逆所致。但虽经误下,表邪并没有全部内陷,其发热恶寒之证仍然存在,所以说“表未解”。其治疗当以解表为主,兼以平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是说素患喘病的人,医者为其作桂枝汤,必是病人新感中风。新感引发宿喘,所以除喘息之外,还应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桂枝汤的适应证。治用桂枝汤解肌祛风,以治新感,加厚朴、杏仁兼以降气平喘,新感宿疾兼顾,较单纯用桂枝汤为好,故曰“加厚朴、杏子佳”。

第43条为下后微喘,第18条为喘家新感,故前者是新喘,后者是宿喘。第43条用本方治桂枝汤兼证,即表不解兼喘证,是表里兼顾的方法,为对证施治,所以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第18条用本方治太阳中风为主,兼治宿喘,是急则治标的方法,加厚朴、杏子仅为权宜之计,所以说“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治法】

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方剂】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义】

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厚朴、杏仁,下气降逆,消痰平喘。

本方临床治疗患桂枝汤证后兼见咳喘,或哮喘患者因新感诱发,或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在“太阳病篇”,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以后在学习到这些方证的时候,应当注意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相鉴别。

(3)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1],其人恶风,小便难[2],四肢微急[3],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注释】

[1]汗漏不止:汗出淋漓不止。漏,通溇,雨溇溇也,谓雨淋漓不止。

[2]小便难:小便困难,此指尿少。

[3]四肢微急:四肢轻度拘急。

【提要】

汗出太过致阴阳两伤表未解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太阳病,发汗,汗出太多,导致阴阳两伤,而表证尚未解除。

主症和病机:发汗,遂漏不止,是说汗不得法,导致汗出淋漓不止。汗生于阴而出于阳,汗出越多,卫阳越虚,肌腠不能固密,营阴随之外泄,于是出现了伤阳损液的结果。恶风原为中风必见之证,今又特别强调,则说明恶风寒的程度较前为重。这是过汗伤阳,表阳虚弱,温煦失司,不耐风袭的缘故。小便难,是由于过汗伤阳损阴,津液亏少,化源不足,阳气被伤,气化无力所致。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是四肢轻度拘急,活动不灵活,这既有阳虚四肢筋脉失温的因素,也有阴液被伤,四肢筋脉失去阴液濡养的因素。可见证属阴阳两伤而表未解。治用桂枝加附子汤解肌法风,温经助阳,固阳以摄阴。

本证既然属于阴阳两伤,但治法只取助阳解表而不用补阴,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一方面是因为本证的病变重点在于阳虚不固,阴液虽有损伤,但阴伤缘于汗泄,汗泄缘于阳虚不固,因此采用助阳解表法,助阳就可以固表,固表就可以敛汗,敛汗就是摄阴。另一方面,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何况阳生则阴长,阳气恢复,气化功能正常,阴液就可以自行恢复,这正如陆渊雷所说:“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思津伤而虞阳之亡。”张仲景注重固护阳气的思想,于此可见一斑。此外,桂枝汤中原本有芍药、大枣、炙甘草等,也有一定的酸甘化阴效果。

【治法】

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方剂】

桂枝加附子汤。

【方义】

本方即桂枝汤加附子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用炮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邪去阳旺,表固汗止,津液自复,诸证可愈。 现代临床,对于外感病无论是服西药发汗或中药发汗,亦或不经发汗而自汗不止者,均有良效。对于妇女阳虚崩漏带下,对于痹证属阳虚寒痹者皆有疗效。

(4)桂枝去芍药汤证及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1]胸满[2]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若微寒[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注释】

[1]脉促:此处指脉来急促或短促,不是“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的促脉。

[2]胸满:满,mèn,音闷,通懑。胸满,即胸闷。“满”字,古有二音二义,水满读曰mǎn,气满读曰mèn,因为胸为气海,所以,凡满字和胸部相关联的时候,则应读mèn,通“懑”。而腹部是胃肠道所在的部位,胃肠道是通行水谷的场所,所以满字和腹部相关联的时候,应当读mǎn。

[3]微寒:注家多认为是指脉微、恶寒两个症状。

【提要】

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或又兼肾阳不足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表证误下,挫伤心胸阳气,表邪乘虚内陷胸中,或又兼肾阳受损。

主症和病机:胸满是心胸阳气不振,阳郁不伸,邪陷胸中,气机不利所致。脉促,当是脉搏急促而无力,这是心胸中阳气不足,但尚能奋力与邪相争而出现的虚性代偿现象。证属邪陷胸中,心胸阳气不振,故用桂枝去芍药汤温振心胸阳气,祛邪达表。 如果又兼见脉微而恶寒,则不仅心胸阳气不振,又兼有肾阳虚损。肾阳虚损,无力鼓动气血,则见脉微;肾阳虚而表阳不足,温煦失司则恶寒。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振心胸阳气兼以温补肾阳。

【治法1】

温振心胸阳气,祛邪达表。

【方剂】

桂枝去芍药汤。

【方义】

本方是桂枝汤去芍药而成。桂枝、生姜、炙甘草、大枣相合,是纯辛甘化阳之品,以温振心胸阳气;大枣合甘草以补中州之气。四药相伍,辛甘相合,共成温振心胸阳气,祛邪达表之剂。

在这里为什么不用芍药,一方面是因为芍药味酸微寒,其性阴柔,有收敛之性,用之有碍于宣通阳气,对桂枝振奋心胸阳气有掣肘的弊病。另一方面是因为,桂枝汤原用芍药,是针对风邪在表,营卫失和,自汗出而设,现在邪陷胸中,在表已经没有自汗出的症状,因此在这个时候用芍药,已经失去了它的治疗目的。正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因此去之不用。凡见胸满者则不用芍药,这也是张仲景的用药规律。

【治法2】

温振心胸阳气,祛邪达表,兼以温补肾阳。

【方剂】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方义】

本方即桂枝去芍药汤再加炮附子温经扶阳,实际是双补心肾之阳的方剂。

上述两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或其他病证而见胸闷、心悸、咳逆等,证属阴寒邪盛、心胸阳气不振或又兼有肾阳虚损者,效果良好。也有将本方通用于治疗阳虚感冒及平日常感恶寒、关节冷痛者。

(5)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提要】

论营气不足身疼痛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汗后营血被伤,肌肤失养。

主症和病机:身疼痛为表证常见症状,若汗后表解,身疼痛自应消失。今汗出后身疼痛仍在,故当凭脉辨证。脉沉迟,沉主病在里,迟主营气不足,阴血虚少,正如第50条所说:“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可见仲景脉法中的迟脉,可以主营血不足。因此本条所述的身疼痛,应是发汗后,损伤营血,致肌肤筋脉失养,不荣则痛,已经不是表证不解的身疼痛了。可见本证并不是中风兼证,但可以称之为桂枝汤的加减证。

关于疼痛的病机,一般对于“不通则痛”比较关注,而对于“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关注较少。实际上,不荣则痛的证候,在临床上大量存在,而且,即使是不通则痛的证候,也会夹杂着不荣则痛的因素。因为凡气血不通之证,必然会有气血不能正常敷布的结果,气血不能正常敷布,也就必然会有气血虚少不能荣养的病所存在。于是对于一个疼痛为主症的证候,在治疗上是以通为主,还是以补为主,必须根据当时脉证情况具体分析。

本条所述证候是营血不足,肌肤失养。治用桂枝新加汤养营血,以荣肌肤。

【治法】

养营血,荣肌肤。

【方剂】

桂枝新加汤。

【方义】

本方即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而成。方用桂枝汤酸甘养营血、辛甘益卫阳,加重芍药至四两以增强滋养营血的作用;加重生姜至四两,意在宣通阳气,行血脉之滞,并引药达表。曾治一产后身痛不休的病人,因其产后多汗,担心生姜量大会增加汗出,于是初用本方生姜用量极小,药后身痛不见减轻,复诊加大生姜剂量,则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加人参益气和营,补汗后诸虚。诸药相合,调营卫,益气血,养肌肤,除身痛。凡属营血不足之身疼痛,皆可用之。

现代在临床上,只要见到身疼痛、脉沉迟,辨证属于营血不足,肌肤失养的证候就可以选用。如各种原因失血之后,营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而见身疼痛者;素体气血不足,肌肤失养而见身疼痛者;产后气血两虚,肌肤失养而见身疼痛者;风湿在表又兼营血不足而身痛不休者等等,都可以斟酌应用。

(二)伤寒表实证类

1. 太阳伤寒的因、机、证、治

【原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提要】

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寒邪外袭。

主症和病机:发热,为外寒束表,表闭阳郁,阳气不得宣泄所致;恶寒为寒邪袭表,卫阳被伤,温煦肌肤的功能失司所致。伤寒证的恶寒在起病之初就会出现,而且比较重,第35条言“恶风”,应是“恶寒”的互词。诸多疼痛如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等,为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性症状,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寒邪伤表,使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气血涩滞,故见诸痛。其中既有全身肌肉骨节的疼痛,也有太阳经脉循行部位的疼痛。无汗而喘也是太阳伤寒的特征性症状,寒邪闭敛玄府,郁滞营阴,必然无汗。肺主气,外合皮毛,而太阳主表,今太阳肌表受寒,毛窍闭塞,影响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进而导致肺气上逆,故见气喘。无汗是喘的原因,喘是无汗的结果,“而”字则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脉浮紧,或浮,或浮数,皆为正气抗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的反映。这里的数脉,是因病人发热所致,并不提示表有热邪。

证属寒邪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得宣降,故治以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第37条提示,太阳伤寒表实证迁延10多天以后,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一是脉由浮紧而变为浮细,根据《黄帝内经》“大则邪至小则平”的论述,这应是邪气衰退的表现,如果又由发热的烦躁变成了热退后的静卧,这就是病证将要痊愈的特征,不需要再用药物治疗了。二是出现了“胸满胁痛”,这是邪气传入少阳经的表现,因为胸胁是少阳经脉所过的部位,当少阳经有邪,经气不利,就会出现胸满胁痛的症状,因此就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三是脉象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只是浮紧,那就仍然用麻黄汤治疗。

鉴别:

①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候类型,二者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特征。但中风证的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因其汗出伤营,故又称表虚证;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而喘,脉浮紧为特点,因其表闭无汗,故又称表实证。二者同中有异,须注意鉴别。

②麻黄汤证和桂枝新加汤证皆有身疼痛,前者身疼痛因于寒邪闭表,肌肤骨节的筋脉拘挛,气血涩滞,故用麻黄汤发汗散寒。后者身疼痛因于营血不足,肌肤失养,不荣则痛,故用桂枝新加汤养营益气,以营养肌肤。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

麻黄汤。

【方义】

麻黄辛温,开腠理,散风寒,解表发汗,其性轻清上浮,专疏肺郁,以宣肺平喘,为方中主药。桂枝辛温,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麻桂并行,则发表散寒之力更著。杏仁宣肺降气,可助麻黄平喘之力。炙甘草甘平,一者调和诸药,二者可缓麻桂之性,以防过汗伤正。诸药相合,为发汗散寒,解表逐邪第一峻剂。药量比例,以麻黄、桂枝、炙甘草为3∶2∶1为宜,掌握这一点,就能发挥解表发汗的最佳疗效。

煮服本方须注意以下事项:①先煮麻黄,去上沫。这是因为古代用麻黄,大多为医生新近采收,其辛温之性较烈,服后容易使人心率加快而发生心烦心悸。先煮麻黄,目的在减轻它的辛温燥烈之性,减少药后的副作用。但当今都用药店的炙麻黄,而且大多放置已久,辛温燥烈之性大减,所以不必先煮。②分三次温服,可见仲景本方药量是三次治疗量。③药后温覆使微微汗出,不须啜粥。这是因为麻黄汤发汗力量大,单独应用就可以达到汗出病解的目的,所以就不再使用热稀粥助药力了。④本方发汗力较强,只宜于风寒无汗表实证,对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产后、失血证等均不宜。⑤本方只宜暂用,不可久服,如一服汗出,则不须再服。如汗后不解,因其腠理已开,则当以桂枝汤善后。

麻黄汤在当代应用较多的主要是东北地区、西北高寒地带和其他地方的一些山区,这些地区平均气温偏低,人体腠理致密,患风寒表实证的几率很高,在这些地区发生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见有太阳伤寒表实证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属寒邪郁肺者;病毒性肺炎初起,见有伤寒表实证者;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发作时见有表寒证者;急性荨麻疹见有恶风寒,无汗,苔白,皮疹色淡者;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属风寒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畅,水泛肌肤者等等。及时辨证应用,常有药到病除,或截断病程的效果。近年来发现,有些长时间在冷气场所工作的人员患外感病,也可能会出现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表现,用麻黄汤也有很好效果。此外对于一些皮肤病的患者,皮肤干燥,无汗或少汗,用麻黄汤一类的方药治疗,也有疗效。

2﹒太阳伤寒和衄解

【原文】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1],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2]故也。麻黄汤主之。(46)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注释】

[1]目瞑:瞑,mínɡ,音明,闭目。目瞑,此因指头晕目眩,而不敢睁眼。

[2]阳气重:指阳气郁遏较重。

【提要】

论太阳伤寒和衄解的关系。

【讲解】

伤寒和衄解,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以衄代汗;二是自衄作解;三是以汗代衄。

以衄代汗:第46条,“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这是太阳伤寒表实证邪郁日久,当然还应当使用汗法,所以说“此当发其汗”。但服用麻黄汤以后,药虽中病,只能稍挫病势,诸证微有缓解,随后正邪相争更为激烈,病人出现了心烦、头晕、闭目不敢睁眼,随着心烦、头晕的加重,进而出现了鼻衄,诸证就可以随衄血而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是说之所以可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太阳伤寒表实证邪郁日久,阳气郁遏太严重,在辛温药力的鼓动下,郁遏之阳奋力祛邪,营中邪气来不及从汗而解,于是就直接从血分外泄,从而出现鼻衄。由于血汗同源,外邪不得汗解,则可以通过衄血而解,所以说“衄乃解”。这就是以衄代汗,前人也有称其为“红汗”的。

太阳表邪从血分外泄,为什么要通过鼻衄?其他部位的出血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是由于太阳主表,肺主皮毛,二者都关系到体表营卫。太阳表寒如不能从汗而解,则只能通过肺窍———鼻部的衄血而解,而其他部位的出血则达不到祛除表邪的效果。民间有人采用内迎香穴放血的疗法来治疗外感发热,正是这一机制的运用。

自衄作解:第47条,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是言太阳伤寒,表邪外束,玄府闭塞,未能及时用药发汗,人体正气如能发挥很好的抗邪作用,病证常常可以自解。自解的方式,可以有自汗而解者,也可以有自衄作解者。本条即是不得汗解,而自衄血作解。伤寒自衄作解,每见于青壮年阳气壮盛之人,年高体弱,婴幼儿童,由于阳气偏虚,则极少见到。

以汗代衄: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是说伤寒表实证,当汗而失汗,则表邪闭郁,邪无出路。虽然出现衄解的机转,但鼻衄点滴不畅,而表证仍然留恋不解,这就和汗出不彻而表邪不解的道理一样。此时则当用麻黄汤发汗,以汗代衄。

但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在外感病的病程中,出现了衄血不止,高热不退,烦躁神昏,舌质红绛,则属表寒化热入里,热入营血,热迫血妄行的表现,当用凉血止血的方法治疗,切记不可以当作伤寒衄解来对待。

3﹒麻黄汤的其他适应证

【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提要】

麻黄汤可治疗二阳合病而兼喘而胸满者

【讲解】

两经或两经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本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可知当属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发病。因其用麻黄汤,太阳病应属太阳伤寒表实证。对这里的阳明病,注家有认为是阳明里实。如果本证是太阳表证兼阳明里实的话,依照仲景一贯的治法是,先解表,后攻里,而解表用桂枝汤,从不用麻黄汤,以防汗多伤津液,助里热。但本条却用麻黄汤发汗,因此这里的阳明病就不应当是阳明里实证,而应当是阳明经表证。

阳明经表证是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的证候,因阳明主里,其气向内向下,并不走表,因此当阳明经脉受邪以后,邪气常常迅速入里化热而成阳明里热里实证。所以阳明经表证持续时间很短,正如第184条所说:“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也就是说,阳明经表证的持续时间也就是一天左右,因此并不被医家所重视。而《伤寒论》中也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说:“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正是对阳明经脉受邪而成阳明经表证的描述。因此这里的二阳合病,应当是太阳表证和阳明经表证同时出现。

因病涉两经,因此,在辨证上应当分析孰轻孰重,孰主孰次,以便作为论治的依据。原文中突出“喘而胸满”,太阳主表,肺主皮毛,风寒袭表,不唯太阳受邪,肺气亦因而不得宣发肃降,进而上逆则作喘,肺气壅滞则胸满。说明本证以太阳邪气为主,阳明经邪次之。故用麻黄汤重点治疗太阳表证,而且麻黄汤本有宣肺平喘的功能,用于此证,十分适宜。强调“不可下”,旨在提示这里的阳明病不是阳明里实证。

4. 麻黄汤和辛温发汗剂的禁忌证

以下条文所述证候,也是所有辛温发汗方剂的禁忌证。

【原文】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提要】

以咽喉干燥为例,提示凡阴液不足者,不可使用辛温发汗。

【讲解】

咽通于胃,喉通于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又是三阴经脉所循行之处。尤其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均贯于喉。在生理情况下,咽喉必依赖肺、肾阴液的滋养和润泽,才能很好地发挥其通气道、过饮食、发声音的正常生理功能。若咽喉干燥,则提示阴液不足,咽喉失润,尤其是肺、肾阴亏,此时虽有太阳表证,亦不可使用辛温发汗。因阴液不足,汗出无源,如果强发汗,则会更加伤阴耗液,变证蜂起。

对于阴虚兼有表证的,可以考虑先补阴后解表,也可以酌情使用后世滋阴解表法治疗。

【原文】

淋家[1],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2]。(84)

【注释】

[1]淋家:指久患淋病之人。淋,是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作痛的病证。

[2]便血:此指尿血。

【提要】

以淋家为例,提示下焦阴虚膀胱蓄热者,禁用辛温发汗。

【讲解】

久患淋病的人,多属下焦阴亏虚而膀胱蓄热,虽有太阳表证,也不可以径用辛温发汗。如果误用,温可助热,辛可耗阴,不但助膀胱之热,而且更伤下焦之阴。阴愈伤而热愈盛,如果热迫血妄行,就有可能发生尿血。

对于淋家外感,有医家建议酌用辛凉解表之剂。对于误施汗法而致尿血者,可用养阴清热凉血法,可以选用猪苓汤或小蓟饮子。

【原文】

疮家[1],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2]。(85)

【注释】

[1]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2]痉:筋脉拘急抽搐之病证。《正字通》云:“五痉之总名,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

【提要】

以疮家为例,提示毒热内盛兼气血两虚者禁用辛温发汗。

【讲解】

久患疮疡之人,既有毒热内盛,又因脓血流失而气血两伤,其身疼痛,或因毒热阻遏,血脉不畅;或因气血不足,肌肤失养。这应当属于太阳伤寒的类似证候,如果将其误认作是伤寒表证的身疼痛,使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治疗,一则温可助毒热;二则汗血同源,发汗必然更伤营血。营血伤损,不能濡养筋脉,加之毒热熏灼,则易导致筋脉强急,肢体拘挛的痉病。

对疮家毒热内盛兼气血两虚者的身疼痛,可酌用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法治疗。

【原文】

衄家[1],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2],直视不能眴 [3],不得眠[4]。(86)

【注释】

[1]衄家:指平素经常出现鼻衄的人。

[2]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之动脉拘急。又说,额上陷为额部皮肤弹性消失,为脱水之征;脉急紧为脉象数而紧,为热盛津伤,筋脉拘急之征。

[3]眴:shùn,音瞬,指眼珠转动。

[4]眠:通瞑,闭目。

【提要】

以衄家为例,提示阴血不足者,禁用辛温发汗。

【讲解】

久患鼻衄之人,阴血亏虚者居多,见其鼻衄,千万不可以将其误认作是表证衄解不畅,而用辛温发汗。如果误用辛温,势必更加损伤阴血。阴血损伤,不能濡养筋脉,则额部两旁陷中之脉紧急;血虚不能上注于目,则两目呆滞凝视,目睛转动不灵活,不能闭目静息。

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是伤寒表实证未能及时治疗,阳气郁遏太甚,邪气由血分外泄的表现。但衄血点滴不畅,衄后表实证仍在,所以仍以麻黄汤发汗,以汗代衄;本条则是平素常有衄血,阴血素亏,所以在诊断上万不可将其误诊为伤寒衄解。

【原文】

亡血家[1],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2]。(87)

【注释】

[1]亡血家:指平素有慢性失血性疾病的人。

[2]寒栗而振:栗,内心发冷;振,动也,指身体战动。寒栗而振,即寒战。

【提要】

以亡血家为例,提示气血虚弱者,禁用辛温发汗。

【讲解】

亡血家,平素有慢性失血证的病人,其阴血必虚。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失血之人,不但阴血虚亏,阳气也必有耗伤。亡血家气血阴阳两虚,为什么还可能出现误用辛温发汗的情况呢?这可能是因为阴阳气血两虚者,肌肤失养,常会出现身疼痛的表现,因而类似太阳伤寒表实证。但此证如果妄用辛温发汗,因为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发汗必致阴阳气血更虚。阴血不足,筋脉失濡,阳气损伤,肌肤失温,因而就会出现寒战不止的变证。

即使是气血阴阳两虚而兼有风寒外感的,也不可以单独使用辛温发汗,可斟酌选用后世医家的补益气血兼以解表的方法治疗。

【原文】

汗家[1],重发汗,必恍惚心乱[2],小便已阴疼[3],与禹余粮丸。(88)

【注释】

[1]汗家:平素患有盗汗或自汗的人。

[2]恍惚心乱:精神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心中慌乱不安。

[3]阴痛:尿道作痛。

【提要】

以平素多汗为例,提示阴阳气血不足者,禁用辛温发汗。

【讲解】

汗乃心之液,系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平素常患汗出过多,不论自汗盗汗,皆多有阴血阳气的损伤。若再用发汗的方法,不仅会伤损阳气,也会损伤阴液,以致阴阳两虚,心失所养,心神无主,神气浮越,故恍惚而心乱。汗家重发汗,阴津受伤,阴中涩滞,故小便后尿道有疼痛的感觉,治用禹余粮丸。

禹余粮丸方已佚,但从主药禹余粮可推断大法为敛阴止汗,重镇固涩,既救其汗,亦补其虚。

【原文】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1],必吐蛔。(89)

【注释】

[1]胃中冷:泛指胃肠虚寒。

【提要】

论中焦虚寒者禁用辛温发汗。

【讲解】

从“病人有寒”和“胃中冷”结合起来看,病人的体质是素来胃肠虚寒,这种人即使复感外邪,也应当先温其里,后解其表,或者温中兼以解表,切不可单独使用辛温发汗。如果误发其汗,则更伤胃肠之阳,多会导致胃肠更加寒冷。胃寒气逆,则见呕吐。若素有蛔虫寄生,因蛔虫有喜温避寒的特性,常常会因肠寒而上行扰动,于是就会发生吐蛔的现象。

《医宗金鉴》认为,对于本证“宜理中汤送乌梅丸”,可供参考。

【原文】

脉浮数者,法[1]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2],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注释】

[1]法:犹理也。

[2]表里实:表里正气充实。

【提要】

论误下后里虚,尺中脉微者不可发汗。

【讲解】

太阳伤寒初起未发热之时,脉多浮紧,一旦发热已见,脉多浮数,宜麻黄汤发汗。误用下法,则徒伤里气,表亦不除,甚至发生变证。本条表证误下后,出现身体沉重、心悸、尺中脉微等症,提示正气受损,且以阳气虚损为主。阳气虚损,清阳之气不能充实肢体,加之表邪未解,内外困顿,故身重;阳虚心神失养,故心悸;尺脉候里,微主阳虚,这正是里阳虚损的明证,所以说“此里虚”。表证误下之后,里阳虚而表邪仍在,这就属于夹虚伤寒,于是就不可以再发其汗了。因为中药发汗祛邪,是通过正气来发挥作用的,如果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