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阳明病的性质和特点

阳明病是外感病病程中,邪入阳明经、腑,正邪相争激烈,邪热极盛的阶段,以内热亢盛,津伤化燥成实为主要特点。故阳明病的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位

在《黄帝内经》里,用阳明命名大肠经、大肠腑和胃经、胃腑。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从原文所描述的症状表现来看,一般认为病变部位涉及到手阳明大肠腑、足阳明胃经和胃腑。但胃和大肠之间,有小肠联通,胃肠道的热实证候,不可能只和胃与大肠相关,而和小肠无关。因此实际上,阳明病的病变部位应当涉及到整个胃肠系统。在《伤寒论》中,统称作“胃家”。

三、阳明病成因

阳明本经受邪:阳明经脉被风寒邪气所伤,邪气进而循经入里化热而形成阳明病,这在《伤寒论》中称正阳阳明。

邪由他经传来:①太阳病失治、误治,邪传阳明,这在《伤寒论》中称太阳阳明。②少阳病误治,邪传阳明,这在《伤寒论》中称少阳阳明。③太阴病腐秽不去,日久从阳明燥化而出现大便硬,于是邪气外出阳明而成阳明病。这也叫脏邪还腑,阴病出阳。这一成因,我们到“太阴病篇”会谈到。

上述提到的正阳阳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虽然注家有一些不同的解释,但一般把其当作邪气的不同来路来理解。所好的是,这些术语今天在临床上已经很少用到了,临床总以辨证为准,对这些词汇理解的歧义,并不影响临床辨证论治。

四、阳明生理

经脉:足阳明胃经行于头面胸腹。起于鼻旁,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颊车,经耳前,上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循胸腹而至足。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沟通了阳明与心的关系。这就是阳明经脉受邪,出现额头疼痛、目痛鼻干的原因所在;也是阳明胃热可以循经上扰心神,而出现心主神志功能失常之谵语的原因所在。

腑:足阳明胃腑,与脾同居中州,脾和胃以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相为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喜润而恶燥;脾主运化、转输精微,其气以升为健,喜燥而恶湿。脾胃纳化相因,升降相依,燥湿相济,合为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于是《素问·血气形志》就有了“阳明常多气多血”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腑,与手太阴肺,有经脉相互络属,故相为表里。大肠主传化物,排糟粕,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须依赖肺气的肃降、脾气的布津和胃气的降浊。

阳气:“明”,著也,就是显著的意思,“阳明”就是阳气显著的意思,《黄帝内经》称其为“二阳”,后世医学家称其为“盛阳”。在生理上,其阳气的量比太阳之三阳要小,但比少阳之一阳要大,仍然是比较旺盛的。阳明阳气作用部位在胃肠之里,具有腐熟水谷,变化糟粕的功能。我们喝的冷饮,吃的饮食物,甚至生食,要在胃肠道发酵、分解、消化,没有足够的热能是不行的,这一热能就是阳明的阳气。其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由于胃肠道是人体最内部的器官,而阳明的阳气作用于胃肠道,所以说阳明主里。

五、阳明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邪入阳明,多易化热化燥,因此阳明病的主要证候是盛阳感热邪,两阳相合,机体调动了全身的抗病能力,正邪斗争激烈,而表现出一派大热大实的证候,于是就可以把阳明病的主要证候看成是外感病阳证的极期阶段。但阳明病也有风寒邪气侵袭经脉的阳明经表之证,还有阳明胃家的里虚寒证,也有热邪和胃肠道素有的瘀血相结的阳明蓄血证。

(一)阳明经表之证

由于经脉是循行于人体的体表的,风寒邪气侵袭阳明经脉,阳明经的阳气被郁,于是就出现了阳明的经表之证。症见额头疼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夜卧不宁,发热恶寒无汗等,治宜发汗解表,疏通经脉,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用葛根汤、麻黄汤、桂枝汤等。正如《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所说:“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但由于阳明的阳气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道,而不在阳明经脉,所以正邪斗争在阳明经表的持续时间往往只有一天,邪气便很快循经入里化热,因此第184条说:“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正因为阳明经表之证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在临床上医生们就较少遇到。

(二)阳明热证

由于阳明经脉行于胸腹,故大多传统注家们把“阳明病篇”涉及到的上、中、下之热证归属于阳明病。

  1. 热在上焦,邪热留扰胸膈证:阳明经热误下,使邪热留扰胸膈,症见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等,治以清宣郁热法,方用栀子豉汤。

  2. 热在中焦,胃热弥漫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症见身热、多汗、烦渴、脉浮滑或脉洪大等。治以辛寒折热法或辛寒折热,益气生津法。方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3. 热在下焦,阴伤水热互结证:阳明经热误下,使下焦阴伤,邪热与水相结,症见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治以育阴利水清热法,方用猪苓汤。

当然也有人认为,阳明热证只是指胃热弥漫证和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而热在上焦和热在下焦的证候,是阳明经脉有热的证候误治以后的变证。其实这只是一个分类的观念不同,并不影响临床的辨证论治。

(三)阳明实证

阳明实证为阳明病的主要证候。

1.阳明腑实证

邪热与阳明糟粕相结,既见潮热、谵语、烦躁、多汗、不恶寒反恶热等燥热内盛之象,又有不大便、腹胀满,或绕脐痛、腹满痛等阳明腑气不畅之证。治疗宜用下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选用大承气汤的泄热通腑峻下法、小承气汤的通腑导浊缓下法、调胃承气汤的泄热通便和下法。

2.脾约证

胃阳强而脾阴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道,症见小便数多,大便硬结,数日不大便而无所苦。治以滋津通便润下法,方用麻子仁丸。

3.津枯便结证

津液内竭,肠道失润,而见干燥的粪便结滞肛内,大便难出。治用蜜煎方的导便法或猪胆汁的灌肠法。

4.阳明蓄血证

阳明之热与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症见其人喜忘、屎虽硬反易解,其色必黑。治以逐瘀泻热法,用抵当汤。

(四)阳明其他证候

胃腑虚寒气逆证 症见食谷欲呕,治以温补法,用吴茱萸汤。

还有胃家虚冷哕逆证,当以温中为治,本讲稿则从略。

(五)阳明变证

主要是阳明湿热发黄证。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相合,湿热互结,郁蒸发黄,症见身黄如橘子色、但头汗出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腹胀满。治以清利湿热法,据情分别选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六、阳明邪气的传经和阳明病的预后

《伤寒论》中明言,“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凡阳明热、实之邪,多不再传其他经,务以清、下二法从本经论治。但阳明燥热之邪上迫肺气,下劫肝肾之阴,轻则伤津耗液,重则阴损及阳,这种对其他脏腑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

阳明与太阴同属中土,中土热实证多为阳明病,中土虚寒证多为太阴病,阳明病过用清下,损伤脾阳脾气,病可转为太阴;太阴病湿去而腐秽内留日久,邪从阳明燥化,又可外出阳明,故后世医学家就有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