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提要】

阳明病提纲。

【讲解】

“胃家”泛指胃肠而言。《灵枢经·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这原本是说经脉的相互联系关系的,后世医学家则据此说明,“胃家”包括了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以及手太阳小肠在内,泛指胃肠系统。《伤寒论》原文有“胃中有燥屎”之语,也知“胃”字含肠在内。

“实”,是指病证的性质。

一般来说,人们常常认为,凡是邪气盛就叫实证,这是根据《素问·通评虚实论》的“邪气盛则实”的说法而来的。因此阳明病无形邪热内炽,胃热弥漫的阳明热证,为邪气盛,属“实”;阳明病有形燥热内结,腑气不畅的阳明实证,为邪气盛,也属“实”。正如《伤寒论本旨》所说:“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故“实”字概括了以上两种情况。

但据我的看法,这里的“实”字,仅指阳明有形邪气内结的实证而言。就《伤寒论》原文来看,张仲景只是把有形之邪如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等称作“实”。如在三承气汤证的原文中,曾多处用到“实”字。邪气与痰水互结的结胸证,称“结胸热实”或“寒实结胸”;痰阻胸膈的瓜蒂散证,称“胸中实”;治疗瘀热互结的热入血室证,要“随其实而取之”等等。至于邪热没有和有形的邪气相结,仲景则不用“实”字,如在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中,皆不曾用到过“实”字。不仅不用“实”字,甚至还要用“虚”字,如称无形邪热蕴郁胸膈为“虚烦”,即是其例。因此,就仲景用“实”字的词例来看,“胃家实”当专指阳明之热和阳明糟粕相结的有形邪气阻结的实证而言。亦如《伤寒贯珠集》所说:“胃家实者,邪热入胃,与糟粕相结而成实,非胃气自盛也。”

本条明确了阳明病的病位在胃肠系统,突出了阳明病的病机重点在于“实”,这就是阳明病的主要证候,故作为阳明病的辨证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1]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79)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2],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3],是转属阳明也。(185)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188)

【注释】

[1]脾约:胃热肠燥,津液受伤,脾阴不足,使脾为胃行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而见大便硬,小便数,叫做“脾约”。可与第247条麻子仁丸证合参。

[2]不更衣:更衣,为解大便之婉辞。不更衣,即不大便。

[3]汗出濈濈然:濈jǐ,音戟。汗出濈濈然,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

【提要】

此4条论阳明病的成因、分类和症状特征。

【讲解】

阳明病的成因有三:一是太阳病汗不得法或发汗不彻,或误用吐、下、利小 便,损伤津液,继而导致邪入阳明化燥成实,《伤寒论》称之为太阳阳明;二是外邪侵袭阳明经表,进而循经入腑化热成燥,因燥成实,或宿食化燥成实,《伤寒论》称之为正阳阳明;三是少阳病误用汗、吐、下,损伤津液,少阳之邪入于阳明,由热化燥成实,《伤寒论》称之为少阳阳明。

阳明实证的分类有三:一是阳明燥热约束脾阴,使其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能还入胃肠,而致大便秘结,小便数多,叫脾约。二是形成胃中燥热实证,即阳明腑实证。三是津伤便结,而见大便难。

阳明病的症状特征和病机:汗出濈濈然,是太阳之邪已经完全转属阳明,其症状由无汗变为汗出连绵不断,为太阳表寒全部入里化热,里热逼迫津液外越所致;濈然微汗出,是伤寒转系阳明,也就是太阳之邪初传阳明,里热虽成但未炽盛,太阳表邪未尽,表气尚有不畅。表气不畅,其证仅是微汗而非大汗;汗出连绵不断,则是阳明里热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

三、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经表初感外邪的表现

【原文】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1]。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注释】

[1]阳明居中,主土也:阳明在五行中属土,土居中央,故云阳明居中,主土也。

【提要】

论阳明经表初感外邪的见证及转归。

【讲解】

不发热而恶寒,是指阳明经表感寒之初,寒伤阳气,温煦失司,而见恶寒,里阳又未能及时伸展,热势未显,故无发热。这正是阳明经表感寒的临床特征之一,此外还应当见到额头疼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等。但阳明的阳气主要作用部位在胃肠之里,并不在阳明经表,因此寒伤阳明经表,邪气极易循经入里,从阳化热化燥,而成里热、里实证。所以阳明经表受邪,恶寒历时短暂,程度亦轻,在大多数情况下,虽得之一日,恶寒也将会自罢,而转为自汗出而恶热的阳明里热证。这是和太阳表证完全不同的地方,因为太阳的阳气主要作用于体表,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表,太阳阳气持续抗邪于表,太阳表证的自然病程一般就有7天之久。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说阳明胃居中焦,就其生理而言,具有土德之性,既能长养万物,也是万物的归宿。从病理而言,阳明以燥为本,诸经病邪,无论表里寒热,只要并入阳明,则必从阳从燥而化,因燥成实,好像五行之土,既能生长万物,又是万物的归宿,故云“万物所归”。一但邪气进入阳明,从阳从燥而化,进而成实,实则秘固,能够得到通畅则生,止于秘固则死,又怎能传其他经?所以说“无所复传”。

(二)阳明病里热实证的外证和脉象

【原文】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提要】

论阳明病里热、里实证的外证和阳明热证的脉象。

【讲解】

阳明外证,是指阳明里热、里实证反映于外的证候,并不是指表证。这是阳明热证与实证所共有在外的表现,是阳明病的辨证要点之一。

阳明外证的表现和病机:身热,是阳明热证和阳明实证都可以见到的临床表现。胃热弥漫,或燥热内实,皆为里热炽盛,里热蒸腾于外则见身热。胃热弥漫时,则表现为表里俱热、身大热;里实已成时,则表现为蒸蒸发热或日晡所发潮热。汗自出,是里热炽盛,逼迫津液外泄的表现,或是大汗出,或是身濈然汗出,或是手足濈濈汗出,或是手足 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则提示表无寒,故不恶寒;里热盛,故恶热。

阳明病的脉象:伤寒三日,如果邪在阳明,则见大脉,这里所说的大脉,一般注家都解释为洪大脉。阳明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经,且阳气隆盛。邪入阳明,多会从阳化热化燥,邪热鼓动气血,致使气血涌盛,其脉形必宽阔而大,其脉势必澎湃而如洪水,故脉洪大当为阳明热证的主脉。

鉴别:阳明胃热弥漫证可见脉洪大。阳明燥热内结成实证,则以实脉、沉迟脉为特征,故阳明病之主脉并不是洪大一种。且阳明脉大,又当大而有力,是邪盛正不衰之象,若大而无力,甚或浮大中空,则属虚证,《金匮要略》所说“脉大为劳”即是其例。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