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一、阳明湿热发黄证

阳明和太阴相表里,阳明之热如不从阳明燥化,而从太阴湿化,湿热相合,则可形成阳明湿热发黄证。临证可依据其兼表兼里之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方剂治疗。

(一)茵陈蒿汤证

【原文】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199)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小便不利,渴引水浆[1]者,此为瘀热[2]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注释】

[1]水浆:泛指汤水饮品。

[2]瘀热:邪热瘀滞的意思。由于湿热发黄证涉及到湿热郁结在血分的问题,故用“瘀热”而不用“郁热”。

【提要】

论湿热郁蒸于里而致发黄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病人素体脾虚湿盛,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合而发身黄。

主症和病机: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或无汗。发热如果能见汗出,这是里热能向外发越的表现,热既能外越,就不会与湿相合,因而就不能发黄。若汗出只局限于头部,至颈部而止,周身无汗,这是由于湿热相合,热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外越所致,但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故仅见头部汗出。小便不利,尿赤,这是湿热相合,郁阻三焦,湿邪受热邪的牵制而不得下泄的表现。渴引水浆,为湿热交阻,气化不行,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所致。身必发黄,身黄如橘子色,这是由于湿热互结,瘀热在里,熏蒸肝胆,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肌肤所致。将发黄的病机和肝胆联系起来,这属于“胆黄说”,而在《伤寒论》里,发黄之证主要在“阳明病篇”和“太阴病篇”讨论,而在五行分类中,黄色又为土色,所以古代中医认为湿热或寒湿瘀阻中焦,迫使脾之本色外露,则为发黄,这可以称之为“脾黄说”。因这里所述证候阳热偏盛,病性属阳证,故其黄色鲜亮,如橘子色。腹满,是湿热互结,气机被阻,腑气壅滞的表现。心中懊 ,是湿热互结,郁热扰心所致。证属湿热互结,瘀热在里之发黄。治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方剂】

茵陈蒿汤。

【方义】

茵陈蒿苦寒清热利湿,并有疏利肝胆的作用,是治疗黄疸的专药,为本方主药;栀子苦寒,清热利湿,通三焦而利小便;大黄苦寒,最善泻热导滞,破结行瘀,推陈致新。三药相伍,宣通三焦,使瘀热湿浊从小便排出。故方后注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现代用本方治疗肝胆疾患所引起的黄疸,无论急性、慢性,多能取效,如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重症肝炎、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胆道感染、胆石症、胆汁性肝硬化、急性胰腺炎等多种湿热黄疸,都有较好疗效。由于湿为黏腻之邪,多缠绵难愈,故用此方治疗湿热发黄,对重证患者应日服4次药(2剂)且应持续用药,不可中途停服,务必使湿热邪气尽去,黄疸退净方能罢手,否则病情容易反复。在用本方时,要注意茵、栀、黄三药同用,疗效才好。茵陈每日可用30~100克,还可以加用板蓝根、柴胡、陈皮等清热、解毒、疏肝、行气、和胃之品。

但在运用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发黄的过程中,湿热未尽,黄疸未退,而中气有虚的征象,每天大便次数在2~3次以上,继续用茵陈蒿汤显然不太合适,此时则改用栀子柏皮汤。

(二)栀子柏皮汤证

【原文】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261)

肥栀子十五(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提要】

论湿热郁蒸三焦发黄的证治。

【讲解】

身黄,发热,是湿热相合的阳黄,其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意在言外。无汗或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心烦懊 ,亦是本条应见之证。治用栀子柏皮汤清泄湿热退黄,兼以护中。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所说:“伤寒身黄发热者,设有无汗之表,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汗之可也;若有成实之里,宜用茵陈蒿汤下之亦可也。今外无可汗之表证,内无可下之里证,故惟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也。”

【治法】

清泄湿热退黄,兼以护中。

【方剂】

栀子柏皮汤。

【方义】

栀子苦寒,清泄三焦之热而又通调水道,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且质轻可宣,清利之中又有宣透之功。黄柏苦寒,善清下焦湿热。甘草甘温和中,以防苦寒之药伤胃。三药相配,清泄三焦,使湿去热除而正安,黄疸自愈。

现代多用于湿热发黄,热重于湿,而中气又有不足者。笔者一般用于治疗湿热发黄,在用茵陈蒿汤治疗的过程中,湿热未尽,黄疸未退,而病人中气已有不足,症见大便稀溏,日行2~3次以上者,并在方中加茵陈、板蓝根、郁金、柴胡等。

(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原文】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1]赤小豆汤主之。(262)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 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2]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注释】

[1]连轺:轺yáo,音摇。连轺,即连翘根,“赵本”连轺下有“连翘根是”四字,现均以连翘代用。

[2]潦水:原义是指地面流动的雨水,此当指雨水。

【提要】

论湿热发黄兼表的证治。

【讲解】

伤寒,指外有寒邪束表,当见无汗,恶寒,头痛,身痒等症。瘀热在里,是言湿热蕴郁在里而发身黄,当见心烦懊 ,小便不利,身黄如橘子色等。也就是在里有湿热发黄,在外有风寒袭表。此时如果停止治疗湿热发黄,专治表证,就会使湿热发黄的治疗中断,于是就有可能导致发黄反跳。如果继续用茵陈蒿汤治疗湿热发黄而不顾及表证,因茵陈蒿汤中有大黄,易使人体的正气趋向于体内,这就容易导致表邪的内陷。因此治疗当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在外宣散表邪,在里清热利湿退黄。既不使对湿热发黄的治疗中断,又可以解除表邪。一旦表邪解除以后,在里的湿热发黄证往往不可能痊愈,此时应继续改用原来治疗发黄所用的茵陈蒿汤或栀子柏皮汤。

【治法】

解表散邪,清热利湿。

【方剂】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方义】

麻黄、生姜、杏仁三药,辛温解表散邪,又开提肺气以利水湿之邪;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三药,辛凉而苦,清热利湿以退黄;其中生梓白皮,今无,可用茵陈或桑白皮代替。甘草、大枣,甘温,健脾和胃。诸药协和,使表里宣通,湿热泄越,其病则愈。本方外能解表散热,内能清热利湿解毒,开鬼门,洁净腑兼而有之,因此用于治疗湿热郁结发黄而兼有表邪不解者,十分适宜。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初起,兼有表证者,或黄疸病程中新感外邪而出现表证者。用本方解表后,当用其他方继续治疗黄疸。也常用于治疗湿热蕴郁所致的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还可以治疗肾炎初起、头面浮肿、小便不利而兼表证者。用于治疗上述病证时,皆应在药后保温发汗,方可有效。

二、阳明热入血室证

【原文】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1]。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216)

【注释】

[1]血室:一般认为应指胞宫。【提要】

论阳明热入血室的证治。

【解析】

本证成因:阳明之热内入血室,和血相结。

主症和病机:下血,谵语,为本证的主要见证。阳明病谵语,若与腹满硬痛,不大便,潮热等症共见,为阳明腑实证。此证谵语而见下血,是阳明之热,内迫血室,与血相结,形成了热入血室证。热入血分,或血热而妄行,或血热互结,血不归经,皆可见“下血”;血室的正常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而肝经抵少腹,络阴器,血室瘀热循肝经上扰,致使肝不藏魂,则见谵语。其谵语的特点是,至暮则发,而不是发生在日晡所。这正如第145条所说:“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但头汗出,为血热互结,血中之热不能透发于外而熏蒸于上所致。

【治法】

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因期门为肝经的募穴,而且血室又隶属于肝脉,故刺期门可以疏利肝胆之气,泻血室之实热,从而便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正胜邪却,热随汗泄而病愈。

笔者临床所用的刺期门法,是在期门穴的附近寻找可以看得见的瘀滞的静脉血管团,局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刺瘀滞的静脉血管团放血,要达到血流成行的效果。血流停止后,在局部拔一个火罐,将渗入皮下的瘀血尽可能拔出,这样就不会遗留下瘀血留滞的疼痛。此法在病证发作的情况下使用,效果尤佳。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