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是邪入少阳经腑,胆火内郁,三焦失畅,枢机不利的病证,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细或沉紧等。其病性属热,为阳证。

一、少阳病的病位

少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少阳胆经、胆腑和手少阳三焦。

二、少阳病的成因

一是本经受邪,多因素体虚弱,抗邪无力,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脉而成。二是邪由他经传来,如太阳病误治、失治之后,邪气可传少阳;厥阴病阳气恢复,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其邪气也可以外出少阳。

三、少阳的生理

经: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至肩入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沟通了肝胆的表里关系;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过季胁,行身之侧。足少阳经别入季胁之间,循胸里,贯心,向上夹咽,沟通了心胆之间的联系。可见头角、目、耳、咽、胸、腋、膈、胁、季胁等,皆是少阳经脉所过的部位,少阳经脉受邪,则在这些部位上出现相关的证候。

腑:足少阳胆腑,有藏精汁,主疏泄,主决断,寄相火四大功能。胆腑所藏的精汁,在肝内生成,由肝之余气所化,胆腑的功能是贮藏精汁,并根据脾胃的需求,有规律的排泄精汁。胆腑藏精汁和主疏泄的功能相结合,则精汁排放有节度,这样就可以促进阳明胃的受纳和降浊,太阴脾的运化和升清。可见少阳胆腑的功能正常,和阳明、太阴里气的升降、纳化正常,有密切关系。肝主谋略而胆主决断,肝胆皆喜疏泄。胆主决断、主疏泄、寄相火的功能正常,则心情愉悦而少抑郁,精神放松而少焦虑,处事果断而少犹豫,思维敏捷而少迟钝,其对人的精神、情绪和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少阳病常常涉及到精神情志方面的证候,而治疗少阳病的柴胡剂,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一些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证。

少阳的阳气,也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胆腑所藏的相火,在三阳中,它的阳气是最弱小的,《黄帝内经》称之为一阳。后世医家把少阳称作小阳、幼阳、稚阳、嫩阳,其阳气不亢不烈,如日初出,但却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其阳气的作用部位是全身的,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都有温煦长养、激发推动、促进和调节作用,也就是说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之旺盛与活泼,需要依赖少阳相火的激发、推动和促进,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十一脏指的就是五脏和六腑。五脏六腑各有自身的功能和不同的代谢特点,但是他们的功能要活跃起来,都要靠少阳一阳之气的激发、推动和促进。

手少阳三焦腑,为元气之别使,水谷之道路,寄相火,司气化,主决渎而通调水道,既是水火气机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元·戴侗《六书故》云:“焦,燔之近炭也”,也就是说,焦就是燔烤燃烧的过程,而燃烧的过程也就是能量代谢、能量转换的过程。三者,多也。我的理解,“三焦”就是人体多处能量代谢、能量转换的场所。小到每一个细胞,大到任何组织、器官,皆有能量代谢和能量转换,因此可以说,全身处处是三焦,全身无处不三焦。我们在“太阳病篇”曾经引过《灵枢经·本脏》的话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说三焦和太阳主表的功能有一定的关系。太阳的阳气化生于下焦,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膀胱的气化,化生太阳的阳气。太阳阳气通过膀胱经脉,也通过三焦向体表输布。输布到体表之后,发挥温养肌表、调节体温和防御外邪的作用。因此说三焦和膀胱对腠理毫毛的正常生理功能是有密切关系的。三焦气机条畅,则太阳表气调和,三焦气机失调,就有可能导致太阳表气的失和,而且进一步还可能导致全身气机失调,痰饮水湿内生。

少阳经脉在人体的一侧,少阳胆腑在人体的一侧,但是少阳阳气的作用部位却是全身的。胆腑气机条畅,相火旺盛,藏精汁、主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的升降、纳化正常,所以少阳和主里有关。三焦气机条畅,则太阳表气调和,可见少阳和主表也有关。因此少阳既不单独主表,也不单独主里,但是和主表有关,和主里也有关,于是金人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就称少阳“主半表半里”。明代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说:“半者,不也,半表半里者,不表不里也。”虽然说明了少阳的病位并不是在表里的夹界,但不表不里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还是不甚明了。我们说,少阳经、腑虽然在人体的一侧,但是少阳胆腑和三焦以及少阳阳气的功能,却是作用于全身的,外可以涉及太阳之表,内可以关乎阳明、太阴之里,进而可以涉及到全身气机的条畅和代谢的旺盛,精神情绪的稳定和愉悦。这就像一扇门,门的枢纽是装在一侧的,但是枢纽的灵活运转,却关系到整个门的开合。所以我们不如就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称作“少阳主枢”。

而胆与三焦,经脉相联,功能相关,胆腑疏泄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升降开合自如,才能使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太阳阳气得以敷布,太阴、阳明之气得以升降。故少阳主枢,不仅为表里之枢,也为阴阳之枢。

四、少阳病的证候特点、分类、治法与治禁

(一)少阳病的主要特点

一是容易经、腑同病。少阳病常常是少阳经脉受邪的证候和胆腑郁热、三焦不畅的证候同时存在,在治疗的时候,也皆以小柴胡汤一方统一治疗。

二是容易气郁,容易化火。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因为少阳主枢,少阳受邪,必然导致枢机不利,枢机不利,必然导致气郁;而少阳内寄相火,少阳气郁,必然导致火郁,其化火的趋势显然不可避免,因此在治疗少阳病的时候,抓住一个“郁”字,一个“火”字,就算抓住了关键和要害。

三是容易生痰、生饮、生水。这是因为少阳病涉及到三焦,三焦不畅,水液代谢就会失调,于是就很容易生痰、生饮、生水,而痰饮水湿内生,反过来又会阻遏三焦气机,导致少阳气机更加郁遏。因此在治疗少阳病的时候,不能忽略痰饮水湿的存在。

四是容易并发太阳、阳明、太阴之气不和以及心胆不宁的证候。由于三焦气机的条畅和太阳表气的输布有关;胆腑藏精汁,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和阳明太阴里气的条畅有关,所以少阳受邪,枢机不利,很容易伴见太阳、阳明、太阴之气不和。而足少阳经别循胸里,贯心,沟通了心与胆的联系,所以胆腑受邪,也就容易出现心胆不宁的表现。

(二)少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

一是少阳经证:由邪入少阳,经气不利,正邪分争所致,可见耳聋、目赤、偏头痛、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

二是少阳腑证:胆火内郁,枢机不利,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可见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不过少阳病常常是少阳经证和胆腑郁热证并见,故在治疗上也是经腑同治,主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但当热郁胆腑,伤津耗液,使胆腑精汁浓缩成实的时候,就会出现胆腑的热实证,症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用大柴胡汤通下胆腑热实邪气。

三是少阳兼证:少阳病常有外兼太阳之表,内兼阳明里实或太阴脾虚,或心胆不宁等证候。论其治法,则应以和解为主,若证有兼夹者,又可在和解之中兼汗、兼下、兼温等,如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以泻里;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兼以温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兼以镇心胆、宁神志等等。

(三)少阳病的治疗禁忌

少阳病禁用汗、吐、下。因少阳为一阳,为小阳,其阳气抗邪的能力比较弱小,而汗吐下诸法不能驱除少阳的邪气,只能白白的损伤少阳的正气,从而导致坏病、变证的发生,因此《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就有“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的警示。但当少阳兼表、兼里的时候,在和解的基础上兼以汗、下,则为灵活应用,不属违反少阳病的治疗禁忌。而治疗少阳胆腑热实证所用大柴胡汤,也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而不是单独使用泻下药物。

五、少阳病的预后

少阳病治疗得法,多枢机畅利,表解里和而愈。若失治误治,则每致传经。或伤津而入阳明之腑;或伤阳而入太阴之脏;或表里相传而病入厥阴。此外,尚有变成结胸、痞证及气血耗伤而见悸而惊者。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