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第一节 少阳病辨证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原文】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提要】

少阳病提纲证。

【讲解】

本证成因:邪入少阳。

主症和病机:口苦,咽干,目眩三症,是少阳胆腑有郁热之征象。胆腑郁热,蒸迫津液上溢则口苦;少阳郁火灼伤津液则咽干;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且胆与肝合,肝开窍于目,少阳木火之气循经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

本条从胆火内蕴,伤津、上扰立论,揭示了少阳病胆热、气郁的病变特点。临床上出现此三症,则标志着病邪传入少阳,故一般将其作为少阳病的审证提纲。

纵观三阳病的提纲,太阳病是以太阳病的主要证候———太阳表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提纲;阳明病是以阳明病的主要证候———里实证的根本病机为提纲;少阳病则以少阳病的基本特点———容易气郁化火的特征为提纲。从而提示,对于任何病证,都要通过症状现象,探究病机本质,进而把握其特点。

二、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禁忌

【原文】

查看更多内容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1],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注释】

[1]两耳无所闻:即耳聋。

【提要】

论少阳病常见临床表现、治疗禁忌及误治后的变证。

【讲解】

本证成因:少阳经脉被风邪所伤,或太阳伤寒邪入少阳。

主症和病机:耳聋,目赤,为少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阳气被郁,清窍闭塞所致;胸中满而烦,为少阳病经腑同病的表现,邪伤少阳经脉,经气不畅则胸中满闷;邪入少阳胆腑化热,胆腑郁热循经上扰心神,则心烦。头痛为少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筋脉拘挛所致,当见偏头痛。发热则是胆火内郁的表现。应当注意的是,少阳病的热型有二,如果是风寒邪气在经,正邪交争,则见往来寒热;如果是热郁胆腑,则见持续发热。脉弦细为少阳病的主脉,乃因少阳气郁,其气因郁而劲急,致使血脉拘挛紧急所致。

以上证候,体现了少阳病易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的特点。论其治法,本当和解少阳。如误用汗、吐、下,则可导致正气受伤,心胆失养,心虚则悸,胆虚则惊;津伤而火热扰胃,则谵语、烦躁。

第264条论误用吐、下,而有悸、惊之变,第265条则论误用发汗有谵语,甚则有烦、悸之变,如此则知少阳有汗、吐、下三禁。后世有注家又结合第179条“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补充了少阳病当禁用利小便,于是就有了少阳四禁之说。其实少阳病的治疗禁忌,是强调在复杂的病证之中,只要有少阳病枢机不利证的存在,在治疗上就应当以和解少阳为基础,不能单独使用汗、吐、下、利小便等方法。但在和解少阳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兼用汗法、吐法、下法和利小便。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