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二节 少阳病证

第二节 少阳病证

一、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

【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1],胸胁苦满[2],嘿嘿[3]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4]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5],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而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注释】

[1]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患者自觉热时不寒,寒时不热,寒热交作,发无定时。

[2]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

[3]嘿嘿:心情不爽快的样子。

[4]煎:将液汁状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西汉杨雄《方言》卷七云:“凡有汁而干谓之煎。”

[5]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肝胆相连皆属木,脾胃相连皆属土,木本克土,木为高,土为下,因此邪在高位的肝胆,必然会影响到其下位的脾胃。仲景以此来解释少阳病喜呕的机制。

【提要】

论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第96条和第266条提示太阳病邪传入少阳;第97条提示少阳本经直接受邪,其原因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也就是气血虚弱,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

主症和病机: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就是往来寒热,时作时休,这是风寒邪气侵袭少阳经的表现,少阳为小阳,抗邪之力较弱,少阳受邪,正邪分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胁下硬满、胸胁满不去、胁下满等症,皆发生在少阳经脉所过的部位,属邪伤少阳经脉,经气不利的表现。“嘿嘿”是心中不爽快的一种感觉,心中不爽快,自然神情也会抑郁木然,这是由于胆腑气郁,疏泄不利,精神抑郁所致。不欲饮食、不能食,则是由于少阳胆腑气郁,导致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减退所致。心烦是少阳郁火循经上扰心神的表现。喜呕、干呕皆是胃气上逆的表现,少阳病胆火内郁,最容易横逆犯胃,这就是第97条所说的“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的意思。因为胆热最易犯胃,导致胃气上逆而见呕吐,所以在《伤寒论》中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表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脉沉紧或如第100条所说阴脉弦,紧即是弦,阴脉即是沉取时的脉象,脉沉紧和阴脉弦,皆是脉沉弦的意思。少阳气郁,气血内郁而不能外达,故见脉沉;少阳木气因郁而劲急,致使血脉拘挛,故见脉弦。

或见症和兼证及其病机:邪客少阳,经腑不和,三焦不利,其病变可及于表里内外上下,故少阳病每多或然之证或兼夹之证。胸中烦而不呕,是邪郁胸胁,未犯胃腑;口渴是邪热伤津较重所致;腹中痛为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络不和的表现;心下悸、小便不利,属少阳三焦失畅,气化不利,水饮内停,进而水气凌心所致;不渴,身有微热,提示太阳表邪未罢;咳为水饮犯肺,肺气上逆的表现。

以上诸证,其病机总由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而致,虽有兼夹之证和或见之证,但在治法上,都应当以和解为主,所谓“和解”,我的理解是“和枢机,解郁结”,或是“和枢机,解郁热”。小柴胡汤是治疗本证的主方。

第97条所说“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提示少阳邪气可以传阳明,邪气既然传入阳明,出现了阳明热盛伤津液的口渴,那就应当依照治疗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了。

【治法】

和解少阳。

【方剂】

小柴胡汤。

【方义】

小柴胡汤共七味药,可以分成三组进行分析。第一组是柴胡配黄芩,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疏散少阳经中之邪,又有疏理少阳气郁的功效;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郁火。二药相合,经腑同治,疏清并行,经邪外解,胆热内清,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因而条畅通利,针对了少阳病容易经腑同病、容易气郁化火等两大特点,是本方的核心药组。第二组是半夏配生姜,两药皆味辛,以其辛散,可以助柴胡疏通气郁,针对了少阳病容易气郁的特点;又可以和胃降逆止呕,针对了少阳病胆热犯胃,胃气上逆而喜呕、多呕的特点;还可以化痰、消饮、去水,助三焦水道之畅达,针对了少阳病容易生痰、生饮、生水的特点。可见这一组药物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三组药是人参、甘草、大枣,这三个药,可以将其看成是半个理中汤,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半个四君子汤。在治疗发热性疾病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到三个补气的药物?一是因为少阳为小阳,抗邪能力较弱,所以用此三药在柴胡的引领下,可以扶少阳正气以祛邪,有助正祛邪的作用;二是因为少阳之邪容易内传太阴,《难经》和《金匮要略》都有类似的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虽然不是肝病,而是少阳胆病,但肝胆相表里,少阳阳气抗邪不力,邪气也很容易内传太阴,使病证由阳转阴。因此用此三药补太阴脾气,显然有防止少阳之邪内传太阴的作用,可谓治中有防,也算是“治未病”的一种体现吧。

小柴胡汤七味药相辅相成,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攻补兼施,寒热同调,温而不燥,寒而不凝,而且胆腑清和,则胃能降浊,脾能升清;三焦通达,则水升火降,气通津布,表里之气皆可调和,实是和解之良剂,后世称其为“和剂之祖”。故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津液阴阳诸病,皆可加减应用。热病用之可解热;郁证用之可解郁;合补药,扶正以祛邪;合血药,行气以活血;合生津药,解热以生津;合利水药,行气以利水;合化痰药,畅气以豁痰;合温阳药,舒郁以通阳;合养阴药,调气以育阴。加减得当,男女老幼,外感内伤,皆可应用,真可谓是左右逢源,被历代医家所珍视。

方后注云:“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所以用去滓再煎之法,乃因方中药物性味有寒、温之差,苦、甘、辛之异,功用又有祛邪与扶正的不同,煮后去滓再将药液加热浓缩,可使诸药气味醇和,寒热同行,攻补并施,作用于同一枢机,更好地起到和解作用。《伤寒论》中采用煮后去滓再煎这一方法的,除小柴胡汤外,还有第103条的大柴胡汤、第147条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在“太阳病篇”讲到的第149条的半夏泻心汤、第157条的生姜泻心汤、第158条的甘草泻心汤、第161条的旋覆代赭汤等,共7个方剂。不过柴胡剂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的,泻心剂则是和解半上半下之枢机的。其他虽然也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剂,如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等,为什么不煮后去滓再煎呢?因为这些方剂不属于和解剂,药物的作用部位不在同一个枢机位点,而是寒热攻补各行其事,这就像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一样。

由于少阳病多或然之证,故小柴胡汤又有加减之法。若胸中烦而不呕,是热聚胸胁,未犯胃腑,热聚则不得以甘补,胃气不逆则不必辛散降逆,故去人参、半夏,加栝楼实以除热荡实;若渴,是木火内郁,犯及阳明,胃燥津伤,故去半夏之辛燥,加人参、栝楼根之甘苦清润,以清热生津;若腹中痛,是木郁乘土,脾络不和,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芍药于土中泻木,和络缓急以止痛;若胁下痞硬,乃邪郁少阳之经,阻遏较重,故去大枣之壅滞,加牡蛎以咸寒软坚;若心下悸、小便不利,为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停,故去黄芩之苦寒,加茯苓以利水;若不渴、外有微热,是太阳表证未罢,无里热伤津之象,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以解外;若咳者,属水寒犯肺,肺气上逆,故去人参、大枣之甘补,去生姜之辛散,加干姜温化寒饮,加五味子敛肺降逆。

小柴胡汤是现代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张方剂,正像上面所说,外感内伤,男女老幼,各个系统病证,只要病机符合少阳枢机不利者,皆可应用。但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于治疗发热性病证,小柴胡汤有极好的解热效果,在《伤寒论》里,治疗往来寒热、呕而发热、头痛发热、发潮热、差后复发热、热入血室寒热交作如疟。临床运用小柴胡汤解热时,柴胡要用解热作用好的北柴胡,而不用解热作用较差的南柴胡或竹叶柴胡,剂量要在15克以上。二是用于治疗肝、胆、胰、胃、肠等消化系统的各类病证,如肝炎、肝脾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功能紊乱、慢性胰腺炎、各类胃炎、肠炎、十二指肠壅积症、胃肠神经症、痢疾、便秘、呕吐、泄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用小柴胡汤,主要用其疏解气郁,条畅枢机的作用,枢机畅利,则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就可以得到促进和调节,此时柴胡用10克左右就可以了。三是用于治疗精神情志疾病,由于少阳枢机的畅利,关系到精神情志的条畅,所以小柴胡汤加减可以治疗精神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癔症等,在这种情况下用柴胡,也是取其解郁作用,一般用量10克即可,也可以用南柴胡或竹叶柴胡。四是用于治疗妇科和男科疾病,由于妇科疾病和某些男科疾病,多和肝胆疏泄功能失调有关,所以用小柴胡汤和枢机,解郁结,就可以达到调理月经、改善性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产褥热、月经紊乱、痛经、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阳痿、睾丸炎、不孕不育症等皆可应用。五是用于治疗心、肾、肺的疾病,由于少阳病涉及到三焦,三焦气机不畅,水道失调,水液代谢障碍,于是就可以导致痰饮内生。痰水犯肺,就可以出现肺气宣发肃降失调的咳喘,因此用小柴胡汤加减,可以治疗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等;水邪上凌心阳,又可以导致心悸不宁,因此用小柴胡汤加减,可以治疗多种心脏疾病。水邪下浸,还可以导致小便不利,水肿,所以用小柴胡汤加减,还可以治疗肾的病证,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尿道结石等。

二、小柴胡汤的其他适应证

(一)少阳不和兼太阳表证

【原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1],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注释】

[1]蒸蒸而振:蒸蒸,盛也。蒸蒸而振,即寒战盛的样子。

【提要】

论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少阳病兼太阳表证及少阳病战汗作解。

【讲解】

本证成因:太阳伤寒或中风,邪传少阳,而太阳邪气未罢。

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本应当用麻黄汤或桂枝汤,为什么本条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呢?这是因为在太阳病的病程中,邪气传入了少阳,出现了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临床表现很多,诸如有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沉紧等主症,又有或胸中烦,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咳等若干或然症。但这里提出的审证原则是“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其着眼点在“不必悉具”。“不必悉具”提示,欲诊断为少阳病而使用小柴胡汤,不必等待诸多的症状齐备,只须抓住其中的一两个症状,或一部分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又能反映邪入少阳,枢机不利之病机的,就可使用小柴胡汤。例如《伤寒论》中凭“续得寒热发作有时者”、“胸满胁痛者”、“胸胁满不去者”、“呕而发热者”等,即用小柴胡汤,皆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举例示范。用小柴胡汤为什么可以解除太阳表邪?这是因为,少阳枢机通利,三焦畅达,津液得布,营卫通达,便可以达到身濈然汗出而解的效果。也就是第230条所说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本条又讨论了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柴胡汤证不罢者的治疗及战汗作解的临床表现。柴胡汤病证,应以和解为治法,不可攻下。误用下法,则背逆少阳禁下的法则,常使病情发生其他变化。若下后柴胡证已罢者,有两种可能:一则形成坏病;二则邪传他经,此时就皆不可以再用小柴胡汤了。若下后柴胡证仍在,是其人正气尚旺,未因误下而致病邪内陷。因邪仍在少阳,故仍可用小柴胡汤治疗。但病人毕竟遭受过误下的经历,正气受到一定挫伤,于是服用小柴胡汤后,就出现了战汗作解的表现。战汗作解的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蒸蒸而振,就是剧烈寒战,这是邪气和正气相争的表现;二是又出现发热,这是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表现;三是汗出热退,这是正胜邪却的结果。这三个阶段依次都出现过了,病证就痊愈了。但如果只战不热,则是正不胜邪;如果寒战、发热之后,没有汗出,则是正不却邪,这都需要继续治疗。

应当提醒大家的是,现代临床常常采用中西医两套治疗方法,在西医输液的过程中,偶尔会有输液反应,其临床表现也是先有寒战,随后发热,之后会有大汗淋漓而导致虚脱,甚至导致休克而有生命危险。这是需要紧急处理的急症,千万不要将其看成是运用中药过程中的战汗作解。

(二)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

【原文】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1],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注释】

[1]可:犹宜也。

【提要】

论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少阳不和兼阳明热郁。

【讲解】

本条虽冠之以“阳明病”,但条文所列的证状有“胸胁满不去”,实为少阳不和兼阳明病。阳明病发潮热,多为腑实已成的表现,因为当热邪和有形之糟粕相结的时候,热邪也必然内收、内敛、内郁,而不弥散,在通常的时间段,发热表达不出来,在日晡前后,阳明阳气旺盛,正邪斗争激烈,于是就出现了明显的发热或高热,每日如此,犹如江河湖海的涨潮退潮,发有定时,因此才称之为“潮热”。但是阳明腑实,除潮热外,尚有大便硬结,腹满痛,烦躁,谵语等表现,况阳明病“小便数者,大便当硬”。今虽发潮热,然而并无腹满腹痛,何况小便自调而大便反溏,因此,其“潮热”充其量为阳明热郁所致。既然阳明之热没有和有形糟粕相结,为什么会导致热郁呢,从“胸胁满不去”可知,此证还有少阳受邪,枢机不利的病证存在。少阳为一身阴阳气血水火之枢机,枢机畅利,则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自调。今少阳枢机不利,因此也就可以导致阳明热郁,于是虽然不是阳明燥结,却因阳明热郁于里,不易外发,于是在通常的时间里,发热表现不出来,而在日晡所,阳明阳气旺盛,正邪斗争激烈,于是就出现了发潮热的临床表现。此种潮热,从少阳论治,与小柴胡汤。待少阳枢机畅利,气机通达,则表里条畅,阳明之郁热亦可得以宣达疏解。

本条提示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发潮热,前述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往来寒热、头痛发热、呕而发热,以后还会讲到小柴胡汤可以治疗热入血室的寒热交作如疟、差后复发热等,可见小柴胡汤是一张解热作用很好的方剂。

(三)少阳不和兼阳明不大便

【原文】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230)

【提要】

论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少阳不和兼阳明病不大便。

【讲解】

本条虽冠名以“阳明病”且有“不大便”,但其“硬满”的部位不在阳明所主之腹部,而在少阳所主之胁下,舌苔不见燥热内盛之黄燥,而见津液不化之白苔,更有少阳主症之一的“呕”,说明此证并非阳明腑实,亦非少阳不和兼阳明腑实。其不大便的成因,当为少阳不和,三焦失畅,水津不布,肠道失润。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津布肠润,则大便自然通畅。本条提示,临证见不大便,是否选用承气汤或大柴胡汤攻下,其辨证的要点在于舌苔的黄燥与薄白。

前述小柴胡汤可以解表,本条又言小柴胡汤可以通便,为什么它可以和里解表呢?“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阐述的即是其和里解表的机制。小柴胡汤有和解少阳,运转枢机,通达三焦的作用。上焦气机通畅,则水之上源条畅,津液得以布达下行,胃肠得以滋润,里气因和,则大便自调;而上焦又是营卫之气直接向体表布散的场所,上焦气机通畅,则营卫之气得以布达,太阳表气得以调和,在表之邪则可随汗而自解。

(四)三阳同病

【原文】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提要】

论小柴胡汤可以治疗三阳同病。

【讲解】

伤寒四五日,身热而恶风,这显然是太阳表邪未罢的表现。手足温而渴,则是阳明里热渐炽的特征。阳明和太阴都主四肢,在《伤寒论》中,手足温而渴者,属阳明有热;手足自温而无口渴的,属于太阴有邪。因为阳明有热伤津较重,故见口渴;太阴有邪,多为阴证,伤阳为主,伤阴液并不明显,故无口渴。 胁下满,为少阳受邪,经气不利所致。颈项强,则为三阳经气不利的表现,因为足太阳之脉循头下项行身之后,足阳明之脉从口下人迎行身之前,足少阳之脉从耳下缺盆行身之侧。也就是说,太阳经脉行于后项部,少阳、阳明经脉行于颈部的两则,颈项拘紧不柔和,属三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可见将本证诊断为三阳同病,是恰当的。

三阳同病之所以可以从少阳入手治疗而用小柴胡汤,是因为太阳之邪应从汗解,但有少阳病的存在,禁用汗法;阳明之邪当从里清,但有少阳病的存在禁用下法,故汗、下皆不适宜,只宜治从少阳,采用和解。而少阳主枢,内调阳明,外达太阳,枢机运转,则内外通达,使太阳之邪从外而解,阳明之热从里而消。于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鉴别:在“阳明病篇”提到三阳同病,阳明热盛,治用白虎汤清热为主,是因为该条所述证候,既没有太阳表证的临床表现,更没有少阳不和的临床特征,所以可用清法治疗。而本条则有明显的少阳枢机不利的临床特征,故必须从和解少阳入手。

(五)阳微结证

【原文】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提要】

论阳微结证治及其与纯阴结的鉴别。

【讲解】

阳微结的临床表现、病机及其治疗:但头汗出,也就是只有头部汗出而身上无汗,这是少阳三焦热郁的表现。因为三焦热郁,热邪不得外越而身无汗,但是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则可以见到头部汗出;微恶寒,是表证尚在的特征;手足冷,为阳郁于里而不能达于四末所致;脉沉紧而细,是阳郁于里,气血运行失畅,脉道不利的表现;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是邪结胸胁,枢机不利,胃气失和,津液不下,肠道失润的表现。

由于本证为阳热郁结于里,故谓“阳结”,又由于和阳明里实燥结之证相比较,热结尚浅而微,且表证未解,故谓“阳微结”,也就是三阳气机轻度郁结。其总的病机不外枢机不利,气血运行失畅,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故曰:“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应当采用和解之法,主用小柴胡汤。服用小柴胡汤后可使三焦阳气通畅,上下内外气机条达,则表里诸证悉除。假如里气尚未调和,病人身体尚不爽快,治当微通其便,即所谓“得屎而解”。

阳微结和纯阴结的鉴别:虽然阳微结有脉沉紧而细,手足冷,微恶寒等表现,有似于纯阴结,但二者在临床表现和病机方面却有明显的不同。在临床表现方面,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可知阳微结既有表证微恶寒、发热,又有里证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纯阴结则没有表证,纯系里虚寒证,当见无热恶寒,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结滞等,其大便结滞的病机应是阳虚津凝所致;阳微结有头汗出,为枢机不利,郁热上蒸所致。纯阴结由少阴阳虚,阴寒内凝所致,故一般无汗。如少阴病见冷汗自出或额上生汗者,则为少阴阳不摄阴或阳气外亡之危候,与少阴“纯阴结”之证不同。

在病机方面,阳微结为“半在里半在外”,总由少阳枢机不利,阳热郁于里,气血运行失畅所致。纯阴结则为少阴阳虚,阴寒结滞所致。二者虽同谓之“结”,但前者属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微结;后者属少阴阳气不足,阴寒微结。前者性质为阳热,后者性质为阴寒。

鉴别:《伤寒论》中出现“但头汗出”,分别见于第148、111、134和136条。第148条为少阳阳微结证,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阳郁于里,气血运行失畅,其“但头汗出”为枢机不利,三焦热郁,热不能外越则身无汗,郁热上蒸则头汗出;第111条系太阳中风,误用火劫发汗后,火毒内攻,气血阴阳俱虚竭,其“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的原因是津液虚损,故虽为火热蒸迫,已是汗出无源,不能布达全身,仅见头汗出而已;第134条是太阳表证误下,湿热郁蒸发黄之证,湿热互结,热欲外越而为汗,因受黏腻滞着之湿邪的牵制,而不得外越,故身无汗,但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于是就出现了“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第136条为水热互结的大结胸证,水热互结于胸胁,热邪不得外越,而见身无汗,阳热上蒸,而见“但头微汗出”。此外,阳明热郁胸膈证;少阳热郁兼脾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也有“但头汗出”,显然也是热郁所致。综上所述,但头汗出的病机,不外是热郁于内而不得外越,而郁热上蒸,或津亏有热而作汗无源两种情况。

(六)少阳兼里虚时的处理方法

【原文】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1]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注释】

[1]法:犹理也。

【提要】

论少阳兼里虚寒证的证治。

【讲解】

阳脉涩,是指脉浮取见涩象,也即脉浮涩,这是气血不足,运行涩滞的表现,因为脾为气血化生之源,气血不足也提示了脾虚土弱。阴脉弦,是指脉沉取见弦象,也即脉沉弦,主少阳气郁,少阳木气旺。阳脉涩,阴脉弦,为木旺土虚,气血不足,腹部经脉失养,又有木邪乘土,因此理当出现腹中拘急疼痛。证属少阳不和兼有太阴脾虚,气血不足,据“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采用先补里,后和解少阳的方法。“先与小建中汤”调和气血,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待腹痛缓解后,如果少阳病仍然“不差者”,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鉴别:第96条与本条都有腹痛,但第96条的“或腹中痛”是少阳病的或然证,为木邪犯土,脾络不和所致,以少阳病为主,所以主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去黄芩之苦寒,以免再伤脾阳;加芍药以养血柔筋,缓急止痛。本条则是以气血不足,中焦虚寒为主,其腹痛是在气血不足,中焦虚寒的基础上,复为少阳之邪所乘,由于是基于“土虚”为主,又遭木邪克犯,所以出现了“腹中急痛”。故其治疗先宜建立中气,与小建中汤,后再和解少阳,与小柴胡汤。即采用先补后和的治法。

在《伤寒论》中,小建中汤的适应证凡两见,一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病机为气血两虚,复被邪扰,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所养则心烦。一为本条见“腹中急痛”,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为少阳之邪相乘所致。两条临床表现完全不同,但是病机皆是脾虚而气血不足,故皆用小建中汤治疗。这正是异病同治的体现,也是抓病机,扩大经方临床应用范围的示范,无论临床表现是否相同,只要病机一致,就可以选用同一首方剂进行治疗。

三、小柴胡汤使用禁忌

【原文】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1]。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2]。(98)

【注释】

[1]下重:肛门有重坠感。

[2]食谷者哕:进食后即发生呃逆。

【提要】

论中虚湿郁和中虚停饮皆禁用小柴胡汤。

【讲解】

脉迟浮弱,症见恶风寒,是表证未解;脉兼迟象,且手足自温,是兼邪在太阴,参合第187、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并据“脉迟为寒”的说法,可知此证为脾阳素虚,感受风寒,表里兼病,治当温中解表。但医者屡用攻下,致使中阳更虚,脾虚气弱,受纳无权,运化无力,则不能食;阳虚不运,寒湿停郁,阻遏肝胆经气,则胁下硬满;进而导致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溢于周身,则面目及身黄。小便难为脾失转输,水液不行。颈项强提示表证未解。上述诸证皆因误下中虚湿郁而成,如误投小柴胡汤,则因其方偏于苦寒,就可能导致脾虚气陷,里气不和,更增泻利下重之证。

本渴饮水而呕者,是另指脾虚饮停而言。《金匮要略》云:“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责之脾阳不足,转输失职,气不化津,水气内停。水气内停,气不化津,则渴欲饮水;饮水不化,饮愈多而水停愈甚,饮逆于胃,则为呕逆。其治法当以健脾利水为宜,不可将呕逆误作少阳病之喜呕,而投以小柴胡汤。因小柴胡汤偏于苦寒,对中虚饮停之人误用则更伤中阳,以致中虚土败,食后引发虚气上逆的呃逆,故特别强调“柴胡汤不中与也”。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