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一、柴胡桂枝汤证

【原文】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1],微呕,心下支结[2],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注释】

[1]支节烦疼:支,通肢。烦,汉·郑玄注《周礼》:“烦犹剧也”。支节烦疼,即四肢关节剧烈痛疼。

[2]心下支结:即自觉心下部有支撑结聚胀满之感。

【提要】

论少阳兼太阳、太阴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太阳表证未除,邪气又入少阳,并兼太阴表证。

主症和病机:发热微恶寒,属太阳表证,恶寒曰“微”,知发热亦微,提示太阳表证已轻;支节烦疼,即四肢肌肉和关节剧烈疼痛,“烦”字在这里可以当作“剧烈”讲解。一般把此证说成是太阳表证,但是既然太阳表证轻微,为什么反而能出现四肢肌肉和关节剧烈疼痛呢?就连太阳伤寒表实证也没有特别提到四肢肌肉关节剧烈疼痛呀!在《伤寒论》中,什么病证可以出现这样的临床表现呢?“太阴病篇”第274条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仲景明言太阴中风,当是太阴所主的四肢末梢被风寒邪气所伤而导致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是四肢剧烈疼痛。因为四肢末梢毕竟为人体的外周,所以应当属表,脉应见浮象。本证如果脉由浮而转微,依照《黄帝内经》“大则邪至,小则平”的说法,这就是邪气退的表现;脉由沉涩而转为端直以长,则是正气恢复的表现,正复而邪退,因此是太阳中风将要自愈的指征。如果本证不能自愈,应当如何治疗?第276条说:“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什么样的太阴病才可以见到脉浮?只有风寒之邪侵袭四肢所致的太阴中风证才可以见到脉浮,因此第276条的完整意思是: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也就是说,仲景用桂枝汤来治疗“太阴中风”。微呕,病机与少阳病胆热犯胃的喜呕相同,但呕吐为微,提示少阳之邪不重;心下支结,是少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致。《灵枢经·经脉》说: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可见这里的心下支结,和心胁痛不能转侧相比较,还应是少阳经气不利之轻者,于是提示少阳之邪尚浅。由此可见,本证属太阳、少阳之证俱轻,又兼太阴四肢被风邪所伤而出现的四肢剧烈疼痛。邪入少阳,则须和解,如果单治少阳,虽然可以疏达太阳表邪,但太阴四肢之风寒邪气难解,因此必须配合桂枝汤疏通经脉,驱除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这就是为什么本条没有采取第101条所说的“但见一证便是”,只用小柴胡汤来治疗的道理所在。

【治法】

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方剂】

柴胡桂枝汤。

【方义】

本方为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取半量,合剂而成。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利枢机。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以治太阳之表,并疏通经脉,祛除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

我临床用本方主要治疗以下几个方面的病证。一是治疗外感病,既有少阳不和,又有太阳表证和四肢疼痛者。二是治疗肝胆疾患,如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结石等又伴见四肢关节烦疼者。三是治疗痹证伴肝气郁结者。四是治疗神经症、心身疾病,出现周身窜疼,疼无定处,又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原因者。五是治疗精神抑郁躁狂症的抑郁发作,用本方和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的定志小丸合方化裁,名柴桂温胆定志汤,轻者可单用此方,重者与抗抑郁西药同用,见效快,副作用小,不易复发。六是治疗脂膜炎,症见脂肪富集的部位如腹部、大腿内侧,皮肤泛红,出现皮下结节,疼痛,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发热、怕冷、乏力等全身症状,用本方有很好的效果。七是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症见四肢酸懒疼痛,坐卧不宁,犹以下肢为重,越是在安静的状态下,症状越重,以至不得入眠。此证可单用桂枝汤治疗,如伴有抑郁等表现,则选柴胡桂枝汤加木瓜、川牛膝等引药下行,方中白芍用量可至30~50克。

二、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原文】

太阳病,过经[1]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2],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136)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104上)

【注释】

[1]过经:邪气已经离开太阳经。

[2]心下急:胃脘部拘急疼痛。

【提要】

论大柴胡汤的适应证。

【讲解】

大柴胡汤的适应证有二:

一是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原文第136、104条)本证成因:太阳病传入少阳和阳明。

主症和病机:胸胁满而呕,往来寒热,其中胸胁满闷、往来寒热,是邪在少阳经脉,少阳经气不利;呕则是邪在少阳胆腑,胆热犯胃,胃气上逆。这正是少阳经腑同病的特征。日晡所发潮热,热结在里,则为阳明里实的典型证候。证候既然是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毫无疑问,治当和解少阳兼以清泄阳明,用大柴胡汤。

二是少阳胆腑的热实证:见原文第103条和第165条。本证成因,乃是邪入少阳胆腑化热,胆热伤津耗液,邪热与精汁相结,使胆腑精汁浓缩成实,从而形成少阳胆腑的热实证,也可以叫“少阳腑实证”。少阳腑实证这一证候名称,传统注家没有提到,一般认为只有阳明才有腑实证。但是我认为,胆既然是六腑之一,就可以有腑实,何况阳明腑实证的名称也不是《伤寒论》中原有的,而是后世医家的说法,既然可以把热邪和阳明糟粕所结的证候叫做阳明腑实,为什么不可以把热邪和胆腑精汁所结的证候,叫做少阳腑实证呢?

主症和病机:呕不止,这是少阳病喜呕的加重,为胆腑热实邪气犯胃,胃气上逆所致;下利,为胆腑实热邪气内迫肠道所致;心下急,或心中痞硬,是胸胁苦满、心下支结的加重,为实热结滞胆腑,气血壅遏的表现;郁郁微烦,“郁郁”与“嘿嘿”病机相同,是少阳实热郁遏,失于疏泄,致使情志不爽的表现;微烦是由于邪热与胆腑精汁相结,其热邪已经内收、内敛,反而不能向外张扬之故。治疗用大柴胡汤通泄胆腑热实。

此证在临床经常见于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的急性发作、急性胰腺炎、急性胃痉挛等病证。其症见“心下急”,提示病位不在阳明,阳明病当见腹满,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何况阳明还有“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的禁忌,因此不可以把“心下急”认作是阳明病;其症见“呕不止”,更非阳明热结,因《伤寒论》明示“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因此将原文第103条和第165条认作是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是不太符合仲景原意的,也不太符合临床实际。

【治法】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剂】

大柴胡汤。

【方义】

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炙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成。因少阳病未解,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因兼阳明腑实或胆腑热实,故去人参、炙甘草以免助邪增热,加枳实、大黄以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加芍药一是为了缓解心下拘急疼痛,二是可以滋阴养血而除烦,还可以助枳实、大黄以泄热。因其证有呕不止,故将生姜的用量增至5两,以加强降逆止呕之力。诸药相合,既可和解少阳兼泻阳明里实,并可通泄少阳胆腑热实邪气。

我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胆囊炎和胆道结石的急性发作,一般在治疗急性胆囊炎时,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虎杖、元胡等清热解毒、行瘀止痛之品;在治疗胆道结石急性发作时,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郁金、元胡等利胆排石、化瘀止痛之品。天津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所用中药清胰汤,药物组成有柴胡、黄芩、白芍、大黄、黄连、木香、元胡、芒硝,正是大柴胡汤的加减。有人用本方加茵陈治疗急性肝炎;加冬瓜子、桃仁治疗急性阑尾炎;加行气药物治疗单纯性肠梗阻;加化瘀、祛痰、利湿、散结药物,治疗多囊性卵巢综合征。这些病证之所以可以用大柴胡汤,皆是因为这些病证的病变部位在肝胆经脉所过之处,而且又是热实之证。也有很多报道用其治疗流感、肺炎、高血压、急性胃炎、肋间神经痛、神经系统病等。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

【原文】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1]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十二枚(擘)芒消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注释】

[1]丸药:汉时流行的成药,据《伤寒论·伤寒例》“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误攻”,有人考证,汉时泻下的成药有巴豆制剂和甘遂制剂两类,前者用于攻下寒积,后者用于泻实逐水。

【提要】

论少阳病兼阳明里实误用丸药泻下后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少阳兼阳明里实,误用丸药泻下后,大便虽通而里热未去。

主症和病机:胸胁满而呕,是邪入少阳经腑,枢机不利的表现,胸胁满为少阳经有邪,呕吐为少阳胆热犯胃所致。日晡所发潮热,是阳明里实已成的特征。如果此证再有不大便,则是典型的少阳不和兼有阳明里实的证候,当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泻阳明。之所以可以用大柴胡汤泻下,是因为其人“不得利”,也就是没有大便。但此病人却出现了“微利”,也就是轻度下利,仲景推测是因其他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本证大便不通,乃是因阳明燥结所致,如果用辛热的巴豆制剂泻下,肠道虽通,但燥热难以排出体外,故虽有下利,而潮热不除。潮热者实也,是强调潮热未罢,里实热仍在。证属少阳不和兼有阳明实热,但毕竟有下后微利,故不可与大柴胡汤,而应先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冀其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服用小柴胡汤不愈者,再以柴胡加芒硝汤以和解少阳,泻热润燥。

【治法】

和解少阳,泻热润燥。

【方剂】

柴胡加芒硝汤。

【方义】

本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芒硝以泻热润燥。与大柴胡汤相较,不用枳实、大黄、芍药,一般认为,这是由于下后腑气已通,胃肠受损,正气较弱,燥热虽有而大便未实,故不用行气荡涤之品,而用芒硝之咸寒润下,泻热润燥。惟其正气不足,故留参、草以益气和中。本方剂量约为小胡汤的三分之一,芒硝二两,亦属小量,故为和解兼泄热之轻剂。我的理解是,本证大便虽通而热毒未去,用芒硝则重在泻热,其泻热的作用是这样发挥的,芒硝虽然溶于水,但其成分并不能被肠壁所吸收,当服用芒硝后,便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状态,于是就使肠壁分泌大量的液体进入肠道,体内的热毒则随着肠壁液体的大量分泌而排入肠道,进而排出体外。但欲使芒硝更好地发挥泻热作用,必须使其在肠道保留足够长的时间。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配用甘缓的药物,这就是本方用甘草的原因所在。

本方现代临床应用不甚普遍,即使有应用,也限于个案的报道。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原文】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提要】

少阳病兼脾虚津伤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伤寒汗不得法,又下之过早,汗下两伤,津液受损,脾气被伤,邪传少阳。

主症和病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这是少阳经腑同病,枢机不利的表现;小便不利,则是少阳枢机不利,气化失常,三焦水道不调的特征;口渴为汗下津伤,津亏失润所致;不呕为病在三焦,未及胃脘;但头汗出则是三焦热郁所致,热郁体内不得外越则身无汗,郁热上蒸,故见但头汗出。以方测证,还当有脾虚便溏等临床表现。

诸证合参,本条所述当为少阳不和,三焦失畅,脾阳不足,津液被伤之证,治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少阳,畅达三焦,温脾生津。

【治法】

和解少阳,畅达三焦,温脾生津。

【方剂】

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义】

柴胡、黄芩,解少阳经邪,清少阳腑热,舒少阳气郁,为方中主药;栝楼根,生津胜热以止烦渴;牡蛎,软坚散结,以疗气机之凝结;桂枝配干姜,通阳化阴以畅三焦;干姜配甘草,辛甘化阳以温补脾阳,而甘草又有调和诸药,保中护正的作用。

现代临床应用本方,从临床表现方面,主要抓胁痛、口渴、便溏三个主症;从病机角度来说,主要抓肝胆郁热、脾虚、津伤。于是本方常用于治疗肝胆疾患又兼太阴脾家虚寒、津液损伤的证候,既有口苦、口渴、心烦、胁痛、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又有便溏、腹胀、纳差等特征。治疗慢性结肠炎又兼有肝胆郁热者,既有下利经久不愈,又有胁痛、脉弦、口干、口苦等表现;治疗糖尿病以口渴为主,又伴肝郁脾虚者。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1],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 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注释】

[1]烦惊:心烦、惊悸不宁。

【提要】

论少阳病兼表里三焦俱病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伤寒八九日,误下,正气受损,邪气弥漫三阳。

主症和病机:少阳经气不利则胸满,胆腑郁火扰心则心烦,胆气被伤,决断失职,心胆不宁,则精神惊恐不安;谵语为胃热上蒸,心神被扰所致;小便不利,是三焦不利,决渎失职,膀胱气化失司的表现;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为阳热弥漫三阳,三阳经经气不利所致。

综上可知,本证乃因表证误下,邪气内陷所致,病机为少阳不和,三焦失畅,阳明有热,邪气弥漫,心胆不宁。虽有三阳证见,但以少阳病证为主,尤以心胆不宁的精神症状为突出,故治疗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泄热,镇惊安神。

【治法】

和解泄热,镇惊安神。

【方剂】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义】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茯苓、大黄、龙骨、牡蛎、铅丹而成。因邪入少阳,故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扶正祛邪;加桂枝、茯苓,以助太阳气化而行津液,通利三焦而利小便;加大黄以泻阳明之热,和胃气而止谵语;加龙骨、牡蛎、铅丹以重镇理怯而安神明,止烦惊。诸药相合,使少阳枢机得利,三焦通达,气化以行,里热得清,神明得安而诸证悉除。方中铅丹,为铅的氧化物,如将其直接入口,可导致急性铅中毒,后世临床多作外用,少用内服。如若内服,应布包煎,且用量不宜重,又不可久服。笔者临床一般以生铁落或琥珀粉代替铅丹。

我们在少阳病的概说中已经谈过,由于少阳主枢,少阳病常常容易兼夹太阳不和、阳明里实、太阴脾虚和心胆不宁的证候。仲景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少阳不和兼太阳表证,用大柴胡汤治疗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少阳不和兼心胆不宁,可谓严谨周详。

我常用本方治疗下述病证:一是治疗儿童外感,因为儿童脾胃尚弱,胆气未充,患外感病以后,正气抗邪于表,里气相对不足,很容易导致食积内停和精神惊恐不宁。而本方除和少阳、解外邪的作用外,有大黄可以导滞,有龙骨、牡蛎可以镇心胆,宁神志,因此非常适合使用,但对于儿童,尤其要禁用铅丹。二是用于治疗精神情志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精神躁狂抑郁症的躁狂发作、围绝经期前后诸证等出现烦躁惊悸等精神不宁者。三是用于治疗甲亢、癫痫、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梅尼埃综合征等,出现烦躁、失眠、惊悸等表现者。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