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四节 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

第四节 少阳病及阳证的传经与预后

【原文】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1]故也。(269)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270)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271)

【注释】

[1]阳去入阴:即去表入里之意。

【提要】

辨少阳病及阳证的预后。

【讲解】

第269条论表病入里的征象:伤寒历经数日,无大热,指外热之势已轻;见躁烦,是邪已入里之象。躁烦一证,阳证、阴证皆可出现,究竟属何经病证,尚需参合其他脉证综合分析。如果烦躁伴见口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则为邪传阳明;如果烦躁伴见脉微细,四肢厥冷,呕吐、下利等,则为邪传少阴或厥阴。但阴证之烦躁,实际上应是躁烦,也就是以肢体躁动不宁为特征的证候。但由于阳明或三阴和太阳相对来说,都属于里,都属于阴,因此不论太阳之邪内传阳明或陷入三阴,都是表病传里,都可以说成是阳去入阴。

第270条论不传三阴之证:以少阳为例,阳盛则多入阳明之里,阴盛则易入三阴之脏。若患者正气不衰,脾胃气和,食欲如常,不见太阴病之腹满而吐,食不下;不见少阴病之欲吐不吐;不见厥阴病之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症,则是不传三阴。所以说“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反之,若其人不能食而呕,或见其他阴证者,就是邪传三阴的征兆了。

第271条论少阳病欲愈的脉象:少阳病以弦脉为主脉,或脉弦细,或脉沉紧,也就是脉沉弦。今伤寒三日,病属少阳,其脉不弦而小,提示少阳之邪已衰,故为欲愈,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大则邪至,小则平”。这里以脉括证,脉小而症状亦同时减轻,故为欲愈之象。反之,若脉小而症状加重,则是邪盛正衰,病邪有内陷之势,不可与本条同论。

【附】热入血室证

【原文】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1]也,当刺期门[2],随其实而取之。(143)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145)

【注释】

[1]血室:现代一般认为血室是指胞宫,即子宫。

[2]期门:足厥阴肝经的募穴,在乳中线上乳头下二寸。

【提要】

论热入血室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妇人月经期患外感,或经水适断患外感,或患外感病后来月经。此时血室空虚,在表之邪乘机内陷,邪热与血结于血室,而成热入血室证。

主症和病机:对于本证,后世医学家争议较多,主要原因是其临床表现并没有描述胞宫局部的症状或月经的变化,而描述的是肝胆二经病变的临床表现。我认为,胞宫作为奇恒之腑,其正常生理功能,要受到多脏腑的支配或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肝藏血、肝主疏泄和少阳主枢的影响。因此当热入血室,血热结于胞宫后,也就会反馈性的影响肝胆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出现肝胆经的病证。《伤寒论》的热入血室证,一是涉及到肝经气血失和,二是涉及到少阳枢机不利。

肝经气血失和,则症见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太阳表证已罢,故热除而身凉;病已入里,邪与血结,脉道阻滞,流行不畅,故脉迟;肝经抵少腹,络阴器,因此血室隶属于肝脉,血室的正常功能与肝胆疏泄功能密切相关,且肝为藏血之脏,血室又需要肝血之滋养,因此后世就有“肝为女子先天之本”的说法。当热入血室,血热瘀滞于血室之后,往往可以导致肝经气血瘀滞,从而出现胸胁下胀满疼痛而如结胸病疼痛的样子。此证在《医宗金鉴》里也其称为“血结胸”。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则是因为病在肝经,属阴分、血分,至夜则阳气入于阴,阳气与肝经瘀热相搏,导致肝不藏魂,神明不安所致。这和阳明病在日晡所发潮热的时候出现谵语是不同的。此证的治法是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这只是治疗热入血室,导致肝经气滞血结的方法。笔者的经验是,在病证发作的时候,于患者期门穴的附近,寻找可以见到的瘀滞的静脉血管团,局部消毒后,用刺血的方法治疗,尽可能多放一些血。期门是肝之募穴,刺期门可以疏利肝经之气血,于是热随血泄,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少阳枢机不利:症见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这是由于邪热乘虚内陷胞宫,与血相结,血室瘀阻,气血不畅,进而导致少阳经脉气血瘀阻,少阳枢机不利,少阳阳气与瘀血分争,于是就出现了寒热交作如疟,发作有时的临床表现。不仅热入血室证可以出现这样的症状,诸如产后恶露不行,严重的跌打损伤等,体内有瘀血阻滞,导致气机不畅时,都会出现这样的临床表现。由于病在阴分、血分,所以其寒热交作往往在夜间发作或夜间加重,因此称其为发作有时。对于本证的治疗,仲景用小柴胡汤和枢机,解郁结,畅气机,散瘀热。但小柴胡汤中并没有血分药物,因此临床往往酌加丹皮、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凉血之品,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鉴别:热入血室的寒热,须和太阳病、少阳病及疟疾之寒热相鉴别。太阳病发热恶寒并见,而且持续存在,不呈发作性;少阳病往来寒热,发无定时,没有明显的昼轻夜重之节律变化;疟疾则先寒战后壮热,头痛如裂,继之汗出热退,至次日,或间日,或三日定时而发。

治疗禁忌是,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因热入血室证有谵语,但其病不在中焦阳明胃腑,也非热扰上焦心包之神昏谵妄,故无犯中焦胃气及上焦心肺,言外之意即禁用汗、吐、下之法。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