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1]。(273)

【注释】

[1]胸下结硬:胸下即胃脘部,指胃脘部痞结胀硬。

【提要】

太阴病提纲证及误下后的变证。

【讲解】

主症和病机:腹满,时腹自痛,是脾阳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寒湿内盛,阻滞气机,气机不畅所致,其特点是腹满伴有隐隐作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得温按后腹满腹痛可以缓解。呕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是由于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进而导致升降紊乱所致。浊阴不降,胃气上逆则吐;清气不升,寒湿下注,则见自利,所谓自利,是指没有用过泻下的药物,病证本身自发出现的下利。“自利益甚”的含义有三:一是言如果不及时治疗,其下利就会越来越重,这是因为越下利,脾阳越虚,脾阳越虚,下利就会越重的缘故;二是言呕吐和下利相比较,则以下利为甚,因为呕吐责之于胃气上逆,下利责之于脾不升清,今太阴脾家虚寒而见吐利,自应以下利为主。三是言其腹满、腹痛、食不下等症,皆随着下利的加重而加重。这是因为,随着下利的加重,脾阳脾气也就越虚,因此所伴随的虚寒性腹满、腹痛的证候也就越重。脾脏虚寒,纳化失司,则饮食难下,所以说“食不下”。当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治。

误治变证:若将本证之腹满、腹痛误作里实的可下之证,而妄投攻下,必徒伤脾胃,中阳受损,寒湿滞留,结于胸下,就可能导致正衰邪实,胸下结硬的变证。

鉴别:本证病变责之于脾阳脾气虚,吐利并见,而以下利为主;吴茱萸汤证病变责之于胃寒气逆,吐利并见,则以呕吐为主。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