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二节 太阴病证

第二节 太阴病证

一、太阴脏虚寒证

【原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1]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277)

【注释】

[1]脏有寒:指脾脏虚寒。

[2]四逆辈:《医宗金鉴》曰:“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宜服理中、四逆辈”。

【提要】

太阴虚寒下利的主症、病机及治则。

【讲解】

主症和病机:自利不渴,为太阴脾阳虚衰,运化失司,寒湿下注所致。其下利属虚属寒,故口不渴,这是判断脾虚寒下利的辨证依据之一,从而可与热性下利伴有口渴者相鉴别,也可以和少阴虚寒,津液不化所致的“自利而渴”相鉴别。本条与第273条太阴提纲证合参,可知前条中“自利益甚”,必以口不渴为特点,两条结合起来,则为太阴病脾脏虚寒证的完整的临床表现。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为其治法。温是指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四逆辈者,包括理中、四逆一类方剂。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说某某汤主之?因为太阴下利,自利益甚,随着下利的加重,病情就可能由开始的太阴脾阳虚衰,逐渐发展至脾肾两虚,最后就可能导致少阴下利。因此在治疗上就应当视病情的轻重程度,斟酌用方,轻则宜理中汤(丸),继而则用理中汤加附子,再重者,则直接用四逆汤,甚至用通脉四逆汤等化裁。由此可见,太阴病宜传少阴,也提示,临床应当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灵活选方,而不可刻舟求剑,固守一方。

鉴别:太阴下利为脾脏虚寒,运化失司,寒湿下注所致,故其下利多为大便稀溏,伴有口淡不渴、腹满和脘腹隐痛、喜温喜按、全身乏力、苔白润滑、脉迟等;少阴下利为肾阳虚衰,命火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无权所致,下利多为完谷不化,伴四肢不温、畏寒怕冷、腰疼膝冷、面色少华、舌淡质嫩、苔白滑、脉沉微或脉微细等,而且由于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于是就会伴见口渴,但这种口渴毕竟属于虚寒,因此常是喜热饮而不多饮;阳明下利,是阳明里实,燥热下迫大肠所致,故其下利臭秽,多伴有身热、烦渴饮冷、腹满痛、苔黄燥、脉沉实等实热内盛之象。

理中汤是温中健脾止泻的名方,方见“霍乱病篇”。

二、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

【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1]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

【注释】

[1]当行:应当使用。

【提要】

论太阳病误下邪传太阴经脉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太阳病误用攻下,邪传太阴经脉,致使太阴经脉气血失和。

主症和病机:腹满时痛,为太阴经脉受邪的表现,足太阴脾经行于腹部,当邪传太阴经脉时,经气壅滞则腹满,血脉拘急则腹痛。大实痛,则是指腹痛剧烈,疼痛拒按,这是由于太阴经脉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所致。本证病变在太阴经脉,是经脉气血不和,非脾脏阳虚寒盛,故虽腹满腹痛而不伴有吐利。

第280条为治疗本证的注意事项。太阴为病,脉弱,是言如果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的证候,伴见脉弱,则提示病人尚有中气不足。其人续自便利,是说中虚日久,继而可能出现下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时假设见有太阴经脉气血不和所致的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症,如果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大黄汤的时候,其大黄和芍药的用量,要适当减少,但并不是去掉。这是因为其人中气较弱,容易被苦寒阴柔的药物所伤动而引起下利的缘故。

【治法】

疏通经脉,缓急止痛。对大实痛者,又当佐以化瘀通络。

【方剂】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方义】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以桂枝汤调和气血,疏通经脉,加重芍药的用量,以养血活络,缓急止痛。芍药为血分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治腹中气血不和,筋脉拘挛之腹痛,屡建奇功。

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而成。可疏通经脉,和里缓急,化瘀止痛。《神农本草经》言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此方大黄同桂枝相伍,既取桂枝温通经脉之功,又取少量大黄活血化瘀之力,相辅相成,功效益彰。

我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肠痉挛、肠系膜淋巴结核、放射性结肠炎等,出现腹中拘挛性痛者,效果良好。曾治程某,男性,肠道肿瘤术后,继而用放射疗法以巩固疗效,导致腹痛难忍,尤其夜间腹痛尤甚,以致难以入眠,西医诊断为放射性肠炎,并不伴有明显的下利。遂用桂枝加芍药汤14剂,腹痛缓解。桂枝加大黄汤用于上述证候而伴见明显血瘀指征者,如舌上有瘀斑,腹痛剧烈、疼痛部位不移,腹部压痛明显者。也有人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结肠溃疡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而脉沉滑等症者。

鉴别:在“太阴病篇”,我们讨论了三种腹痛。一为太阴病本证而出现的腹满腹痛,其病机特点为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病在气分。由于脾虚气寒,其腹满腹痛的特点是,时痛时止,时满时消,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后,满痛可减,同时伴以虚寒性下利,并以下利为主症,尚可见呕吐,食不下等症。治疗“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二为桂枝加芍药汤证,由于太阳病误下,邪气内陷太阴经脉,致使太阴经脉气血不和,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故见腹满时痛,此病在血分,与太阴脏虚寒证不同,一般不应当伴有下利。治疗当疏通经脉,活血疏络,用桂枝加芍药汤。三为桂枝加大黄汤证,见有“大实痛”,即腹痛剧烈,甚而拒按,其病仍在血分,亦为脾之经脉气血不和,只是络脉瘀阻较甚,故用桂枝加大黄汤增加活血通瘀之力。

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皆以桂枝加芍药汤为基础方,皆治腹痛,应怎样区别应用呢?小建中汤为桂枝加芍药汤加饴糖而成,有温中补虚,补益气血,和里缓急的作用,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太阴经脉失养,而出现的腹中急痛。桂枝加芍药汤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缓急止痛的作用,故用于治疗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血不和,而出现的腹满时痛。桂枝加大黄汤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而成,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化瘀止痛的作用,故用于治疗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滞血瘀,而出现的腹部大实痛。病位皆在太阴经脉,前者证候偏虚,后者证候属实,而中者则介于两者之间,既无明显的虚象,也无显著的实邪。

三、太阴中风证

【原文】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1]而长者,为欲愈。(274)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注释】

[1]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沉取和浮取。阳微阴涩,即脉浮取而微,沉取而涩。

【提要】

论太阴中风的脉证特点、治法和预后。

【讲解】

本证成因:风邪侵袭四肢末梢。

主症和病机:四肢烦疼,烦犹剧也,四肢烦痛,就是四肢剧烈疼痛,这是由于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四肢气血失和,筋脉拘挛所致。此证无头项强痛和发热恶寒,故不能诊断为太阳病;无偏头痛和往来寒热,故不能诊断为少阳病;无额头疼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故不能诊断为阳明病。脾主四肢,四肢为太阴之表,因而仲景就把风寒邪气侵袭四肢之证称作太阴中风,我这里则称其为太阴表证。有人说三阴病皆为阴证、里证,不能有表证。其实表证与里证,阴证与阳证,皆是相对而言的。就太阴病来说,脾脏为里,经脉相对来说就偏于表,而四肢末梢,就更属于表了。太阴病是以阴证里证为主,但当风寒邪气侵袭太阴所主的四肢末梢时,难道也能称其为里证吗?因此太阴病是可以有表证的。有人说本条是太阴脾虚寒证兼有太阳表证,把四肢烦疼看成是太阳表证。但原文并没有提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太阳表证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提到下利、腹满等太阴里虚寒证的基本表现,因此这种说法尚可商榷。何况如果是太阴里虚寒证兼有太阳表证的话,其下利当有自利益甚的特征,如何可以自愈?更何况里虚兼表者,仲景常用虚人伤寒建其中的原则,往往先补其里,用理中汤或小建中汤,即使里虚不太严重,也还是要用桂枝人参汤,而在第276条直接用桂枝汤,显然不应当有太阴里虚寒证的表现。

太阴表证的预后:阳微阴涩而长,是言脉轻取由浮转微,提示在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已衰,也就是《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的“大则邪至,小则平”中的小则平;脉沉取由涩而转长,说明里气已经恢复,这就是《脉要精微论》所说的脉“长则气治”。从脉象的变化来看,提示了邪退正复,故“为欲愈”,这是太阴中风证将要自愈的表现。那么太阴中风证如果要自愈的话,其自愈的最有利的时间段是什么呢?第275说“从亥至丑上”,也就是从晚上9时至次日凌晨3时,在这个时段,是阴尽阳生的阶段,这就为太阴正气驱邪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太阴表证的治法:如果太阴表证,四肢烦疼,不能自愈,当如何处理?这就是第276条所说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所言太阴病,当是指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证,脉见浮象而不沉,说明里气不虚,正气能抗邪于外。邪在四末之表,故用桂枝汤疏通经脉,以祛四末之风寒邪气。我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痹证的肢节疼痛、治疗不安腿综合征的下肢酸痛等就本于此。

四、太阴发黄证

【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提要】

论太阴寒湿发黄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伤寒发汗,损伤脾阳,而且素有“寒湿在里”。

主症和病机:身目发黄,为阳虚湿盛,寒湿郁阻,壅遏气机,影响肝胆疏泄,致使胆汁反逆,泛溢肌肤,故见发黄。即“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关于发黄的病机,也有从脾胃论述的,因在五行学说中,黄为土色,而脾胃属土,其本色为黄。当寒湿中阻,迫使脾之本色外露时,则发身黄。

治法:于寒湿中求之,从治疗寒湿病证的方法中寻求治法。据后世经验,湿邪盛于寒邪者,治用茵陈五苓散利湿退黄,寒邪盛于湿邪者,治用茵陈术附汤或茵陈四逆汤助阳散寒祛湿退黄。

鉴别:湿热发黄是黄色鲜明,身黄如橘子色,并有其他湿热表现,如小便短赤,渴饮水浆等。寒湿发黄,色黄而晦黯,并伴有其他虚寒表现,如畏寒喜暖,体倦肢冷,大便溏泄,口淡不渴,脉沉迟,舌胖质嫩等。

五、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1],腐秽[2]当去故也。(278)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注释】

[1]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非指邪实。脾家实,即脾阳恢复、脾阳充实之义。

[2]腐秽:指肠中湿腐秽浊之物。

【提要】

论太阴腐浊不化证及其预后。

【讲解】

主症和病机: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伤寒脉由浮紧而变为浮缓,但无发热、汗出和头项强痛等症,知此证已非太阳病。症见手足自温,则为太阴受邪之兆。由于太阴为至阴,其阳气抗邪之力不足,感邪后一般不能出现全身的发热,但本证以邪盛伤阳为主,而不是以阳虚正衰为主,故脾阳尚能达于四末,而表现为手足自温。阳明和太阴皆主四肢,手足温而渴者属阳明,手足温而不渴者属太阴,以此为别。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是言邪入太阴,与太阴之湿相合,若小便不利而湿不得下泄,则寒湿郁滞在里,影响肝胆疏泄而发黄。若小便自利,则湿有出路,寒湿不能郁阻,故不能发黄。湿由小便去其大半,虽不能发黄,但湿浊腐秽不可能皆随小便而出,于是存留体内和肠道,日久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通过下利排出体外,从而病证痊愈。这就是“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于湿浊腐秽内盛的太阴病,以邪盛为主者,至七八日当脾阳恢复的时候,正气驱邪外出,腐秽湿浊之邪则通过下利从大便而去,腐秽去净,下利自止,其病则自愈。这和太阴脏虚寒证的“自利益甚”,是完全不同的。太阴脏虚寒证,以正虚为主,下利越来越重,不可能有自愈的机转,因此“当温之”。二是外迫阳明,出现大便硬,这是由于脾阳虽然恢复,但太阴湿浊腐秽未去,在肠道郁积七八日后,从阳明化燥,从而出现了大便硬,于是病证便由阴出阳,脏邪还腑,形成了阳明病,这就需要按照治疗阳明病的方法来治疗了。这也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例证之一。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