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一、少阴病的性质和特点

少阴病主要证候的特征是心肾阴阳俱虚,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病证,就其主要证候来说,为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阴证的较危重阶段。

二、少阴病的病位

从《伤寒论》的原文来看,少阴病病变部位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及其经脉。

三、少阴病的成因

一是外邪直中少阴:或是年高体弱,或是肾阳素衰,致使外寒长驱直入,直中少阴,起病就形成了少阴阳衰阴盛的重证。因此古人就有“老怕伤寒,少怕痨”、“伤寒专死下虚人”等说法。在世界范围内,流感流行的时候,都会引起一些体弱或年高的病人死亡,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病人如果不是死于其他并发症或合并症,则多死于少阴直中。

二是邪由他经传来:多由太阳、太阴失治或误治,正气受损而邪传少阴。如在“太阳病篇”有太阳病误治而出现的干姜附子汤证和真武汤证,就是太阳病传少阴的实例,而“太阴病篇”的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其中的四逆辈,就是理中、四逆辈,四逆汤本是治疗少阴病的方剂,在治疗太阴病的过程中用到四逆汤,从而提示太阴之邪易传少阴。

四、少阴的生理

少阴虽然涉及到手足少阴心肾,但这里复习的仅是和解释少阴病病机有关的少阴的生理,而不是全面完整的少阴生理。比如外感病病程相对较短,在《伤寒论》没有记述到外感病对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影响,因此我们这里讨论少阴肾的生理功能时,就不再讨论肾主生长发育和肾主生殖的功能了。

经: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上夹咽,连目系。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出然骨之后至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贯脊属肾,络膀胱,沟通了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其直行者,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沟通了心肾相交的关系。可见手足少阴的经脉在循行上都和咽喉有关,于是《伤寒论》就将咽喉疼痛的证候放在了“少阴病篇”来讨论。

脏:手少阴心为火脏,主血脉,主神明。心血充沛,心阳旺盛,则精神振奋,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足少阴肾为水脏,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先天真气之所系,为人体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

心主火,肾主水。二者通过经脉相互联系。心火下交于肾,助肾阳以温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奉于心,助心阴以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亢。这就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从而才能维持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如此则其人兴奋和抑制交替,觉醒与睡眠交替,觉醒时精神健旺,精力充沛;睡眠时香甜少梦,神安身稳。

五、少阴病证候分类与治疗

(一)少阴脏证

由于手少阴心为火脏,足少阴肾为水脏,而肾内藏元阴元阳,所以当素体少阴阳虚阴盛的时候,外邪就容易从阴化寒,从而形成少阴的寒化证;当素体少阴阴虚阳亢的时候,外邪就容易从阳化热,从而形成少阴的热化证。于是少阴脏证就有寒化和热化两类。

1. 少阴寒化证

主要有阳衰阴盛证,治宜四逆汤回阳救逆;阴盛格阳证,治宜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交通内外;阴盛戴阳证,治宜白通汤破阴回阳,交通上下;阳虚水泛证,治宜真武汤扶阳镇水;阳虚身痛证,治宜附子汤温阳益气,散寒祛湿;下利滑脱证,治宜桃花汤温中固脱,涩肠止泄;寒逆剧吐证,治宜吴茱萸汤温中益气,降逆止呕等。也有因寒邪太盛而伤阳的证候,因此证以邪盛为主而不是以正虚为主,其预后则比较好,甚至可以自愈。

2. 少阴热化证

其中有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治宜黄连阿胶汤滋阴泻火,交通心肾;阴虚水热互结证,治宜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

3. 少阴阳郁证

此证非少阴阳虚,而是少阴阳郁,不能外达,从而出现四逆,治宜四逆散疏肝和脾,条畅气机。

(二)少阴经证

少阴经证也就是“少阴病篇”的咽痛证,由于手足少阴经脉的循行部位都和咽喉有关,因此可以把少阴经脉受邪而形成的咽痛证,看成是少阴病的经证。

(三)少阴兼证

少阴兼证中有太少两感证,也就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治宜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发汗,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微发汗;有燥热下灼少阴真阴证,治宜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急下存阴。

六、少阴病的治疗禁忌

少阴病本证中的脏证,无论是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多是以正虚为主,因此禁用发汗、攻下以及火疗等。

七、少阴病的预后

少阴病的主要证候为阴阳气血俱虚的全身衰竭性证候,病情危笃,除应积极救治外,尚需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判断预后的吉凶。少阴寒化证的预后,主要取决于阳气的存亡,一般来说阳回者生,阳亡者死,阳亡阴竭、阴阳离绝者也死。少阴热化证虽预后不甚严重,但也有阴竭而亡的危险,不可忽视。不过对于寒盛伤阳的少阴病,其预后就当别论,因其是以邪盛为主,而不是以正虚为主,所以就会有阳复阴退的机转,甚至还有自愈或者外出太阳的可能。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