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二节 少阴病证

第二节 少阴病证

一、少阴寒化证

(一)阳衰阴盛证

【原文】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提要】

论少阴病阳衰阴盛证见脉沉者,则当急温。

【讲解】

少阴病阳衰阴盛证的临床表现,散见在多条原文中,综合有关原文,将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机归纳如下。一是畏寒蜷卧,手足厥冷,冷汗自出,这是由于少阴阳虚,肌肤四末失温和阳不摄阴所致。二是吐利,下利清谷,自利而渴,脾肾阳虚,火不暖土,腐熟无权,则下利清谷,如果升降紊乱,则吐利皆见;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津液不化,则见口渴。三是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皆属肾阳虚衰所致,肾阳虚衰,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肾阳虚衰,阳不摄阴,则小便清长。四是但欲寐,这是由于阴精阳气虚衰,精神失养所致。五是脉沉、或脉微细、或脉微欲绝、或脉沉伏不出,这是由于少阴阳阴两衰,轻则脉沉而无力,进一步发展则脉微细,严重者则脉微欲绝,甚至脉沉伏不出。证属少阴阳衰阴盛,治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本条仅见脉沉,而未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等症,便急温之,提示少阴阳衰阴盛为急重证,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积极救治。如果当畏寒、身蜷、吐利、厥逆等临床表现尽皆出现,则格阳、亡阳之势往往在所难免。因此就强调及早积极救治。于是后世医家就有了“少阴急温如救溺然”的说法。

【治法】

急温回阳。

【方剂】

四逆汤。

【方义】

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回阳驱寒。干姜辛热,温脾散寒。炙甘草调中补虚。三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回阳救逆之功,不论外感、内伤,凡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皆可应用。

本方现代应用十分广泛,消化系统病证如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辨证属脾肾阳虚者。心血管系统病证,如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者,用本方合生脉散;心绞痛属阳虚寒盛,夜间或气候寒冷则发作频繁者,用本方合苓桂术甘汤。泌尿系统病证,如慢性肾炎,用本方合五苓散。呼吸系统病证,如慢性支气管炎,用本方合二陈汤。此外高血压或低血压、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肢端青紫症、冷性荨麻疹、阴性疮疡等,只要辨证属于阳衰阴盛者,皆有效果。此方也是中医火神派喜用的基本方剂之一,执此方即可以御百病。

(二)阴盛格阳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提要】

论少阴病阴盛格阳的证治。

【讲解】

主症和病机:本证是在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少阴阳衰阴盛证的基础上,出现了身热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这是阴寒盛于内,虚阳被格于外所致,并兼有阴寒盛于内,虚阳格于上的戴阳表现。“里寒外热”,也就是内真寒,外假热。

或然证和病机:腹痛为脾肾阳衰,寒凝气滞所致;干呕为寒饮上逆,干犯胃腑的表现;咽痛是寒邪闭塞少阴经脉的结果;利止为利久伤阴耗液,阴液告竭,无物可下;脉不出则是阴血虚少,脉道失充。

鉴别:本证之身热反不恶寒,面色赤,是虚阳外越并有戴阳的表现,面赤必红而娇嫩,游移不定,且伴有下利清谷,手足厥冷,口和舌润,虽渴亦不能多饮,或喜热饮等其他里虚寒之证。阳明病之身热恶热,面合色赤,是面部通红而不游移,并伴有口舌干燥,心烦口渴,大便干燥等其他里实热证。

【治法】

破阴回阳,交通内外。

【方剂】

通脉四逆汤。

【方义】

本方即四逆汤加大附子、干姜的剂量而成。附子用大者一枚,干姜由一两半增至三两。有扶阳消阴,破阴回阳,交通内外,救逆通脉的功效,故名通脉四逆汤。

阴盛格阳证常有或然之变,也就是说,有的病人可以兼有这样的症状,有的病人可以兼有那样的症状,故方后附有随证加味的举例,从中可以看到仲景用药的特点。若面色赤者加葱,以交通上下,治疗阴盛戴阳;腹中痛者加芍药,以养血活络,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开结;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以益气生津,固脱复脉。方后强调“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意在示人应该随证加减,方能收效。

本方药物组成与四逆汤相同,故应用范围与四逆汤相类。

(三)阴盛戴阳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314)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提要】

少阴病阴盛戴阳的证治和药后反应的处理。

【讲解】

主症和病机:少阴病,下利,为脾肾阳衰,火不暖土的表现;脉微则是少阴阳虚,鼓动无力的特征。但治以白通汤,而不是四逆汤,其临床表现则有所省略。因白通汤以葱白为主药,据第317条“面色赤者加葱九茎”来看,此证还当有面色赤这一主症,这也是阴盛戴阳证的特征性表现。据此可以认为,本证属阴盛于下,戴阳于上。于是才用白通汤破阴回阳,交通上下。

药后反应和处理: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为阴盛戴阳证服用白通汤后发生格拒的现象。真阳衰微,不能固摄,则利下不止;阳亡阴竭,心肾俱衰,血脉不充,四末失温,则厥逆无脉;阴寒上干,则干呕而烦。正是阴寒太盛,对大热之药拒而不受,反而激惹了寒邪的势力,以致证情增剧的表现。这也就是王冰所说的“甚大寒热者,必能与违其性者争雄,异其势者相格也。”遵照《黄帝内经》“甚者从之”的原则,在白通汤中加入苦寒的猪胆汁和咸寒的人尿以为反佐,使之引阳入阴,以达破阴回阳之效。同时猪胆汁和人尿皆为血肉有情之品,又可以滋阴养液,以补充下利后阴液的耗伤。服汤药后,如果由无脉突然出现浮大躁动之脉象,这就是“脉暴出”,这是阴液枯竭,孤阳无依,发露于外的表现,属于死候;如果服汤药后,脉由沉伏不至,而缓缓出现,这就是“脉微续”,这是阴液未竭,阳气渐复的现象,则预后较好。

【治法1】

破阴回阳,交通上下。

【方剂1】

白通汤。

【方义】

附子补下焦之阳以治其本。干姜温中土之阳以通上下。葱白辛温走窜,交通上下,使上浮之阳回归本位。

【治法2】

破阴回阳,交通上下,兼咸寒反佐。

【方剂2】

白通加猪胆汁汤。

【方义】

本方即白通汤加入人尿、猪胆汁而成,以白通汤破阴回阳,交通上下,加人尿、猪胆汁咸寒苦降,引阳药入于阴中,使热药不为寒邪阻格,以利于白通汤发挥回阳救逆,破阴驱寒之功。此外,人尿、猪胆汁皆属血肉有情之品,在这种阴寒内盛、虚阳被格,下利阴伤的情况下,尚有补津血,增阴液之效。

鉴别:四逆汤功在回阳救逆,主治阳衰阴盛证,症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畏寒蜷卧,脉沉微细,但欲寐;通脉四逆汤功在破阴回阳,交通内外,主治阴盛格阳证,症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其人身热反不恶寒;白通汤功在破阴回阳,交通上下,主治阴盛戴阳证,症见下利脉微,恶寒厥逆,面色赤;白通加猪胆汁汤功在破阴回阳,交通上下,咸寒苦降,兼滋阴液,主治阴寒太盛,与阳药格拒,症见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心烦。

(四)阳虚水泛证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渴,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提要】

论少阴病阳虚水泛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素体少阴阳虚,邪从寒化,阳虚不能制水,从而导致水邪泛滥。

主症和病机:腹痛为水寒在内,筋脉拘急所致;小便不利是肾阳虚衰,气化失司的表现;四肢沉重疼痛,为水寒之气浸渍四肢,经气运行不畅所致;自下利,是水气浸渍于胃肠的结果。诸证皆由水寒之邪为患,故以“此为有水气”概括其病机。由于水邪是变动不居的,常常可以随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逆流横溢,随处为患,因此阳虚水泛证可以见到诸多的或然之证。如水邪上犯于肺,肺气上逆则为咳;水邪冲逆于胃,胃失和降则为呕;水邪下趋大肠,传导失司,则为下利;下焦阳虚,不能制水,阳不摄阴,或可见小便清长。治用真武汤,温阳祛寒利水。

本条当与第82条的真武汤证相互参照,前者是太阳病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而成,本条是少阴病邪气渐深,肾阳日衰所致,病机皆属阳虚水泛,均主以真武汤。

鉴别:五苓散证为表邪入里,膀胱气化失职,水蓄膀胱,以小便不利,口渴欲饮,少腹苦里急为主要特征,兼有表邪不解,治以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真武汤证由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邪泛溢而成,以下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为主,或咳、或吐、或悸、或头眩、或身 动,振振欲擗地等,并兼见阳虚寒盛之象,治当温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证以心脾阳虚为主,水饮停聚中焦,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等,治以温补心脾,化饮降逆。

【治法】

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

真武汤。

【方义】

附子辛热,壮肾阳,补命火,使水有所主;白术苦温,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术附同用,温煦经脉以除寒湿;生姜宣散水邪并可利水;茯苓淡渗利水,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又可敛阴和营,制姜附刚燥之性,使之温经散寒而不伤阴。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本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如果我们把第82和第316条原文结合起来看,真武汤适应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可以包括四肢沉重疼痛、心下悸、咳、吐、利、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或小便利等,临床只要抓一个主症,再结合其病机属阳虚水泛者,就可以将真武汤用于治疗一个系统的病证。比如四肢沉重疼痛实际上应包括水肿,对于各种水肿的病人,只要属于阳虚水泛者,就可以用本方治疗;抓心下悸,可将本方用于治疗心脏疾病,心功能不全;抓咳,可将本方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抓吐利,可将本方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抓头眩,可以将本方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五官科疾病;抓身 动、振振欲擗地,可以将本方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抓小便不利或利,可以将本方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疾病。这种抓主症,结合抓病机的方法,是扩大经方临床应用范围最常用的思路和方法。

(五)阳虚身痛证

【原文】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1],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注释】

[1]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提要】

论少阴阳虚身痛证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少阴阳虚,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

主症和病机:身体痛,骨节痛,为少阴阳虚,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所致。手足寒,背恶寒,是少阴阳虚,四末肌肤失温的结果。脉沉为少阴阳虚,鼓动无力,真阳不能外达的特征。治当灸、药并用,方用附子汤。可灸关元、气海、丹田、大椎、膈俞等穴。

鉴别:口中和,即口中不干、不苦、不燥,这就除外了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气不固表之背微恶风寒。脉沉,既提示此证病在里而不在表,为里阳虚的表现,同时也除外了太阳伤寒表实证之身痛恶寒。此外在《伤寒论》中出现身疼痛的还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其证是因为汗后营气被伤,肌肤失养,不荣则痛所致,其脉当见沉迟,这里的迟脉,主营血虚少。

【治法】

扶阳温经,散寒除湿。

【方剂】

附子汤。

【方义】

炮附子扶真阳之虚,温经散寒而镇痛;人参大补元气,参附相伍,峻补元气,回生气之源;茯苓、白术健脾除湿,利于阳气宣通。芍药和营血而通痹止痛,制术、附之温燥而护阴。诸药合用,共奏扶阳温经,散寒除湿之效。

本方临床主要用于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属虚寒性痹证者,亦用于治疗肾阳虚遗尿证,心阳不振之心悸,脾肾阳虚之水肿,肾阳虚寒饮盛的妊娠腹部冷痛,肾阳虚阴寒盛的眩晕等。

真武汤和附子汤在药物组成上只有一药之差,两方皆有附子、白术、茯苓、芍药,主治之证均为肾阳虚衰,水邪或寒湿停滞为患。但真武汤证以少阴阳气不足,在里之水邪泛滥为主,以头眩,心下悸, 动,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呕,或咳,小便不利或小便清长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重在温阳化气治在里之水饮,所以用生姜配附子温阳宣散水邪。附子汤证以少阴阳气不足,在外之寒湿凝滞于肌肤骨节为主,以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背恶寒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重在补元阳,益元气,祛在外之寒湿,止身痛,所以用人参配附子,且附子用量倍于真武汤,其温补元阳元气之旨,显然可见。

(六)寒逆剧吐证

【原文】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

【提要】

论阳虚阴盛,吐利烦躁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少阴寒盛,寒邪上逆,升降紊乱。

主症和病机:吐利为少阴寒邪上逆中焦,中焦升降逆乱所致。烦躁欲死,为邪正剧烈相争,升降逆乱,病人难以耐受,因此在剧烈呕吐的同时,伴有烦躁不安的临床表现;手足逆冷,为升降紊乱,阴阳气一时不相顺接的表现,每在剧烈呕吐的同时出现,呕吐暂停后,厥冷的表现也暂时缓解。由于此证以寒盛为主,而且寒邪逆于中焦,因此用吴茱萸汤温中通阳驱寒,泄浊降逆止呕。

鉴别:本条与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症状相似,但彼为死证,而此为可治证。其原因在于彼为正虚为主,阴盛阳衰,阳不胜阴;此为邪盛为主,阴寒上逆,邪正剧争。本条之烦躁欲死,是形容病人烦躁的程度较重,乃以心烦为主,为邪正剧争所致;彼为躁烦,乃以手足躁动不宁为主,是正不胜邪,阴盛亡阳之候。另外此证手足逆冷,仅在剧烈呕吐的时候发生,呕吐止则厥冷止;彼证是四肢逆冷持续存在,上可冷过肘,下可冷过膝,二者之间亦有明显区分。故彼为阴盛阳亡之死候,此为寒盛伤阳,邪正剧争,升降逆乱之可治之证。

此外吴茱萸汤证和理中汤证、四逆汤证皆有吐利,但吴茱萸汤证病在肝胃,证以呕吐为主;理中、四逆汤证病在脾肾,证以下利为主。

【治法】

温中通阳驱寒,泄浊降逆止呕。

【方剂】

吴茱萸汤。

【方义】

见“阳明病篇”。

(七)下利滑脱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6)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307)

【提要】

论下利滑脱不禁、便脓血的证治。

【讲解】

主症和病机:本证之下利便脓血,当是下利滑脱,大便脓血。其病机一是肾气虚,关门不固,因而导致下利滑脱;二是脾气虚,脾不统血,于是导致大便下血,因大便中夹有黏液,仲景则称其为便脓血。腹痛,为阳虚寒凝所致。小便不利,为下利津伤,化源不足的表现。治用桃花汤温阳固脱,涩肠止利。

鉴别:本条下利便脓血,属下焦虚寒,滑脱不禁,其证候特点是,下利脓血,晦黯不泽,腥冷不臭,并无里急后重,下利灼热之感,伴有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等。热性下利的大便脓血,脓血鲜亮,气味臭秽,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如绞,口渴喜冷,舌红苔黄等。

【治法】

温阳固脱,涩肠止利。

【方剂】

桃花汤。

【方义】

赤石脂温阳固脱、涩肠止血;干姜补虚温中;粳米养胃和中。三药合用,以奏涩肠固脱之效。方中赤石脂一半全用煮服,取其温涩之气;一半为末,并以小量冲服,直接留于肠中,取其收敛涩肠之效。赤石脂为制作陶器的高岭土,尤其是冲服粉剂后,在消化道可以起到被覆作用和吸附作用;其被覆作用可以达到保护消化道黏膜的效果,其吸附作用则有吸收消化道水液毒素的效果,从而发挥其涩肠固脱的作用。应当注意的是,下利滑脱,纯虚无邪的时候才可以用涩肠固脱法,如果尚有毒热或湿热邪气存留,症见里急后重,下利肛热者,则不可过早用涩肠固脱法,以免闭门留寇,酿生它变。

现代临床除用其治疗虚寒性下利滑脱之久泄、久痢外,也用其治疗虚寒性吐血、便血;肠伤寒病程中的肠出血;妇女崩漏、带下等病证。但临床多根据具体情况加味使用,较少单独运用本方。

二、少阴热化证

(一)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证

【原文】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提要】

论少阴病阴虚阳亢,心肾不交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素体少阴阴虚阳亢,外邪从阳化热,而成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证。

主症和病机:心中烦,不得卧,是由于素体阴虚阳盛,外邪从阳化热,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使心火亢盛所致。阳入于阴谓之寐,阴虚火旺的病人,由于阴虚阳亢,阴不敛阳,阳不入阴,于是就出现了不能入寐的情况,越是不能入寐,越是心烦,越心烦,心火越亢,致使病人辗转反侧,坐卧不宁,因此用“心中烦,不得卧”来描述其临床表现。证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火水未济。常伴见口燥咽干,舌红绛少苔,甚至舌光红无苔,脉细而数。治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鉴别:栀子豉汤证之心烦不得眠,为余热留扰胸膈,而肾水不虚,其舌苔多淡黄,并有反复颠倒,心中懊 ,胸中窒,心中结痛等症;本证则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本虚而标实,多伴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症。故前者治以清宣郁热,此则主以滋阴清热。

【治法】

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

黄连阿胶汤。

【方义】

黄连、黄芩清心火,以除炎上之热;阿胶、鸡子黄滋肾阴、养心血,以补阴涵阳;芍药与芩、连相配,酸苦涌泄以清火,与阿胶、鸡子黄相配,酸甘化阴以滋液。诸药相合,使阴复火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烦除而寐安。

应当特别注意其煮服方法,只煮黄芩、黄连、芍药三味药,煮好后去掉药渣,取一次量的热药液,将阿胶打碎后溶入药液中(如果是整块的阿胶则不易溶化)稍冷,再打入一枚新鲜的生鸡蛋黄,搅拌均匀。这时鸡蛋黄并没有完全熟透,药液成为一种稀糊状态。如果将煮熟的鸡蛋黄研碎放入药液中,则疗效不明显。

我应用本方治疗失眠证的体会是,对于一般神经衰弱所导致的失眠,并没有明显的疗效,但对于患外感热病以后,发热已退,遗留有心烦不得眠卧者,效果很好。而对于多年失眠,经常服用安眠药的患者,当其因患外感病痊愈后,心烦失眠的症状加重,此时如果兼见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投以本方,也有佳效。此外,现代医学家常将其用于阴虚火旺的精神躁狂症、梦遗、早泄、阳痿、高热昏迷、产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硬化、肝昏迷、各种心脏病、室性早搏、温毒下痢脓血、肠伤寒出血、支气管扩张出血、阴虚火旺所致之咳血、咯血、齿衄、月经过多、慢性溃疡性口腔炎;顽固性失音、眼结膜出血等病证,凡辨证为阴虚火旺者,均可以此方加减化裁而治之。

(二)阴虚火旺、水热互结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提要】

论少阴病阴虚有热,水热互结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素体少阴阴虚阳盛,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从而形成阴虚水热互结证。如果和“阳明病篇”第223条合参,其另外一个成因则是阳明经热,误下伤阴,邪热和下焦水邪相结,于是也形成了阴虚水热互结证。

主症和病机:本证的第一个主症是心烦,不得眠,这是由于肾阴虚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火水未济所致。第二个主症是口渴、渴欲饮水,这是由于水热互结,津液不化,又有阴虚津液缺乏所致;第三个主症是小便不利,此证见第223条,这是由于水热互结,气化不利所致。但本证的小便不利,是小便短赤,尿道涩痛,可见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道的刺激症状。在第223条还提到脉浮、发热等,这是里有热的表现,而不是表邪未尽。除上述主要临床表现之外,由于水邪常常逆流横溢,其侵犯不同的部位,就可能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水邪偏渗大肠,则可见下利;水邪上犯于肺,则可见咳逆;水邪上逆于胃,则可见呕吐。这些或见症状,也可以称其为副症,有的时候这些副症也可能成为病人最突出的主诉,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深入探求导致这些症状的根本病机,针对病机论治,才可能取得好的疗效。而不是见利止利,见呕止呕,见咳止咳。

鉴别:黄连阿胶汤证、栀子豉汤证、猪苓汤证,皆有火热扰心,心神不宁之心烦不得眠。其中黄连阿胶汤证系少阴热化证,肾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但无水结,证候除心中烦、不得卧之外,尚有口燥咽干,舌红绛而少苔,脉细数等,治以育阴清热,交通心肾,药用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芍药。栀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郁于胸膈,郁热扰心之证,肾水不虚,也无水结,故除心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之证外,还有但头汗出,甚至胸中窒、心中结痛等,治宜清宣郁热而除烦,药用栀子、豆豉二味。猪苓汤证则阴虚、火热、水邪兼备,只是热势较轻,阴虚亦不太甚,而以水结为主,故除心烦不得眠外,尚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等主症,尤其可见咳而呕、利等水邪流窜为患的临床表现。治当育阴清热利水,药用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猪苓汤证和真武汤证均有水气为患,证候上都有水邪浸渍肺胃大肠之咳、下利,治法上皆需利水,方药中同用茯苓。而真武汤证为肾阳虚,水气泛滥,因此主症有腹痛,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尿少或小便清长,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舌淡苔滑等,治宜真武汤温阳利水。猪苓汤证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故而主症有心烦不得眠,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短赤,甚至尿道涩痛。治宜猪苓汤清热利水育阴。

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皆为水证,证候都有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治疗皆用利水之法,药物同用茯苓、泽泻,此乃其同。但五苓散证由外邪入里,膀胱气化不行,水道失调,水蓄下焦,不能化津上承所致,属表里同病,其水主要停于下焦膀胱,脉浮,微热为表邪未尽,小便不利,烦渴是其主症。治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猪苓汤证系阴虚水热互结而成,纯属里证而无表邪,其水热结于下焦,水邪又能泛于上下,脉浮、发热为阳明余热犹存,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气化不利,此外尚有咳而呕、利,心烦不得眠等症,治用猪苓汤,清热利水育阴。可见五苓散证主在气化不利,阴未虚,热不明显,表邪未尽;猪苓汤证主在阴虚有热,水热互结,而无表邪。

本条下利、心烦、口渴和第282条少阴寒化证在文字表述上相类似,但彼属阳虚寒盛,而此属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所以彼证虽有心烦而仍但欲寐,并且小便清长,本证却是心烦而不得眠,且小便短赤不利,是以彼证属寒化而此属热化。

【治法】

育阴清热利水。

【方剂】

猪苓汤。

【方义】

见“阳明病篇”。

三、少阴阳郁证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1],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2];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注释】

[1]分:同份,指药量比例,凡在散剂中出现“分”者,皆当同“份”。汉时衡重单位尚无分制,至晋,在铢和两之间加了“分”,折6铢为1分,4分为1两。在麻黄升麻汤和《金匮要略》中的一些方剂中,以分作为衡重单位,那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书时的修改,并非仲景原貌。

[2]坼:chè,音彻,破裂、裂开的意思。

【提要】

论阳郁致厥的证治。

【讲解】

主症和病机:本条所言主症,就是“少阴病,四逆”,但是虽言少阴病,并不伴见恶寒蜷卧,下利清谷,但欲寐,脉微细等全身虚寒的证候,且治以四逆散,而不是四逆汤,因此本证之四逆不是少阴阳虚,四末失温,而是少阴阳气郁遏于里,不能外达于四末所致。治以四逆散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或见症和病机: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皆为或见症。少阴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少阴阳郁,脏腑失助,或易被寒邪所乘,或易兼水邪内生,因此就出现了诸多的或见之症。如肺失阳助,寒乘气逆,则为咳;心失阳助,水邪上凌,则为悸;三焦膀胱失助,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脾阳失助,寒邪内乘,则腹中痛;中寒气滞,则泄利下重。

鉴别:本证的四逆,应与阳虚阴盛的寒厥、热邪内郁的热厥相鉴别。阳虚阴盛之四逆,多伴有下利清谷,欲吐不吐,但欲寐,脉微细等症;热邪内郁之四逆,多伴有面赤,烦渴,小便赤,大便干,胸腹灼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滑等症;而本证之四逆,既无阳虚阴盛之典型的虚寒证,又无阳热内郁之典型的热证,且四逆程度较轻,再参考其他的或然见症,则不难鉴别。

【治法】

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方剂】

四逆散。

【方义】

柴胡解郁行气,和畅气机,透达郁阳;枳实行气散结;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缓急和中。合而成方,使气机条畅,郁阳得伸而四逆可除。

本方具行气开郁,推陈致新,条达气机之功,后世用于疏肝解郁,开胃行滞颇效,故为疏肝行气之祖方。《景岳全书》的柴胡疏肝散,即系在此方的基础上,改枳实为枳壳,并加入香附、川芎、陈皮而成,主治肝气郁结,肋胁疼痛、往来寒热、痛经等症。《医林改错》的血府逐瘀汤,则是将本方和活血化瘀药同用,成为行气化瘀的名方,广泛用于治疗心胸疾病所导致的心胸疼痛。

由于本方是疏肝和脾的基础方,所以现代应用十分广泛,诸如①急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②胰腺炎、胆道蛔虫症、急慢性胆囊炎;③急性阑尾炎、肠梗阻;④胃炎、溃疡病;⑤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乳痈、输卵管阻塞、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⑥阳痿;⑦肋间神经痛。以上病证凡辨证属肝郁气滞或阳气郁闭所致者,以本方为主而加减化裁,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我则常将其和温胆汤合用,治疗精神抑郁躁狂症的抑郁发作、厌食症、儿童食欲不振;有时也将其作为复杂病证的投石问路之用。

四、少阴咽痛证

由于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上夹咽;足少阴之脉,其直行者,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因此我把少阴经脉受邪而出现咽喉疼痛的证候,看成是少阴本证中的经证。其他如头项强痛、项背强几几是太阳经证;缘缘面赤、额头疼痛、目痛鼻干是阳明经证;偏头痛、目赤、耳聋、胸胁烦满是少阳经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是太阴经证,皆是经脉受邪,而在经脉循行的部位上出现了经气不利的证候。

(一)少阴虚热上扰咽痛证

【原文】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310)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1]五合,熬香[2],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注释】

[1]白粉:即稻米粉。汉·郑玄《周礼注》:“稻曰白”。

[2]熬香:熬,通炒、焙。《说文》云:“熬,干煎也。”《方言》云:“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谓之焙,秦晋之间或谓之炒。”熬香,指将白米粉炒出香味。

【提要】

少阴病虚热咽痛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素体少阴阴虚阳盛,外邪从阳化热,虚热循经上扰;或虚寒下利日久,真阴被伤,虚热内生,进而虚热循经上扰。

主症和病机:少阴虚热下迫肠道则见下利;由于足少阴经脉的直行者,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所以当少阴虚热循经上扰,经气不利时,就可以出现咽痛、胸满、心烦等临床表现。也有人认为,下利是既往的病史,原属于一般的虚寒下利,但下利日久,导致少阴真阴渐耗,虚热内生,进而虚热上浮,循经熏于咽喉,于是出现了咽痛、胸满、心烦。这两种见解孰是孰非,我认为不必在文字上争论太多,在临床上都可能存在,只要结合临床,面对你的具体病人,就可以分辨清楚。证属虚热上浮,治用猪肤汤滋润肺肾,以清虚热。

鉴别:本证咽痛为虚火上炎,故咽部红肿不甚,痛势亦轻,伴有干燥不润的感觉。这和毒热壅滞咽喉之红肿疼痛较甚者有别,亦与寒邪闭塞少阴经脉之咽痛不红不肿者有异。如果本证之下利为阴虚下利,其利多伴以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舌红绛少苔等,与阳虚阴盛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细者不同。

【治法】

滋润肺肾,以清虚热。

【方剂】

猪肤汤。

【方义】

猪肤就是猪皮,用时要去净肥脂,以免滑肠,有滋肺肾之阴,清少阴浮游之火的功效;白蜜有生津润燥,益气除烦的作用;白粉炒香,有和胃补脾之效,可补下利之虚。诸药相合,滋肾润肺而清虚热,补脾和中而止下利。下利止,阴液复,虚火降,则咽痛、胸满、心烦之证可除。本方清虚热而不伤阴,润肺肾而不滋腻,是治疗少阴阴虚有热,津液下泄,虚火上浮而出现咽痛的效方。由于本方的主药是猪肤,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病人的民族和宗教信仰。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食疗方,曾用于高温作业场所的工作人员所出现的阴虚火旺之咽痛,慢慢含咽,有很好的效果。我甚至把本方看成是含剂的始祖。猪皮富含胶原蛋白,据报道,有人用猪皮胶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少阴客热咽痛证

【原文】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311)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提要】

论少阴病客热咽痛的证治。

【讲解】

外来邪热侵袭少阴经脉。

主症和病机:本证之咽痛,以方测证,当为外来邪热中于少阴经脉。咽痛的程度不重,可伴有轻度红肿,尚无其他全身兼证出现,所以只用一味生甘草清解少阴经脉的客热。若服后咽痛不愈者,可加桔梗以开喉痹。

【治法】

清热利咽。

【方剂】

甘草汤、桔梗汤。

【方义】

《伤寒论》共70方用到甘草,其中除甘草汤和桔梗汤用生甘草外,其余68方皆用炙甘草。甘草生用,味甘性凉,有清解毒热的功效,尤其善于清解阴经毒热,在此用其消痈肿而利咽喉。桔梗苦辛而平,辛散苦泄,入肺经,开宣肺气,能利胸膈而畅咽喉。与生甘草相伍,甘平能和阴阳,清客热;苦辛而任舟楫,专主咽伤。后世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因此成为治疗咽喉疼痛的基本方。

日本汉方医根据甘草汤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及皮肤黏膜,对炎症轻,红肿疼痛不明显的急迫性疼痛和痉挛性疼痛有卓效的临床药理特点,常用于治疗下列疾病:①口腔内痛,如口腔炎、牙痛、咽喉痛、食管痛等;②声哑、失音;③胃痛、腹痛,以腹肌紧张为应用指征;④溃疡病服镇痛剂无效者宜此方;⑤反射性或痉挛性咳嗽;⑥食物中毒,如菌类中毒等;⑦药物过敏;⑧排尿痛、尿闭;⑨外用于痔核、脱肛等引起的肛周疼痛;阴部瘙痒肿痛;跌打损伤、刺伤、虫螫引起的疼痛。主要采用浓缩液湿布外敷。

桔梗汤则常用于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食管炎、肺脓疡等疾病。我常用生甘草、桔梗、麦冬、玄参、白菊花、红冰糖各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频饮,治疗慢性咽喉炎,有一定疗效。

(三)少阴痰热咽痛证

【原文】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312)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1],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2]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注释】

[1]苦酒:即米醋。

[2]刀环:即大刀手柄端之圆环。

【提要】

论少阴病痰热咽痛的证治。

【讲解】

主症和病机:咽中伤,生疮,就是咽喉肿痛,溃破生疮的意思,这是邪热内蕴,灼伤咽喉所致;不能语言,声不出,则为邪热痰浊,壅结咽部,阻塞气道,声门不利所致。

【治法】

清热涤痰,敛疮消肿。

【方剂】

苦酒汤。

【方义】

半夏涤痰散结。鸡子清甘寒,润燥止痛。苦酒散瘀止痛,解热毒,消痈肿,敛咽疮。半夏得鸡子清,有利咽通声之功,无燥津涸液之弊,半夏得苦酒,辛开苦泄,能加强劫痰敛疮的作用。

本方服用方法比较特别,是以鸡子一枚,去蛋黄留蛋清,(在黄连阿胶汤里用的是鸡蛋黄)加入半夏细粒和苦酒,将鸡子壳放在刀环上,置火上,微火煮三个开,去掉药渣。服用时少少含咽,意在使药物直接、持续作用于咽部而提高疗效。

本方现代主要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炎、扁桃体炎、小儿重舌等病证,以痰热郁闭导致口腔、咽喉部溃疡为使用指征。

(四)少阴客寒咽痛证

【原文】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313)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提要】

论少阴病客寒咽痛的证治。

【讲解】

主症和病机:本证的咽中痛,以方测证,当属少阴经脉感寒所致。风寒邪气客于少阴经脉,津液凝聚而为痰涎,寒涎阻于咽喉,故咽喉疼痛。因属寒邪痰涎客阻咽喉,故其咽喉疼痛较甚,同时应伴有恶寒,痰涎缠喉,咳吐不利,舌苔白而润等症。

【治法】

散寒通咽,涤痰开结。

【方剂】

半夏散及汤。

【方义】

桂枝散寒通阳。半夏涤痰开结。炙甘草和中缓急止痛。三药合用,共奏散寒涤痰,开结止痛之功。白饮即白米汤,其性甘平,和药内服,既利于使药散吞服,又有一定的健脾胃、益津气的作用,而且可以制半夏、桂枝之辛燥,以防其伤阴的弊病。本方为散剂,若不能服散者,亦可作汤剂服,即为半夏汤。文末“半夏有毒,不当散服”八字,为后人所加,因半夏确实对口腔和咽喉黏膜有刺激作用,所以后人“不当散服”的认识是有依据的,当代临床已不再用作散剂。

现代仅见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化裁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声带水肿、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炎及口腔溃疡的个案报道。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