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一、厥阴病的性质和特点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厥者,极也,尽也。病至厥阴,或阳气衰至极,于是就有阳气竭绝而亡的可能;或阴寒盛至极,被郁的厥阴相火郁极乃发,于是就有了“阴尽阳生”的转化。因此,厥阴病既有阴盛阳衰的寒证、阴阳离绝的危证、死证,又有阴尽阳生的自愈证、阳复太过的热证、阴阳进退的厥热胜复证和寒热错杂证等,当然最常见的还是外寒侵袭厥阴经脏,而出现的厥阴经寒、脏寒和经脏两寒证。总的来看厥阴病或寒或热、或死或愈、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其临床表现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

二、厥阴病的病位

按照其他五经病证名称和病变部位之间关系的规律,厥阴病病变部位应当涉及到足厥阴肝经和肝、手厥阴心包经和心包。在赵开美《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篇目下,有“厥利呕哕附”5字,从而提示,整理《伤寒论》者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厥利呕哕”原本是单独成篇的内容。是何人将“厥利呕哕”的内容附入了“厥阴病篇”,为什么要附入这样的内容,目前尚无定论。遗憾的是,在“厥阴病篇原”文中,并没有标明哪些原文属于“厥阴病原篇”的内容,哪些原文属于“厥利呕哕病篇”的内容,这就为学习本篇带来一些困惑,这也是关于厥阴病实质的争议由来已久的原因之一。

三、厥阴的生理

经: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手厥阴之脉,从胸走手,行于上肢内侧的正中线。

脏:足厥阴肝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为表里,肝的功能正常,对脾胃的受纳、运化和全身气机的条畅起促进和推动作用。由于肝所藏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其量和太阴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及水液、和少阴所主的水液相比较,量是最少的,所以《黄帝内经》用厥阴来命名肝,也就是一阴。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用事,心包内藏相火。

四、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和预后转归

厥阴病的不同成因,往往能决定其病证的发展趋势和预后,因此我在这里将厥阴病的成因、证候分类、治法以及预后转归,合并在一起讨论。

(一)厥阴寒证

厥阴寒证由外寒直接侵袭厥阴经、脏而发病。

1. 寒伤厥阴之经

外来寒邪侵袭手足厥阴经脉,又伴有厥阴肝血不足,证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冷结膀胱关元,而见少腹冷痛。治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散寒。

2. 寒伤厥阴之脏

外来寒邪直犯厥阴之脏,进而导致肝胃两寒,症见干呕,吐涎沫,头痛,治用吴茱萸汤暖肝胃,降浊阴。

3. 厥阴经脏两寒

外来寒邪侵袭厥阴经、脏,既有厥阴经寒的表现,又有厥阴脏寒的特征,治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经脏两温。

4. 厥阴中风

原文未记述其临床表现,其证可以自愈。

(二)厥阴危重证和死证

厥阴危重证和死证由少阴发展而来,在少阴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病证进一步涉及厥阴,使厥阴肝和心包的相火也衰竭,这就意味着五脏六腑的阳气都衰竭,证见手足厥逆,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仲景称之为“脏厥”,也就是内脏阳气都衰竭而导致的厥逆证。这是以正虚为主的厥阴病,是六经病的终末期,显然预后不良,仲景没有提出治法,从理论上来说,该证进一步发展,就是真阳竭绝的死证。

以上皆属厥阴寒证。

(三)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证

本证不是以正虚为主,而是以邪盛为主的厥阴病,心肾真阳不衰,厥阴相火不虚,而是寒邪太盛。寒邪郁遏了厥阴相火,相火被郁遏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这就叫物极必反,“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气来复,于是就使病情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其结果就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厥阴自愈证

相火爆发,阳气来复,阳复阴退,人体阴阳和谐,其病自愈。

2. 厥阴热证

相火爆发,阳气来复,阴寒虽退,但由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惯性倾向,有可能发生阳复太过的情况,我把这种情况比喻作“防卫过当”。阳复太过,阳有余便是火,于是便出现了厥阴的热证。这种热证又可以见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其热上伤阳络,症见汗出、喉痹;二是其热下伤阴络,症见大便脓血;三是其热泛溢肌肤,症见身发痈脓。这三种情况都可以伴见热不止、热不罢的表现。对以上热证,仲景皆未出治法。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清热利咽、清热止利、清热解毒等方法。

3. 厥阴寒热错杂证

相火暴发,阳气来复,阳热上逆而成上热,原有阴寒未尽退却,而有下寒,于是就出现了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典型的是上热下寒、蛔虫中阻的厥阴病提纲证以及蛔厥证。

4. 厥热进退证

相火暴发,阳气来复,但如果来复的阳气不能保持稳定,而是时进时退,阳气进则见发热,阳气退则见厥冷和下利,于是就出现了发热数日,厥利数日,再发热数日,再厥利数日,这就是厥阴病的厥热进退证,也叫厥热胜复证。医者就可以根据发热和厥利天数多少的对比,来判断是阳气的恢复占优势,还是阴寒邪气占优势,阳复占优势者,病证向愈;阴寒占优势者,病证加重。

我个人认为现存本《伤寒论》的厥阴病本证,涉及到的主要证候就是以上内容。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厥阴病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因此在治疗上也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兼治,随证施治,并无定法。其预后则可有自愈证、死证、又可以有外出少阳之证。

五、“厥阴病篇”所涉及的厥利呕哕证

(一)厥证

厥证是以手足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在“厥阴病篇”的主要厥证有以下内容。

1. 寒厥

少阴肾阳虚衰,四末失温所导致的手足厥冷,治疗用四逆汤一类回阳救逆。

2. 热厥

阳热内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导致的手足厥冷,里热未成实者,用白虎汤清里热;里热已成实者,用下法除里实。可以认为热厥是阳明病病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证候。

3. 血虚寒厥

就是厥阴本证中的当归四逆汤证。

4. 水阻胃阳致厥

水停胃脘,进而阻遏中阳,使阳气不能外达于手足而致厥冷,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

5. 痰阻胸阳致厥

痰浊留滞胸中膈上,进而阻遏胸阳,使阳气不能外达手足而致厥冷,治用瓜蒂散涌吐痰实。

6. 脏厥

由寒厥发展而来,为内脏真阳衰竭所导致的厥冷,为厥阴本证中的危重证。

7. 蛔厥

上热下寒,蛔虫中阻,阴阳气不相顺接所导致的厥冷,就是厥阴本证中的乌梅丸证

8. 冷结膀胱关元致厥

这是寒凝肝脉所致,为厥阴本证中的经证,仲景未出治法。今可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散寒。

(二)下利证

下利证有寒利、热利、寒热错杂利的不同。

1. 寒利

脾肾阳虚,火不暖土所致,治用四逆汤类温补脾肾,驱寒止利,实即少阴下利。

2. 热利

一是大肠湿热下迫所致,治用白头翁汤清热燥湿止利;二是阳明燥热下迫大肠所致,治用小承气汤通因通用。

3. 寒热错杂利

一是胃热脾寒的呕吐下利,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二是上热下寒,又有阳郁,症见泄利兼唾脓血,治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阳郁,清上温下。

(三)呕证

呕证有寒呕、热呕和寒热错杂呕的不同。

1. 寒呕

肝寒犯胃,胃气上逆所致,治用吴茱萸汤暖肝胃,降浊阴,属厥阴本证。

2. 热呕

肝热犯胃,或胆热犯胃,胃气上逆所致,治用小柴胡汤。前者为厥阴本证,后者为厥阴外出少阳证。

3. 寒热错杂之呕

胃热脾寒,寒邪阻格,胃气上逆所致,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清上温下。

(四)哕证

哕证也就是呃逆证,也称哕逆证,今谓膈肌痉挛。本篇涉及到虚寒性哕逆和实证的哕逆。

1. 虚寒哕逆

由胃家虚寒,无力降浊,虚气上逆而致,仲景未出治法。

2. 实证哕逆

由燥热阻滞气机,或水湿阻滞气机,进而导致气机上逆,治疗的原则是,对大便不通者,则通大便;对小便不利者,则利小便。

可见厥利呕哕诸证,除一小部分病证属厥阴本证之外,其余无论是病变部位,还是病变性质,和厥阴并没有多大关系,因此在解释和理解这些原文的时候,就不必机械地或牵强地和厥阴肝与心包相联系。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