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三节 辨厥逆证

第三节 辨厥逆证

一、厥逆的病机与证候表现

【原文】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提要】

论厥逆的病机与证候特征。

【讲解】

厥的表现是手足逆冷,也就是手足发凉。在《黄帝内经》里,厥可以指手足厥冷,也可以指昏厥,就是一时性的神志丧失。但在《伤寒论》里,厥作为一个症状,只是指手足厥冷,也可以称为手足厥逆。

厥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在生理状态下,阴血阳气循行周身,外养四肢百骸,内养五脏六腑,气血条畅,则厥逆不生,这就叫阴阳气相顺接。或者阴血阳气某一方的虚衰,不能运行于手足;或者是病理产物(如痰、水、虫积)的阻滞,使阴血阳气不能顺接于手足;或者是热邪内郁,使阳气内闭而不能外达;或者是气机郁遏,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展;或者是外寒伤阳,使四末失温,都可以导致手足的厥冷。但无论因寒、因热、是虚、是实,厥逆发生的机理,最终皆是由于阴血或阳气不能顺接于手足。

二、厥逆证治

(一)热厥

1. 热厥的特点与禁忌

【原文】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335)

【提要】

论热厥的证候特点、治则与治禁。

【讲解】

本证成因:热邪内闭,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

热厥的特点:手足逆冷必伴有发热,而且“前热者后必厥”,就是说先见发热,后见厥冷,见厥冷而热不退。并且“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逆的轻重与邪热伏闭的浅深及邪热程度的轻重成正比。热邪深重,厥冷则甚;热邪轻浅,厥冷则轻。

热厥治则:厥应下之,下之包括泻热、清热二法。里热已成实者,当用攻下;里热未成实,则用清法。

治疗禁忌和误治变证: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是指热厥禁用辛温发汗。误用辛温,则助热伤津,火热熏蒸,就可能发生口舌生疮,红肿溃烂。

鉴别:热厥和阴盛格阳的寒厥,皆有发热和厥冷。热厥属于内真热外假寒,除身热、肢厥外,可伴有口渴引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等,特点是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阴盛格阳的寒厥为内真寒外假热,证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细,但欲寐,小便清长,舌淡,身热反不恶寒,特点是先厥后热,见热而厥不止。

2. 热厥轻证

【原文】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339)

【提要】

论热厥轻证及其转归。

【讲解】

主症和病机:热少厥微,指头寒,为热厥轻证。默默不欲饮食,是阳热内郁,肝气不疏,影响胃气不和的表现。烦躁,小便黄,为热郁于内,郁热扰心所致。

预后:小便利,色白,提示里热已除,津液得复。欲得食,标志着里热去,胃气已和,所以说其病为愈。厥而呕,胸胁烦满,为内郁之热不得外解,肝热犯胃则呕,邪热郁于经脉,则胸胁烦满,这就是厥深热深之证。其后必便血,是因内郁之热迫血下行所导致的。

3. 热厥重证

【原文】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提要】

论无形热郁致厥的脉证与治法。

【讲解】

脉滑即动数流利之脉,为阳脉,主里热,脉滑而不沉实,也提示里热并未成实。厥逆为热邪深闭,使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四末,于是四末失温而致手足厥冷。里有热,是对本证病机的概括。治当清热回厥,用白虎汤。

【治法】

清热回厥。

【方剂】

白虎汤。

【方义】

见“阳明病篇”。

(二)寒厥

【原文】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提要】

论阳虚阴盛寒厥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少阴真阳衰微,四末失温。

主症和病机:大汗出,为少阴阳气虚衰,卫外不固,阳不摄阴所致。热不去,是阴寒盛极,虚阳被格于外的表现。内拘急,四肢痛,是阴寒内盛,经脉拘挛的特征。大下利,则是阳衰阴盛,火不暖土,腐熟无权的表现,下利的特征应当是,下利清谷,完谷不化。恶寒,则是阳气虚衰,肌肤失温的表现。本证一派阳衰阴盛,且有虚阳外脱之势,故用四逆汤类急救回阳,以除厥利。这实际上就是少阴病。

【治法】

急救回阳。

【方剂】

四逆汤。

【方义】

见“少阴病篇”。

(三)痰阻胸阳致厥

【原文】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355)

【提要】

论痰食阻滞致厥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痰食阻滞胸阳,阳气不达四末致厥。

主症和病机:手足厥冷,为痰食有形之邪阻遏胸中阳气,阳气不能外达四末所致。脉乍紧,也就是脉时紧,时不紧,这是痰食之邪内阻,气血时畅、时不畅的表现。心下满而烦,为宿食停痰阻滞,胸阳被郁,浊阴不降,进而扰神所致。饥不能食,则为有形邪气结于胸中,郁久化热,有热则善饥,但毕竟为实邪壅滞,故不能食。因其病在胸中,病位偏高,病势向上,故用瓜蒂散因势利导,涌吐胸中痰实之邪。即《黄帝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待实邪得除,阳气得通,则厥逆可愈。

【治法】

涌吐停痰宿食。

【方剂】

瓜蒂散。

【方义】

(略)。

(四)水阻胃阳致厥

【原文】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

【提要】

论胃虚水停致厥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据第127条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可知,此证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在正气抗邪于表,里气相对不足的状态下,饮水过多,不能及时运化,因而导致水停胃脘。

主症和病机:厥而心下悸,是胃阳不足,不能化饮所致,水饮内停,水气凌心则悸;水饮内停,阳气被遏,不能通达四末,则手足厥冷。厥与悸皆因水饮为患,宜先治水,水饮得去,阳气得通,厥逆可愈。若饮去而厥逆仍在,再议治厥。若不像这样先治水邪,再治其厥,不仅悸与厥不得痊愈,水饮还可能渗入肠中,而续发下利。这里所说的胃,是泛指肠道。

【治法】

温胃化饮。

【方剂】

茯苓甘草汤。

【方义】

见“太阳病篇”。

厥证小结:厥证的临床特征是手足厥冷,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根据病因、病性,厥证可分为以下几种:①热厥,为热邪内闭,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致。无形热郁,治宜白虎汤辛寒折热;有形热结,治宜大柴胡汤或承气汤泄热荡实。②寒厥,少阴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四末失温所致,治宜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一类,回阳救逆。③痰阻胸阳致厥,痰食阻滞胸中膈上,胸阳被遏,阳气不得外达所致,治宜瓜蒂散涌吐痰实。④水阻胃阳致厥,胃虚水停,中阳被遏,阳气不得外达所致,治宜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⑤气郁作厥,见“少阴病篇”,为气机不畅,少阴阳气内郁,不得外达所致,治宜四逆散畅达气机,通达阳气。⑥血虚寒厥,肝血不足,四末失养,复受寒凝所致,治宜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散寒。⑦脏厥,阳衰阴盛,内脏真阳将绝,肌肤四末失温而致,证情危笃,仲景未出治法。⑧蛔厥,寒热错杂,蛔虫内扰,阳气受阻所致,治用乌梅丸清上温下驱蛔。以上厥证,除血虚寒厥、脏厥和蛔厥外,其他皆非厥阴病本证。

三、厥证治禁与寒厥可灸

【原文】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330)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347)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49)

【提要】

论虚寒厥证禁用下法。阳虚寒厥可用灸法。

【讲解】

诸四逆厥者,是泛指虚寒类的厥逆而言,非指一切厥证。证属虚寒,自当禁用苦寒攻下。若误投下法,必然伤正损阳,而致变证丛生。虚家亦然,是引申说明,不论气虚、血虚、阳虚之人,都要禁用攻伐之剂。

不结胸,腹濡,提示此证并非邪热与有形之邪相结,故不可贸然攻下。濡通软。亡血是阴血被伤,阴血亏虚的意思。脉虚是阴血不足,血脉不充的表现。四肢厥逆,是血虚而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因此不可以妄行攻下,否则必导致病情恶化,预后不良,故曰“下之死”。

脉促,手足厥冷同见,为阴盛阳虚之证。钱潢《伤寒溯源集》说:“此所谓脉促者,非结促之促,乃短促之促也。阴邪太盛,孤阳不守,故脉作虚数而短促”。阳虚阴盛,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则见四肢厥逆。治宜温灸,以通阳散寒回厥。临床一般灸太冲、关元、气海等穴。亦可灸药并用,据脉证而适当选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一类方剂等。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