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

一、正复可愈证

【原文】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329)

【提要】

论厥阴病欲愈候。

【讲解】

主症和病机: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阴证见阳脉,微浮标志阴邪消退,阳气来复,正气向外,驱邪外出,故为欲愈;不浮,为阳气未复,阴邪内盛,故为未愈。但厥阴中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原文没有交代,现已无可考证。

厥阴病,渴欲饮水,当为阳气初复,津液一时不继所致,渴必不甚,此时无需用药治疗,少少与饮之,也就是慢慢地喝一些温水,也就是每次饮少量,而多次重复饮的意思,令胃中津液恢复,则可自愈。如果多饮、暴饮,甚至是暴饮冷水,必伤初复之阳,就有可能导致水饮停滞。以理推测,这可能是寒伤厥阴之证,原本因寒邪盛而不见口渴,现阳复阴退,津液尚未恢复,而出现了口渴索水的现象。

第71条有“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是胃中津液损伤后,采用了“少少与饮之”的饮水方法,来促进康复。本条寒解阳复而津液不继,也采用了“少少与之”饮的饮水方法来促进康复,这种饮水疗法是值得效法的。

二、正衰危重证

【原文】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343)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345)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346)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362)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348)

【提要】

辨厥阴病正衰危重证。

【讲解】

第343条“灸厥阴,厥不还”,为阴盛阳绝的危候。第344条“下利厥逆,躁不得卧”是阴盛阳亡,正不胜邪的危候。第345条“下利至甚,厥不止”,是阳亡阴竭的危候。第346条“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是有阴无阳的危候。第362条“脉不还,反微喘”,是阳气绝于下,肺气脱于上的危证。至于“少阴负趺阳”,少阴指太溪脉,位于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候肾气的盛衰;趺阳指冲阳脉,位于足大趾、次趾间上行五寸处,候脾胃之气的盛衰。少阴负趺阳,即太溪脉小于冲阳脉,是土能制水,故为顺。第348条“发热而厥,七日下利”为阳衰阴盛的难治证。

总之,判断厥阴病的预后生死,取决于人体阳气及津液的存亡。一般而言,阳回阴续者生,阳亡阴竭者死。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