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本草纲目拾遗 / 凡例

凡例

是书专为拾李氏之遗而作。凡《纲目》已登者,或治疗有未备,核实有未详,仍为补之。

药目本有次第,《纲目》分类,自不得不禁,兹概从简,以为例。

用药取其便也,珍贵罕见之物奚取焉。然以天地间瑰奇神异,何所蔑有,倘遇其物而莫能名,何如备其说之犹可考也。载之以助博物者用。

拙集虽主博收,而选录尤慎。其中有得之书史方志者、有得之世医先达者,必审其确验方载入,并附其名以传信。若稍涉疑义,即弃勿登。如银汗、钉霜、鸡丹、蜂溺、云根、石雄、黄油之类,不乏传方,俱难责效。有似此者,概从删削。宁蹈缺略之讥,不为轻信所误。

草药为类最广。诸家所传,亦不一其说,予终未敢深信。《百草镜》中收之最详,兹集间登一二者,以曾种园圃中试验,故载之。否则宁从其略,不敢欺世也。

《纲目》无藤部,以藤归蔓类。不知木本为藤,草本为蔓,不容牵混,兹则另分藤蔓部。《纲目》无花部,以花附于各种本条。然其中有录其根叶反弃其花者,或仅入其花名,又无主治者,因为另立花部。其枝梗有补遗者,亦附其后。如梅花附梅梗之类,可以例推。

《纲目》中有仅列其名无主治者,如梅花、龙涎,悉为录验增入。有考核未详者,他日拟作待用本草。将宇宙可入药之物,未经前人收采者,合之另为一书,以俟博访于后之君子。

《纲目》有误分者、有误合者。如草部既列鸭跖草专条,何于杂草内又列耳环草?岂以其有碧蝉儿花之名误分也?不知碧蝉花即鸭跖草。又于长生草下附红茂草,引《庚辛玉册》之通泉草为注,乃因通泉草亦有长生草之名而误合也。殊不知通泉草乃蒲公英之别名。似此舛棼,不胜指数。至于贝母不分川象,大枣不分南北,以致功用相歧,传误匪浅,则悉为补正其缺。

人部,《纲目》收载不少,如爪甲代刀,天灵杀鬼,言之详矣。兹求其遗,必于隐怪残贼中搜罗之。非云济世,实以启奸。夫杀物救人,尚干天怒,况用人以疗人乎!故有谓童脑可以生势,交骨可以迷魂,直罗刹修罗道耳!噫!孙思邈且自误矣,老神仙吾何取哉?今特删之,而附其所删之意于此。

是录选辑之初,于目下分注“增品”“补治”二字为别。凡《纲目》未载则为增,《纲目》已载治法未备则为补。庚子春,复加校订。于补治十去八九,盖常用者主治自纷。《纲目》采载亦伙,毋庸再补。惟纲目所收罕用之物,而主治寥寥,仍为补治不删。品类无多,亦不必目下分识,故概削之。

《纲目》中,大目为纲,细目为目。有释名、集解,以考名称、形状、气味、主治,以别寒热、功用;发明以着其效;正误以定其讹;修治以和其性。且主治未备,则有附方;物质相同,则有附录。亦可谓详尽矣。然其例亦有不一者,若土当归乃荷包牡丹之根,而无释名集解;铁线草、金丝草有集解而不言形状;水仙花、甘锅泥非难得之物,而气味不载。既列修治,而诸石中独罕见其法。既无主治,则不应入药,而海獭猾髓并录不遗。寻常之味,每多发明;珍贵之伦,未获一解。可见前人用心,多持矜慎。予成书既简,一切繁例从芟。其药品采自陈编,在古人原载气味形状,或一物数名者,统为直叙,不另分细目。有得之传闻,或旧本不载名解气味者,亦不妄添臆说。间有一得,则为附注于后,以就正方家。倘蒙同志之助,为一一指订舛讹,更当永志不朽。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