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本草纲目拾遗 / 松化石

松化石

《唐书》:仆骨东境康于河,断松投之,辄化为石,其色佳,谓之康于石。○《录异记》:婺州永康县山亭中,有枯松,因断之,误坠水中,化为石。取未化者试于水,随亦化焉,其所化者,枝干及皮与松无异,但坚劲。《博物志》云:松本石气,石裂受沙,即产松,松至三千年,更化为石。○《与地纪》:宋建炎间,遂宁府转运使衙门后圃,有松石,外犹松树,而中化为石。又重庆府永川县,有石松坪,有松化石,石质而松理,或二三尺许,大可合抱,然不过相望数山有之,俗唿雷烧松。神仙传,三千年当化为石。○张绿漪涂说:松化石有黄紫二色,质理甚细,皮上有水纹,或松皮纹,亦有节晕纹者。天台山间有之,西北亦产。乃年久折松入涧水,得地气变石。且有变不全,尚带松质者。入药宜用全化者,服之令人忘情绝想。

治相思症,凡男女有所思不遂者,服之,便绝意不复再念。

敏按:松化石,乃有情化无情,为阳极反阴之象。男女爱慕,结想成病,致君相二火,虚磨妄动,铄耗真阴,魂狂魄越,神不守舍。非此反折之,使人和平不可。正取其贞凝之气,以释妄缘也。濒湖石部不灰木后,附松石云:松久所化,不入药用,殆未深悉其奥妙耳。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