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本草纲目拾遗 / 倒捻子

倒捻子

《纲目》:都念子,即倒捻子。仅言其治痰嗽哕气,暖腹脏,益肌肉而已。时珍曰:食之必倒捻其蒂,故谓之倒捻子,讹为都念子也。味甚甘软。《粤语》:都念子,朴樕丛生,花如芍药而小,春时开有红、白二种。子如软柿,外紫内赤,亦小,有四叶承之。子汁可染,若胭脂。花可为酒,叶可曲,皮渍之得胶以代柿。苏子瞻名为海漆,非漆而曰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为血,可补人之血,与漆同功,功逾青黏,故名。以其为用甚众,食治皆需,故名都念。产罗浮者,高丈许,子尤美。岭南酒,有以花为酿而杂以诸果者,花则以槟榔花为最,果则以倒捻子为最。倒捻子,又名黏子。花于暮春,实于盛夏。谚曰:六月六,黏子熟。熟以为酒,色红味甘,人与猿猴争食之,所在皆然。

《东坡杂记》:吾谪居南海,以五月出陆至滕州,自滕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樕丛生,土人云倒黏子花也。至儋则已结子,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嚼之瑟瑟有声,亦颇苦沁。儿童食之,使大便难。野人夏秋下痢,食叶辄已。

子,活血补血,研滤为膏饵之,又止肠滑。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