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本草纲目拾遗 / 诸笋

诸笋

(干笋)

《纲目》竹入苞木类,以笋附菜部,所载亦只苦竹、䈽竹、淡竹、冬竹诸笋,且于义类多未详尽。不知春、冬所出,性皆各别,鲜干诸品,味亦迥殊,则入经络主治,自不能合一。陈芝山《食品真一·笋谱》及《食纂》所载较详,颇近时尚,即取以补之。

春笋 《笋谱》:其佳者曰猪蹄红。冬月即生,埋头土中,以锄掘之,可三寸许。其味极鲜,甲于他笋。未出土,名猪蹄红。若长尺许,则其箨圆,故人名圆笋,亦名蚤笋。盖冠诸笋而先出者。

味甘辛,微寒。下气养血,利膈消痰,化热爽胃,解渴利水,疗风邪,止喘嗽。

毛笋 即茅竹笋,笋之大者。《笋谱》:毛笋为诸笋之王,其箨有毛,故名。俗唿为猫笋者,非也。大者重几二十余斤,犹未出土,肉白如霜,堕地即碎,以指掐之,其软嫩如腐,嗅之作兰花香。毛笋大者,清明后方有。其出于腊月及正月者,形短小,箨亦有毛,土人名猫儿头。食之多嘈心,然消痰之力,较胜他笋。

味甘,性平。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多食令人易饥。

鞭笋 即发于竹边者,夏秋有之。其生于四月者,曰梅边,盖感梅雨湿蒸之气,而生颇早,味淡肉硬,不如秋生者。《笋谱》:边笋,即毛笋之旁出者。方笋盛时,生气上升,笋皆竖。生气既衰,根既横生,尽其力可横亘十余丈,至地之边际,与竹之长短相称,谓之竹边,故名边笋。其状类鞭,亦名鞭笋。地肥者软嫩,长尺许,其箨紫色而兼白,其味恬淡而鲜,其气醇而有蕴借,不类毛竹之精英尽发泄于外也。

味甘,性寒。开胃利肠,消痰渴。

冬笋 即潭笋。沈云将《食纂》:猫竹冬生笋,不出土者名冬笋,又名潭笋。

味甘,温。(陈芝山《宜忌》云:味甘,性寒。)利九窍,通血脉,治吐血衄血,及产后心腹痛,一切血症,食之肥白人。(《食纂》) 消痰滑肠,透毒解酲,发痘疹。中诸笋毒者,生姜、麻油解。小儿及脾虚者,多食难化。(《食物宜忌》) 痘疹不出,采未出土冬笋,煮粥食,即有生发之意。(《不药良方》)

青笋 即青竹笋。竹细小,故出笋色青。山间遍地有之,系野竹所生笋也,即时下俗唿水竹者是也。(胡承谋《湖州府志》:天目出笋干,其色绿。闻其煮法:旋汤使急转下笋,再不犯器,即绿矣。)

味甘,止肺痿吐血鼻衄,治五痔并妊娠。(《食纂》)

青笋干 即青竹笋盐汤煮晒干者。出杭临安天目者最佳,色如鹦哥绿,有尖上、尖球子、二尖等名。

味咸甘,性平。爽胃消痰。

盐笋干 以春笋盐汤煮晒而成,有泥黄、乌尖、直脚等名。

味咸甘,性平。行气清痰。

衢笋干 以笋用盐汤煮熟,熏干而成。

味咸甘,性平。利膈化痰。

羊尾笋干 主治同。

处笋片 俗名素火腿,以毛笋微腌汤煮,熏干而成。

味甘、微咸,性平。利血消痰。

绿笋片 即玉版笋,以毛笋淡煮晒干者。浙、闽、江西多有,有草鞋底、蝴蝶尖、玉版等名。《湖州府志》:绿笋大者,谓之阔绿,有名泥里黄者尤美。

味甘,性平。治实喘,消痰。张石顽云:干笋淡片,利水豁痰,水肿,葶苈丸用之。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