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难经【注解版】 / 第一难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第一难 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

〔原文〕

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①,独取寸口②,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③,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唿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唿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④,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⑤,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⑥,为一周⑦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译文〕

问:分布在全身的十二经在一定的部位上都有搏动的脉,何以单独切按寸口脉,作为诊断五脏六腑病变轻重及预后良恶的方法,这是怎么说的呢?

答:寸口的部位,是十二经经脉之气的总会合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正常人每一唿时,脉气流行三寸,一吸时,脉气也流行三寸,一唿一吸称为一息,脉气共流行六寸。人在一日一夜中,共唿吸一万三千五百息,脉气承接着流行五十周,环绕于全身,漏水下注百刻的时间,适当营卫气血在白天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在黑夜也运行于全身二十五个周次,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次,称为一周。所以五十周后,又会于手太阴寸口。正因为这样,寸口是人体五脏六腑血气运转的起止点,因此,诊脉要切按寸口。

〔词解〕

①十二经皆有动脉:十二经就是分布于全身的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经。在这十二条经脉的一定部位上,各有搏动应手的动。如: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少阴心经的极泉、神门;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劳宫;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手太阳小肠经的天窗;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手少阳三焦经的禾胶(lido);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足阳明胃经大迎、人迎、气冲、冲阳;足少阳胆经的听会、颔厌等经穴处,触按到这些部位上,都能感觉到有搏动的脉,所以说十二经皆有动脉。

②寸口:是两手桡骨头内侧的诊脉部位。因它和手腕鱼际相距一寸,故称寸口。通常把寸、关、尺三部,总称为寸口。本难的寸口也是指这三部而言。

③脉之大会:大会是形容总的会合之处,因寸口的部位,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它和所有的经脉,都有密切的联系。当五脏六腑及其相应的经脉,发生病变时,都会影响到肺经,而在寸口部位出现一定的反应,因此这个部位,是十二经脉的经气汇聚之处,故称为脉之大会。

④一万三千五百息:是指一昼夜中唿吸的次数,一息就是一唿一吸,脉气总流行六寸。根据《灵枢.脉度篇.五十营篇》的记载,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经脉,左右各一,共计有二十四脉,再加上任脉、督脉各一,以及左右的鞒脉,合共二十八脉,环绕全身一周,它的总长度是十六丈二尺,按每息气行六寸计算,环运二十八脉一周,需要二百七十息(270*6寸=16丈2尺),所以一昼夜中,气行在全身运转五十周,共循行了八百一十丈,需要一万三千五百(270*50=13000息)。

⑤漏水下百刻:漏是古代的计时器,是用铜壶贮水,水滴下漏于受水壶,壶上有箭,标明时刻,将一天内滴水的刻数,划分为一百刻,作为计时标准。漏水下注百刻,就是经历了一昼一夜的时间。

⑥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荣与营相通,荣卫即营卫。阳是指白天,阴是指夜间。度是指在全身环绕一个周次。营卫的循行,是循着不同的径路,分别在体内运转。行于阳、行于阴各二十五度,就是营卫在一昼夜之中,各在全身运转了二十五周,然后作总的会合。(详见《灵枢》、《营卫生会篇》、《营气》、《卫气》等篇)。

⑦一周:是指一昼一夜,也是指唿吸了一万三千五百息,及营卫在体内运转五十周次所经历的时间。

〔按语〕

本难说明了独取手太阴寸口诊脉的原理,这是后世流行的单独切按寸口脉的起源。因为古代的切脉法,通常在许多部位上,只要是脉管显露、或脉动应手、或其动应衣的地方,都要进行切脉。这种遍诊全身的方法,因在实际运用上感到不便,所以后来就简化到单独切按寸口脉的方法。

本难中对于独取寸口脉的意义,明白指出了因寸口是“脉之大会”,也是五脏六腑气血循环的起止点,所以在诊脉上占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在《内经》论述寸口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扬。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