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临证程序与临床辨证思维方法 / 三、中医学思维特征

三、中医学思维特征

1. 从整体联系、活体功能方面认识病证

生命是人体各种功能的综合表现,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脏腑经络气血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同时,按照“天人合一”的理论,人体又是一个与自然界、社会相互沟通的开放系统,而这种开放系统是由整体功能体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中医学研究人体生命,既重视活体的生物特性,又注重人体的社会特性。从研究活体功能入手,从功能改变阶反映岀来的征象探讨疾病的本质,是中医学认识疾病的显着特征。

2. 从动态观念、主从关系方面认识病证

中医学认为病证的状态是变化不居的,一般来说,病证变化是一个有规律的动态过程,其传变规律大多先皮毛,次经络,后脏腑。也有不循此次序的,如外邪直中脏腑。须知,病证的演变既有其动态的一面,又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我们临证时所见到的病证,是病证演变过程中某一个相对静止的阶段。因此,动态观念为指导认证、辨证的原则,而区别不同相对静止的阶段又是认证、辨证的具体任务。因此,临证时动中观静,静中观动,方能在动静变化中辨识病证,抓住证候、寻求病机是辨证的主要目的。而在动静变化中辨识病势,又可判断逆顺、预测吉凶作出超前诊断和病情预后。

3. 从具体分析个体特征着眼认识病证

中医治疗疾病有一定规律性,也有一定特异性。规律性是共性的表现,即某一疾病的一般表现。特异性则是具体的个性的表现。中医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往往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往往可以因疾病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同证候而有迥然不同的治疗方法。三国名医华佗,诊得李延和倪寻二人都患的是头痛、发热,症状相同,但以二人的所致头痛的病因不同,给李延处以解热发散的方药,给倪寻处以消导泻下方药,结果二人的病都得痊愈。这一同病异治的故事,流传至今。因此,中医认证时,注重个体特征,注重天时、地理、气候、体质诸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同时还要注重个体在发病时的具体的临床表现。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