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本草纲目 / 两头蛇

两头蛇

(《拾遗》)

【释名】枳首蛇(《尔雅》)越王蛇(〔时珍曰〕枳,两也。郭璞云:会稽人言是越王弩弦所化,故名越王蛇。江东人名越王约发。《博物志》云:马鳖食牛血所化。然亦自有种类,非尽化生也)

【集解】〔藏器曰〕两头蛇大如指,一头无口目,两头俱能行。云见之不吉,故孙叔敖埋之,恐后人见之必死也。〔时珍曰〕按《尔雅》中央有枳首蛇,中国之异气也。刘恂《岭表录异》云:岭外极多。长尺余,大如小指,背有锦文,腹下鳞红。人视为常,不以为异。罗愿《尔雅翼》云:宁国甚多,数十同穴,黑鳞白章,又一种夏月雨后出,如蚯蚓大,有鳞,其尾如首,亦名两头蛇。又张耒《杂志》云:黄州两头蛇,一名山蚓。云是老蚓所化,行不类蛇,宛转甚钝。此即罗氏所云者也。

【气味】〔时珍曰〕按《南越志》云:无毒。夷人饵之。

【主治】疟疾。山人收取干之。佩于项上。(时珍)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