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本草纲目 / 麂

(宋《开宝》附)

【释名】[鹿/旨](即古麂字。〔时珍曰〕麂味甘旨,故从旨。又(《字说》)云:山中有虎,麂必鸣以告,其声几几然,故曰麂。大者曰麖)

【集解】〔马志曰〕麂生东南山谷。〔颂曰〕今有山林处皆有之,而均、房、湘、汉间尤多,乃獐类也。按《尔雅》云:麂,大麕,旄尾狗足。谓毛长也。南人往往食其肉,然坚韧不及獐味美。其皮作履舄,胜于诸皮。又有一种类麂而大者名麖,不堪药用。《山海经》云:女几之山多麖麂。即此。〔宗奭曰〕麂,獐属而小于獐。其口两边有长牙,好斗。其皮为第一,无出其右者,但皮多牙伤痕。其声如击破钹。四方皆有,山深处颇多。〔时珍曰〕麂居大山中,似獐而小,牡者有短角,黧色豹脚,脚矮而力劲,善跳越。其行草莽,但循一径。皮极细腻,靴、袜珍之。或云亦好食蛇。《符瑞志》有银麂,白色,今施州山中出一种红麂,红色。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五痔病。煠熟,以姜、醋进之,大有效。(藏器)

头骨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烧灰饮服,治飞尸。(藏器)

【主治】作靴、袜,除湿气脚痹。(时珍)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