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督脉 / 腰阳关穴

腰阳关穴

穴位

腰阳关Yāoyángguān,出《素问·骨空论》。别名:阳关(《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背阳关(《针灸大全》),嵴阳关(《循经考穴编》)。阳,指下焦之阳气。关,机关,关藏,门户要会之处。本穴是督脉经气出入之所,穴当腰部之要冲,为下焦关藏元气之窟宅与腰部运动之机关。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阳关穴位横通大肠俞,由大肠俞连及足太阳其他各俞,以通脏腑。由于此项功能,本穴与大肠俞之间有横络相连,以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之隘道,为腰尻之分的大关节,穴在关元俞上方,相当腹部关元穴上部。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处,此穴属督脉,为元阴元阳之会所,故名阳关,以别于膝之阳关。

经属

属督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

取法: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髂嵴相平。

作用与主治

作用:祛寒湿、强腰膝

主治: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嵴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慢性肠炎,腰骶疼痛,破伤风,麻木不仁,膝肿不可屈伸,带下,淋浊,便血,痢疾,下腹满胀,疝气,下肢麻痹,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两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

穴位名

腰阳关Yāoyángguān,出《素问·骨空论》。别名:阳关(《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背阳关(《针灸大全》),嵴阳关(《循经考穴编》)。阳,指下焦之阳气。关,机关,关藏,门户要会之处。本穴是督脉经气出入之所,穴当腰部之要冲,为下焦关藏元气之窟宅与腰部运动之机关。本穴两旁为足太阳之大肠俞,灸阳关可觉火气直入腹中,分布内脏。即由阳关穴位横通大肠俞,由大肠俞连及足太阳其他各俞,以通脏腑。由于此项功能,本穴与大肠俞之间有横络相连,以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通之隘道,为腰尻之分的大关节,穴在关元俞上方,相当腹部关元穴上部。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处,此穴属督脉,为元阴元阳之会所,故名阳关,以别于膝之阳关。

穴位经属

属督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下凹陷中。

取法: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约与髂嵴相平。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四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四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四腰动、静脉的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祛寒湿、强腰膝

主治:前阴及腰腿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功能性子宫出血,睾丸炎,遗精,阳痿,肾下垂,膀胱麻痹,嵴髓炎,腰骶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慢性肠炎,腰骶疼痛,破伤风,麻木不仁,膝肿不可屈伸,带下,淋浊,便血,痢疾,下腹满胀,疝气,下肢麻痹,腰骶神经痛,类风湿病,小儿麻痹,盆腔炎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深刺时可有麻电感向两下肢放散。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配伍

配次髎穴、中髎穴、关元穴、中极穴、曲骨穴治疗膀胱麻痹。

配命门穴、悬枢穴治多发性神经炎。

配肾俞穴、次髎穴、委中穴治寒湿性腰痛、腿痛。

配关元穴、次髎穴、三阴交穴治阳痿、遗精、月经病、带下。

配肾俞穴、环跳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痿软无力。

配肾俞穴、环跳穴、委中穴、足三里穴治坐骨神经痛。

配肾俞穴、环跳穴、次髎穴、委中穴治腰腿痛、下肢痿痹。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主膝外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循经考穴编》:主劳损腰胯痛,遗精,白浊,妇人月病,带下。

《针灸聚英》:十六椎节下间,坐取之。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四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四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四腰动、静脉的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主膝外不可屈伸,风痹不仁,筋挛不行。

《循经考穴编》:主劳损腰胯痛,遗精,白浊,妇人月病,带下。

《针灸聚英》:十六椎节下间,坐取之。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