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督脉 / 至阳穴

至阳穴

穴位

至阳Zhìyáng,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肺底。至即到达,阳为阴之对,此穴在第七胸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故名至阳。

经属

属督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

取法: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主治: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咳嗽气喘,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疟疾,咳嗽,气喘,黄疸,胸胁胀闷,嵴背强痛,胸胁胀痛,胃痛,胃寒不能食,腹痛,肠中鸣,嵴强,腰背疼痛,少气懒言,身体羸瘦,背痛,现代又常用至阳穴治疗肝炎,胆囊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胃下垂,带状疱疹,胃肠炎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下背或前胸放散。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嵴髓。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按摩槌敲打刺激至阳穴,每次3~5分钟,可即时缓解心绞痛、胃痛和腹痛症状。

配伍

穴位名

至阳Zhìyáng,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肺底。至即到达,阳为阴之对,此穴在第七胸椎下,与横膈平,经脉至此已从膈下的阳中之阴到达膈上的阳中之阳,故名至阳。

穴位经属

属督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下凹陷中。

取法: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主治: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咳嗽气喘,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疟疾,咳嗽,气喘,黄疸,胸胁胀闷,嵴背强痛,胸胁胀痛,胃痛,胃寒不能食,腹痛,肠中鸣,嵴强,腰背疼痛,少气懒言,身体羸瘦,背痛,现代又常用至阳穴治疗肝炎,胆囊炎,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道蛔虫症,胃下垂,带状疱疹,胃肠炎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下背或前胸放散。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嵴髓。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按摩槌敲打刺激至阳穴,每次3~5分钟,可即时缓解心绞痛、胃痛和腹痛症状。

配伍

配列缺穴治咳嗽胸痛。

配肝俞穴、脾俞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治传染性肝炎。

配阳陵泉穴、日月穴治胁肋痛,黄疸,呕吐。

配心俞穴、内关穴治心律不齐,胸闷。

配内关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胃病。

配天突穴、太渊穴治咳喘。

配中渚穴、委中穴治腰背痛。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七椎下间主肾热。

《针灸甲乙经》:寒热懈懒,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至阳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嵴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七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七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七椎下间主肾热。

《针灸甲乙经》:寒热懈懒,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至阳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嵴痛,胃中寒气,不能食,胸胁支满,身羸瘦,背中气上下行,腹中鸣,寒热解,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卒疰忤,攻心胸。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