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督脉 / 大椎穴

大椎穴

穴位

大椎Dàzhuī,出《素问·骨空论》。别名百劳、上杼、大槌。大,与小对言。嵴节之谓椎,亦作焦。张介宾注:“焦,即椎之义,指嵴骨之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倾,后世作椎。”穴在第7颈椎下,古人排序以此椎为诸椎之长,是处嵴椎较其他嵴骨稍大突起。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肘后备急方》有:“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

经属

属督脉,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取法: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热解表、截虐止痫

主治: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嵴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嵴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1寸,进针宜缓,勿刺太深,忌大幅度提插,其酸胀或麻电感可向嵴柱下方或上方颈部传导。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按揉大椎穴,可治颈项疼痛,在大椎拔罐20~30分钟,可治感冒、头痛、咳嗽、气喘。

配伍

配曲池穴、风池穴治流感。

配风门穴、肺俞穴、膻中穴(麦粒灸)治哮喘。

配少商穴放血、合谷穴可退热。

配足三里穴、曲池穴、三阴交穴、脾俞穴治白细胞减少症。

配腰俞穴治疟疾。

配合谷穴、中冲穴治伤寒发热,头昏。

配长强穴治嵴背强痛。

配曲池穴、鱼际穴、外关穴、合谷穴、太阳穴、风池穴治外感发热头痛。

配嵴中穴、腰阳关穴治腰背痛。

配后溪穴、间使穴透支沟穴,灸大椎穴治疟疾寒热。

配风池穴、后溪穴、水沟穴、申脉穴治小儿惊风。

配定喘穴、风门穴、肺俞穴、丰隆穴治咳喘。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文献摘要

《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针灸甲乙经》: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痉,嵴强互引,恶风时振栗,喉痹,大气满喘,胸中郁郁气热,,项强,寒热,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针灸甲乙经》:三阳、督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疗五劳七伤,温疟,痃疟,气疰,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

《针灸大成》: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

《类经图翼》:大椎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痎疟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得回顾。

《类经图翼》: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嵴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普济方》:灸以年为壮。

《外台寿世方》:治哮吼妙法(喉内有声而气喘者是),病发先一时,用凤仙花(又名指甲草)连根带叶熬出浓汁,乘热蘸汁在背心上用力擦洗,冷则随换,以擦至极热为止。无则用生姜擦之,再用白芥子三两,轻粉、白芷各三钱,共研为末,蜂蜜调匀作饼,火上烘热,贴背心第三节骨上,贴过热痛难忍,正是拨动病根,务必极力忍耐,切勿轻易揭去,冷则将药饼取下,烘热再贴,一饼可贴二三日。无论病愈未愈,多备药饼换贴,不可间断,轻则贴一二日,重则贴三四日或五六日,永不再发……痰气结胸及咳嗽痰喘。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