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性白血病又称淋巴细胞白血病(Lymphpocytic Leukemia),可按病程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变累及周围血液、淋巴结及全身脏器。急性型常见于儿童,慢性型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概述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

白血病的病因比较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认为与物理化学、遗传、生物因素病毒感染等有着密切关系

1.物理因素

电离辐射能诱导白血病。

2.化学因素

凡能引起骨髓不良增生的化学物质都有白血病的可能,尤其是及其生物对造血组织抑制作用,可引起白血病。

3.遗传因素

有的遗传疾病免疫缺陷征患者发生白血病。

4.病毒因素

某些病毒确定与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例如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和EB病毒(EBV)。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患者常突感畏寒、发热、头痛乏力、衰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常有皮肤、鼻、口腔齿龈出血,严重者可有呕血、便血、尿血、眼底颅内出血等,并出现进行性贫血发展极为迅速。其特点包括:

(1)一般症状起病急骤,多数患者以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或骨关节疼痛特点

(2)发热:主要原因是感染,常见呼吸道、泌尿系统、肛周等,往往感染灶不明显严重者可致败血症

(3)出血:出血部位可遍及全身,以皮下口腔鼻腔为最常见颅内出血、消化系、呼吸道大出血可致死亡。

(4)贫血:患者在早期即可出现面色苍白、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1)一般表现:早期常见疲倦、乏力不适感,随病情进展而出现消瘦、发热、盗汗等,晚期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出现贫血和血小板(PLT)减少。由于免疫功能减退,易并发感染。

(2)淋巴结和肝脾肿大:60%~80%患者淋巴结肿大,颈部锁骨部位常见。肿大淋巴结较硬,无粘连、压痛,可移动,疾病进展可融合,形成大而固定的团块。50%~70%患者有轻至中度脾大,轻度肝大,脾梗死少见

(3)自身免疫表现:部分晚期或化疗后患者中4%~25%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出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患者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检查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增高[方剂汇www.fane8.com],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2)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幼稚原始淋巴细胞占25%以上。

(3)流式细胞仪检查:确定细胞免疫表型

(4)染色体和基因检查:例如Ph1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确诊并指导治疗和预后。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1)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其中小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5.0×10/L。贫血早期轻微晚期逐渐加重。发生溶血时贫血加重,网织红细胞增高。血小板数量偏低。

(2)骨髓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占40%以上,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正常的粒系、红系、巨核细胞系均减少,发生溶血时幼红细胞增多。

(3)免疫异常血清γ球蛋白减少。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流式细胞学、染色体和基因特点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按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工作组(IWCLL)标准诊断。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选择适合的联合化疗方案,控制病情进展,加强支持疗法以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1)诱导缓解:需住院3至6周,后续的化疗可以门诊形式给予治疗如果细胞计数极低则需注意卫生,避免接触感染病原体。

化疗由3至8种有代表性的药物的联合治疗构成,这些药物包括:强的松、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和环磷酰胺必要时给予血液制品(如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支持治疗,以纠正贫血和低血小板计数。发生任何继发感染的患者需接受抗感染治疗

(2)缓解后治疗病情缓解之后,需要继续巩固和维持治疗必要时考虑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3)庇护所白血治疗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睾丸白血病等的治疗预防

(4)靶向药物例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等)和美罗华,酌情使用可以增加疗效

(5)细胞治疗例如CAR-T治疗针对复发和难治病例可以获得较高疗效,后续再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可能获得治愈。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1)化疗A期可不治疗。B、C期可根据临床情况选择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CLB)等药物也可采用联合化疗。

(2)放疗用于淋巴组织过度肿大者。

(3)靶向药物伊布替尼、bcl-2抑制剂等新药治疗已经获得较好疗效

(4)高危和难治复发患者可以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5)对症治疗控制感染。对血小板减少造成出血及重度贫血者可用激素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切脾。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