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性贫血

由于各种器质性肾脏疾病,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贫血称为慢性肾性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脏的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减退或丧失,其贫血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贫血表现常常被原发肾脏疾病所掩盖,尤其在发病初期易被临床医师忽略,随着肾脏透析疗法的广泛应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慢性肾性贫血也越来越多见。

概述

慢性性贫血-流行病学

北京协和医院报道110例慢性功能衰竭患者,在肾功能不全期与尿毒症期分别有26.5%和95.8%合并贫血 最常见引起肾功能衰竭的前3位肾脏器质性疾病别是慢性小球肾炎(64%)、肾小动脉硬化(16.2%)、慢性肾盂肾炎(13.5%)。在美国,1982年统计7万例晚期慢性功能衰竭患者,98%合并贫血。

慢性性贫血病因

各种器质性肾脏疾病病情持续进展后均可发生慢性功能衰竭,如慢性小球肾炎、肾小动脉硬化性肾病慢性肾盂肾炎糖尿肾病、多囊肾、肾结核等。当肾功能衰竭患者尿素氮超过17.8mmol/L 肌酐超过354μmol/L时,几乎均有贫血。

慢性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肾脏排泄功能衰竭

(1)血液稀释:慢性功能衰竭患者常常因肾脏排泄水、钠盐功能减低而反复发生水钠潴留和脱水。因此,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常常有范围较大变动。当血容量明显增加时可产生血液稀释。

(2)溶血:应用51Cr测定尿毒症患者细胞半存期,发现其红细胞寿命正常人轻度或中度缩短,20%患者明显缩短,且与血尿素水平呈线性相关。用32P方法测定13例氮质血症患者,其平均细胞寿命为66天(正常120天),经有效透析治疗后红细胞寿命可延长。说明细胞生存期缩短为红细胞原因,与尿毒症代谢产物蓄积有关,使红细胞脾脏过早被破形成血管外溶血。其原因有:参与戊糖磷酸途径代谢的转酮基酶和膜的ATP酶活性降低,导致戊糖支路代谢异常,还原型谷胱甘肽生成减少,红细胞膜对药物化学产物抗氧化作用下降,变形性降低;膜ATP酶活性下降,Na+ - K+ 泵能量供应不足,使Na+ 在细胞内潴留,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细胞球形,在脾脏易被破此外注意尿毒症患者细胞机械损伤是溶血的另一重要原因。电镜下可见尿毒症患者肾脏血管内有大量纤维蛋白沉着,红细胞在微血管内流动,在纤维蛋白网中扭曲变形,受到机械损伤而破发生血管病性溶血。

(3)红细胞生成减少:尿毒症患者细胞生成减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红系祖细胞增生及红细胞内血红素合成受抑。②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证明尿毒症患者的CFU-E、BFU-E数在自身血清中低于正常而在正常人AB血清中其数正常,临床上有效的腹膜透析和血透能改善患者贫血,说明尿毒症患者血清存在抑制细胞生成的因子。这种因子包括高 中及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脂类、胍类及甲状旁腺激素等,但这种抑制因子体外对三系血细胞生成均有抑制作用不仅作用于红细胞。③红系祖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反应降低。实验证明,对尿毒症患者正常人给予相同剂量的红细胞生成素,则尿毒症患者细胞增加数量仅为正常人1/10。原因患者体内潴留的有害代谢产物抑制作用有关。亦有人提出可能血中有特殊的红细胞生成素抑制因子存在

(4)出血倾向:约有1/3至1/2尿毒症患者发生紫癜、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出血,可使原有贫血加重。出血主要原因血小板功能异常 尿毒症患者血中潴留的代谢废物尿素尿酸肌酸酐、苯酚类、胍基琥珀酸等,这些产物可使血小板黏附性下降,血小板因子活性障碍,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凝血酶原消耗试验异常有效的血透及腹膜透析可纠正血小板功能障碍此外,血透时透析机内血液残留、透析前后的抽血化验均可加重失血。

(5)营养缺乏:

①铁缺乏:常见尿毒症患者失血后未能及时补充铁;肾脏炎性损伤引起血清铁下降,铁再利用降低;透析液中的铝离子可干扰铁与红细胞结合;上述原因所致缺铁可并发低色素细胞性贫血

叶酸缺乏:叶酸可经腹膜透析中损失

蛋白缺乏:尿毒症患者蛋白饮食食欲不振可使蛋白合成减低,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肾脏内分泌功能衰竭

肾脏内分泌功能即指其可分泌的红细胞生成素(EPO)——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6000~70000的多肽激素主要肾小管外周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缺氧刺激产生,分泌人血,肾外器官肝脏亦可分泌少量EPO,但人体内绝大多数EPO由肾脏分泌。EPO可促进红系各阶段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促进血红蛋白合成;促进网织红细胞成熟和释放。慢性功能衰竭患者血中EPO减少可分为两种

(1)相对减少:指虽然患者血中EPO高于正常人,但低于相同程度贫血的缺铁性贫血患者,见于早、中期慢性功能衰竭患者

(2)绝对减少:血中EPO明显降至低值,见于晚期肾衰患者,其肾脏功能性肾单位受到破,使EPO产生亦明显减少。EPO的减少使造血细胞增生,分化能力减低,是肾性贫血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性贫血临床表现

患者可见一般贫血表现 如: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而贫血症状常常被原发肾脏疾患及肾功能衰竭的症状所掩盖。只有原有肾脏疾患进展很缓慢肾衰症状不典型时,贫血才成为肾衰患者重要症状。贫血程度肾脏原发疾患无关,与肾衰程度粗略相关但在多囊肾所致肾性贫血时稍有例外 ,贫血程度常较其他疾患所致肾性贫血为轻,原因与多囊肾发生慢性功能衰竭时,其产生EPO的细胞相对残留较多有关。

部分患者临床上有出血倾向,如皮肤出血,鼻、口腔黏膜渗血,消化道或泌尿道出血等。

慢性性贫血诊断

慢性肾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失血性贫血 慢性性贫血出血发生率占76%。以消化道出血较多见,需与失血性贫血鉴别。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1)红细胞性贫血多为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但也可因出血、溶血等原因使患者呈小细胞或大细胞贫血表现。网织红细胞大多在正常范围,有时稍增加或减低。血涂片常可见棘状、盔形、三角形等各种异形细胞及红细胞碎片亦可见多染性和点彩红细胞。棘状红细胞(echinocyte)是肾衰贫血的特点之一 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尿毒症并没有受到明显损害,原因与高磷脂血症及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下降有关。此外中毒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进一步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下降,有利于在组织中释放氧。患者强力透析后初期由于细胞内有机磷减少,体液中毒纠正可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加,造成组织中暂时缺氧而导致发生系列症状,即所谓“透析失衡综合征”。此外,血红蛋白A1比例升高,可由正常7.1%升高至10%以上。

(2)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小板在肾性贫血时大多正常。但尿毒症本身及血液透析治疗对白细胞血小板功能 数量有一影响,粒细胞吞噬功能尿毒症时下降,且透析膜可激活补体产生肺内白细胞淤滞,血中细胞一过性减少。细胞免疫力下降可使患者易合并感染。血小板聚集功能、黏附功能减低,血小板因子活性异常 此外[方剂汇www.fane8.com],在并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时,可见纤维蛋白减少等凝血因子异常

2.骨髓 基本正常。红系、粒系、巨核系增生及幼稚细胞阶段比例均在正常范围。在尿毒症晚期,可见骨髓增生低下,幼红细胞成熟受阻现象

3.铁的代谢 血清铁一般正常或轻度减低。随肾衰原发病因不同或合并症不同铁代谢亦可呈相应变化,如合并慢性感染则可见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及铁饱和度均下降。如合并出血或因患者胃纳不佳,摄食过少则可呈缺铁性贫血表现,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上升 铁饱和度明显下降 反之,如反复输血,可导致铁过剩。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和铁更新率一般正常,红细胞对铁的利用在尿毒症晚期降低。但原发肾脏疾病本身可使上述指标发生改变而加重肾衰贫血。

4.肌苷清除率(Ccr) 贫血程度肾衰程度粗略相关,血红蛋白肌酐肌酐清除率(Ccr)的相关关系在肾功能正常人的70%以上时,并不明显而在功能降至正常值70%以下时 即Ccr在2~40ml·min-1/1.73m2时,血红蛋白与Ccr明显相关;而当Ccr<2ml·min-1/1.73m2时,血红蛋白与Ccr无明显相关

5.其他 红素一般正常,红细胞内原卟啉正常中度增高,但增高者大都伴有血清铁降低,乳酸脱氢酶正常

其它辅助检查: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及症状,体征选择做心电图、B超 X线等检查。

慢性性贫血治疗

性贫血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对于处于慢性功能不全期(氮质血症期)患者,一般无症状不需治疗贫血,对于肾功能急剧恶化者,需采用同种肾移植,定期血透或持续腹膜透析治疗,据慢性肾衰肾病本身治疗方法不同,对肾性贫血治疗亦有区别

肾移植和透析疗法

同种肾移植成功后,正常肾脏内、外分泌功能恢复,肾性贫血随之纠正。但肾移植的供者缺乏,美国7万例晚期肾衰患者只有7%能够接受肾移植。肾移植以活体效果最好,存活率可达85%,尸体肾较差 仅65%。在31例接受肾移植患者平均细胞比容由27%降至19%,81天后升至39.1%。且移植术后EPO水平明显升高至术前9倍。1周后逐渐降至正常,随之网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在另一组100余例病例中,80%患者肾移植后血红蛋白升高,未升高者多数合并出血、免疫抑制或排斥反应

持续血透是另一种有效治疗办法虽然血透不能使EPO分泌增加但经1~10个月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血红蛋白明显增加,症状减轻,在一组36例血透患者中 血细胞比容由21%升至27%。腹膜透析亦可使贫血减轻,在腹膜透析6个月平均细胞比容可升高0.5% 贫血改善原因腹膜透析使EPO分泌增加,以及清除血中抑制造血的中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500~1500)有关。

细胞生成素

有效刺激患者红系造血细胞增生、分化及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提高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数,减少输血或完全代替输血。治疗初期常用剂量为50~150U/kg,每周3次。以后逐渐减至12.5~25U/kg,治疗到血细胞比容达到33%~35%为宜,多于2~3个月见效。EPO应用时应注意补充铁,国外报告用红细胞生成素 的患者43%伴有缺铁,作为常规血清蛋白低于100μg/L时应补充铁。红细胞生成素,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使血压升高,用红细胞生成素时患者需并用抗血压药物。红细胞生成素虽然对肾性贫血治疗有效,但其价格昂贵,且需长期使用,使临床应用受一定的限制

补充造血原料

(1)铁剂:肾衰患者由于长期蛋白饮食限制、透析及胃纳不佳,易引起铁缺乏 常以铁蛋白低于30μg/L作为补铁指标。轻度贫血患者可口服铁剂治疗重度贫血患者因胃肠道对铁的吸收较差,可用注射铁剂,右旋糖酐铁25mg/d,肌注,1次/d。

(2)叶酸维生素B12:两者均为溶性长期透析易从透析液丢失 尤其叶酸体内贮存量少,更易引起缺乏。肾衰患者应予口服叶酸、肌注维生素B12补充。

激素

有促进肾性及肾外性EPO的分泌,亦可直接刺激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增生。雄激素能增加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提高红细胞组织供氧作用。用雄激素后,患者贫血减轻,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副作用痤疮、肝功能障碍男性作用。临床常用司坦唑(司坦唑醇),2mg/次,3次/d或达那唑,0.2g/次 3次/d;亦可用苯丙酸诺龙,25~50mg/次,1次/周或庚酸睾酮200~400mg/周 肌注。

输血

输血为一种对症治疗适用严重贫血患者,一般采用血细胞比容低于15%或有脑缺氧症状作为输血指征。输血治疗对肾性贫血患者可产生副作用:①高钾血症。②血细胞比容上升,使血液黏滞性增加 引起肾脏流量下降,导致小球滤过率降低。③可合并乙、丙型肝炎。④输血过多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⑤刺激机体产生针对白细胞血小板组织相容抗原抗体 使将来肾移植手术功率减低。因此,对肾衰贫血者,应避免过多、过频输血。输注洗涤红细胞或用细胞血小板滤过器输血,可减少白细胞血小板输入,可减少患者组织相容抗原抗体生成。

综上所述,肾性贫血治疗为一种综合治疗应在肾衰不同时期,随肾性贫血轻重选择适宜治疗方法

慢性性贫血的预后

性贫血程度尿毒症、氮质血症呈平行关系。贫血越重提示组织严重,预后则不良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