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上较脾脏良性肿瘤更为少见,据统计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仅占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均为肉瘤,如淋巴瘤、血管肉瘤等。根据起源组织的不同,国内文献多将其分为3大类,即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脾血管肉瘤及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概述

脾脏发性恶性肿瘤病因

脾脏肿瘤的起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发现了一些脾肿瘤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如感染因素(某些病毒分枝杆菌疟原虫等)、遗传因素及其脾脏慢性疾病等。综合文献分析脾脏在受到病毒细菌病原体感染后,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刺激脾脏炎症区域内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的积聚和增生,在身体内部某些因素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这种增生可能会变得不受限制而发展肿瘤另外,遗传因素脾脏的一些慢性疾病脾脏肿瘤的发病也可有一定的关系

脾脏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脾原发性恶性肿瘤早期常无特殊症状患者就诊时往往呈现晚期癌肿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1.脾脏自身的表现,肿大的脾脏大多在脐水平以下,有文献报告最大可达脐下7.5cm,呈渐进性增大,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度差,触痛明显

2.包块所产生的局部压迫症状,如胃区饱胀、食欲不振、腹胀、心悸及气促症状

3.恶性肿瘤的表现,如低热、乏力、贫血、消瘦等。部分病例可表现高热,近1/4的病例可伴有肝脏肿大,而脾脏规则肿大,无长期发热,无脾功能亢进等,系脾原发性恶性肿瘤特征

脾脏发性恶性肿瘤的检查

伴有脾功能亢进者可有外周血白细胞数和血小板减少以及溶血性贫血

影像检查在脾肿瘤的诊断中有举足轻重作用。X线检查可发现脾影增大及局部压迫征象[方剂汇www.fane8.com]但不特殊性。B超检查可确定脾脏有无肿块,系实质或囊性,但不区分恶性。经皮穿刺活检,危险较大,且穿刺部位难以定准。CT及磁共振不仅显示脾脏的病变,尚可显示肿块与邻近脏器关系淋巴结或肝脏的侵犯以及腹腔胸腔的其他病变。选择性脾动脉造影可显示脾实质缺损等征象。

脾脏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

根据病史脾脏规则的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的检查等,一般可以诊断出脾脏恶性肿瘤;但国外文献报道脾淋巴瘤在血循环中存在带有绒毛淋巴细胞(SLVL),应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相鉴别,SLVL的诊断主要依靠循环中绒毛淋巴细胞形态学和免疫分型;脾脏恶性肿瘤的诊断,最后仍需要病理学的确定。

脾脏发性恶性肿瘤治疗

为提高脾脏恶性肿瘤的治愈率,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的综合治疗;其主要手段是脾切除术,术中注意包膜完整及脾门周围淋巴结的清扫,术前后辅以化疗或放疗、中药免疫治疗等。

1.霍奇金淋巴

MOPP为首选方案,即氮芥(M),长春新碱(O),丙卡巴肼(P)泼尼松(P)。

2.非霍奇金淋巴

化疗疗效决定于病理组织类型,按分类恶性程度分别选择联合化疗方案。对于低度恶性者切除脾脏后可不予化疗,定期密切观察。如病情发展发生并发症者可给COP,即环磷酰胺(C),长春新碱(O),泼尼松(P)。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