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比较常见的眼底血管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特征是:视网膜血液瘀滞、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和水肿。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及视网膜静脉分支阻塞。

方剂 地龙丹参通脉汤、舒肝破瘀通脉汤
中成药 益脉康软胶囊、复方血栓通滴丸、益脉康片、复方血栓通片、益脉康分散片、复方血栓通胶囊、复方血栓通颗粒、益脉康滴丸、灯盏细辛合剂、益脉康胶囊
概述

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

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与网膜炎症网膜低灌注、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黏度和血流动力异常等有密切关系外伤口服避孕药或过度疲劳均可为发病的诱因。总之,网膜静脉阻塞常为多因素致病,既有血管异常也有血液成分的改变或血流动力异常因素

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中心视力下降,或某一部分视野缺损,但发病远不如动脉阻塞那样急剧和严重,一般尚可保留部分视力在中静脉阻塞后3~4个月,5%~20%的患者可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新生血管青光眼。

1.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分为2种类型:

(1)轻型又称非缺血型、高渗透型或部分性阻塞。自觉症状轻微或全无症状根据黄斑受损的程度视力可以正常或轻度减退,视野正常或有轻度改变。①早期:视盘正常边界轻度模糊水肿黄斑正常或有轻度水肿、出血。动脉管径正常静脉迂曲扩张,沿着网膜4支静脉有少量或中等火焰状和点状出血,没有或偶见棉絮状斑,网膜有轻度水肿荧光血管造影网膜循环时间正常或稍延长,静脉管壁轻度荧光素渗漏,毛细血管轻度扩张及少量微血管形成黄斑正常或有轻度点状荧光素渗漏。②晚期经过3~6个月网膜出血逐渐吸收最后完全消失。黄斑恢复正常或有轻度色素紊乱;少数患者黄斑呈暗红色囊样水肿荧光血管造影花瓣荧光素渗漏,最后形成囊样瘢痕,可致视力下降。部分患者视盘有睫状网膜血管侧支形成形态如瓣状或花圈状,静脉淤滞扩张减轻或完全恢复,但有白鞘伴随。没有或偶有少量无灌注区,没有新生血管形成视力恢复正常或轻度减退。部分轻型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发生病情恶化,转变重症血型静脉阻塞。

(2)重型又称缺血型、出血型或完全型阻塞。①早期:大多数患者有视物模糊视力明显减退,严重视力降至仅能辨别手指数或手动,合并动脉阻塞者可降至仅有光感。可有浓密中心暗点的视野缺损或周边缩窄。眼底检查可见视盘高度水肿充血,边界模糊并可被出血掩盖。②晚期:一般在发病6~12个月后进入晚期,视盘水肿消退颜色恢复正常或变淡,其表面边缘常有睫状网膜侧支血管形成,呈环状螺旋状,比较粗大;或有新生血管形成,呈卷丝状花环状,比较细窄,有的可突入玻璃体内,在眼底漂浮。黄斑水肿消退,有色素紊乱,或花瓣状暗红色斑,提示以往曾有黄斑囊样水肿严重网膜胶质增生,成纤维细胞聚集,形成发性网膜前膜,或掺杂有色素瘢痕形成视力严重受损。

2.半侧性网膜静脉阻塞

网膜血管发育过程中,玻璃动脉经过胚裂进入视杯,至胚胎3个月时,动脉两侧出现2支静脉进入视神经正常人在视盘之后的视神经内彼此汇合形成网膜中央静脉通常在出生后其中一支消失,留下1支主干然而某些人可遗留下来,形成2支静脉主干。半侧性阻塞即是其中一支主干在筛板处或视神经形成阻塞。这一型阻塞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发病率6%~13%。通常1/2网膜受累。偶可见1/3或2/3网膜受累。其临床表现、病程和预后与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类似如有大片无灌注区,也可产生新生血管青光眼。

3.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分支静脉阻塞以颞侧支最常受累,占90%~93%,其中又以颞上支阻塞最多见,占62%~72%,鼻侧支阻塞极少,发病率在1.5%~3.0%。黄斑分支阻塞比主干分支阻塞预后好,因为黄斑分支引流的范围小且该处毛细血管层厚,产生无灌注区的可能性小,即使产生面积也很小,故引起晚期并发症新生血管的可能性小。与此相反,主干阻塞则并发症较多

(1)早期视力减退的状况根据压迫点位静脉主干或小分支而有不同。阻塞位于主干黄斑分支者,视力不同程度减退[方剂汇www.fane8.com],不供应黄斑分支阻塞,视力不受影响视野有与网膜受损区域相对应的改变。眼底检查网膜动脉常变细,有硬化改变。

(2)晚期通常约在发病6个月以后出血逐渐吸收水肿消退,视盘黄斑区出现星状规则形点状硬性渗出或黄斑颞侧有环状渗出,这种渗出吸收较慢。黄斑水肿消退,留下色素紊乱或囊样变性瘢痕。伴行动脉产生继发性硬化,管径变窄有白鞘伴随。

网膜静脉阻塞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了解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可进行β凝血蛋白血小板第Ⅳ因子含量测定。

2.其他辅助检查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所见也因阻塞部位(总干、半侧、分支)、阻塞程度完全性、不完全性)及病程早晚而有所不同

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

根据典型的眼底改变,同时结合FFA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可以确定诊断。

网膜静脉阻塞的并发症

第1类为黄斑部的并发症后遗症,包括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前膜形成黄斑瘢痕形成等。第2类为新生血管及其并发症,包括新生血管青光眼、玻璃体积血、网膜增殖、机化膜形成、牵拉网膜形成破孔和网膜脱离。在以上并发症中以黄斑囊样水肿新生血管最为常见

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

1.治疗原则

(1)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密切观察虹膜新生血管形成情况,一旦发现,必须立刻行全网膜光凝治疗

(2)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网膜出现大片无灌注区,可光凝网膜无灌注区治疗

(3)严重黄斑水肿可通过黄斑格栅光凝或者玻璃体腔注射药物进行治疗2.药物治疗

本病治疗比较困难,对某些疗法存在争论。从理论上讲,血栓形成应用抗凝剂治疗,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许多过去使用的抗凝药已不再应用。迄今尚无特殊有效治疗方法。一般可针对病因治疗防治血栓形成,如降低血压眼压,降低血液黏度,减轻血栓形成组织水肿,并促进出吸收

(1)纤溶制剂使纤维蛋白溶解,减轻或去除血栓形成。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去纤酶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等。治疗前应检查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正常者不宜应用。①尿激酶: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具有强烈的水解纤维蛋白作用,可有溶解血栓效果静脉滴注:宜新鲜配制,5~7次为1疗程。球后注射:每天或隔天1次,5次1疗程离子透入:1次/天,10天为1疗程。②链激酶:与血液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相结合成为复合激活因子,并使其激活转变纤维蛋白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达到溶解血栓效果。链激酶给药小时先肌注异丙嗪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以减少副作用。③去纤酶:又称去纤维蛋白酶,是从我国尖吻蝮蛇蛇毒中分离出的一种酶制剂,使纤维蛋白明显下降而产生显著的抗凝血作用。④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由体内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纤溶蛋白。后经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工重组t-PA,它在体内可将纤溶酶原激活变成纤溶酶从而使血栓溶解。t-PA全身应用较容易导致严重的出血,故现在国内外有人用t-PA作网膜静脉微穿刺注入治疗本病

(2)抗血小板聚集剂常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释放ADP,具有持久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双嘧达莫可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

(3)血液稀释疗法原理是降低血细胞比容、减少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最适用于血黏度增高的患者方法是抽血500ml加75ml枸橼酸钠抗凝,高速离心,使血细胞血浆分离,在等待过程静脉滴注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然后将分离出的血浆再输回患者。10天内重复疗法3~6次,至血细胞比容降至30%~35%为止。此疗法适用严重贫血者。有效率42%~88%。

(4)皮质固醇制剂青年患者特别是由炎症所致者和有黄斑囊样水肿患者皮质激素治疗可减轻水肿,改善循环。有人不赞成应用皮质激素,认为静脉阻塞是血流受阻,静脉压增高,使血管渗透性增加,用皮质激素无效。

(5)其他药物治疗活血化瘀中药可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如血栓通,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本病有效率为69%左右此外根据病因给以降血压药或降眼压药。对症治疗如碘制剂肌内注射或离子透入以促进出吸收。中西医综合治疗可口维生素C,芦丁、及血管扩张剂。同时给予中药治疗,早期以清热凉血为主,兼以活血化瘀

3.激光治疗

机制在于:①减少毛细血管渗漏,形成屏障从而阻止液体渗入黄斑;②封闭无灌注区,预防新生血管形成;③封闭新生血管,减少和防止玻璃体积血。激光对总干阻塞只能预防新生血管和减轻黄斑囊样水肿,对视力改善的效果不大,但对分支阻塞则效果较好

激光脉络膜-网膜静脉吻合术:1992年McAllister等首先应用氩激光进行了实验激光脉络膜-网膜静脉吻合术,并应用于临床治疗非缺血性网膜静脉阻塞。1998年又联合用YAG治疗使成功率从33%提高到54%。其后国内外许多作者应用此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网膜静脉鞘膜切开术

应用于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在受压静脉动脉交叉处切开动静脉鞘膜,以减轻静脉受压。使血流恢复。手术后约80%患者视力稳定或提高。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