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现象,以弥散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环障碍,致使多种组织与器官功能紊乱、消耗性凝血障碍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而发生休克和出血倾向为主要特点。

概述

小儿播散性血管凝血病因

可在下列疾病过程发生①早产儿及新生儿窒息。②细菌感染严重的败血症(如脑膜炎球菌血症)、菌痢、大叶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病毒感染重症毒性肺炎、暴发型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麻疹严重水痘等。④其他感染恶性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及真菌感染等。血液急性白血病(别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蚕豆病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肿瘤恶性肿瘤巨大血管瘤。⑦其他危重病症各种休克感染性、失血性过敏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溶血尿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烧伤、脑挫伤、毒咬伤大手术后体外循环、错误输血(血型不合)输液严重反应新生儿硬肿症等。

小儿播散性血管凝血的临床表现

早期可见凝血时间缩短而无出血倾向。到后期凝血障碍时,出现出血症状轻者皮肤见出血点,重者出现大片淤斑,并有呕血、咯血、便血、血尿、少尿或无尿,以及寒战、惊厥、昏迷、呼吸困难、发绀、腹痛、黄疸症状病情可急可慢,急性者占多数、仅数小时或数日,尤多见于新生儿及早产儿;亚急性者达数周,慢性者可迁延数月。

小儿播散性血管凝血的检查

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

(1)血小板计数<100×10/L有诊断价值别是进行性降低。

(2)正常操作条件下,采集血标本易凝[方剂汇www.fane8.com],或PT缩短3s以上,APTT缩短3s以上;

(3)血浆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含量增加,如PF4、TXB-2及GMP-140等;

(4)凝血激活分子标志含量增加:F1+2、TAT、FPA及SFMC;

(5)抗凝活性降低:AT-Ⅲ、PC减少;

(6)血管内皮细胞分子标志物升高:ET-1、TM。

小儿播散性血管凝血的诊断

依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白血病、肝病慢性DIC)进行加以诊断。

小儿播散性血管凝血治疗

1.去除病因

只有去除和控制病因,DIC才可能治愈。

2.抗凝治疗

3.纤溶抑制

应用于DIC晚期,如不能确定血管凝血过程是否已中止,可同时并用小剂量肝素

4.血液凝血因子的补充

出血严重或以继发纤溶为主时,应适当补充。如DIC病因未去除,可与小量肝素并用。

5.其他治疗

积极抗感染、抗休克、纠正中毒电解质紊乱,加强局部止血等。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