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窦性心律失常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指窦房结发生的激动不匀齐,使心率呈现时快时慢的现象,脉搏在吸气时加速而在呼气时减慢,快慢相差0.12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生理现象。小儿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过速、窦性心律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及游走性房性心律。

概述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窦性心律不齐

1.病因

多见于健康小儿,其中3岁以后儿童多见,婴幼儿少见,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现,而当心率增快时或运动、清醒时心律可变整齐。药物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剂可致心律不齐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

2.临床表现

小儿症状成人为轻,常缺乏主诉,个别年长儿可叙述心悸、胸闷不适。常于听诊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窦性心律不齐可与呼吸周期有关,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窦性心律不齐无临床意义

3.心电图特点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窦性P波;心律不齐呼吸有关,呼气时减慢,吸气时加快,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律;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秒以上;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基本相同;心律不齐呼吸周期无关。

4.治疗

窦性心律不齐不需治疗存在原发病的则对症治疗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窦性心律过速

1.概述

小儿窦性心律过速是指窦房结搏动频率增快,是机体正常代偿性反应也称常见小儿心律失常

2.病因

生理性:如运动、哭闹、情绪紧张或激动等;病理性:各种感染、发热、贫血、缺氧、脱水、休克、各种心脏病及年长儿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药物性:应用拟交感药物肾上腺素、莨菪药物阿托品麻黄碱类药物

3.临床表现

一般无特殊临床表现,婴幼儿心率增快可出现烦躁不安、拒食、面色苍白等;年长儿童心率突然增快可诉心悸等。长期窦性心动过速可使运动耐受性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心脏听诊律齐,心音强弱一致。

4.心电图特点

(1)窦性P波P波在Ⅰ、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心率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安静状态时,超过以下心率考虑窦性心动过速,7天~1岁大于150次/分,1~3岁大于130次/分,3~5岁大于120次/分,5~10岁大于110次/分,10岁以上大于100次/分。

(3)P-R间期1岁以上大于0.1秒,小于1岁大于0.09秒。

5.临床意义

窦性心动过速临床上十分常见,除生理原因外,首先应区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非心源性因素常见为发热、肺部感染及缺氧,体温每增高1℃,心率增快15次/分,肺部疾病心率呼吸比例发生变化,以呼吸改变较心率改变明显。年长儿童出现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时,应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在除外非心源性因素后,可为各种心脏病的早期或最突出的临床表现,需要认真进行其他有关心脏的检查。

6.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大多数随原发病的好转而心率逐渐减慢;心功能不全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可应用地黄制剂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慢性病变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但存在心力衰竭者慎用或与地黄制剂合用;对于因感染、恐惧导致窦性心动过速者,可用安定、苯巴比妥及水合氯醛镇静治疗,使紧张恐惧消失,从而减慢心率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窦性心律过缓

1.概述

小儿窦性心律过缓是指窦房结发出的激动频率低于正常范围,为常见小儿心律失常

2.病因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多见于正常儿童主要现在睡眠、屏气、胃显著扩张时。经常从事运动的年长儿。咽部敏感小儿用压舌板检查咽部时;病理情况心脏疾病风湿心肌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伤寒流感传染性疾病黏液水肿甲状腺功能减低及高血钾,应用β受体阻滞剂地黄、奎尼丁、吗啡药物心脏病手术后别是心房术后

3.临床表现

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律过缓一般无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或其他原因就诊时做心电图或24小时心电图时发现病理原因所致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明显缓慢时,可出现精神差、倦怠,年长儿可诉头晕胸闷显著心率减慢时可出现晕厥,甚至抽搐。心脏听诊心率慢,常伴心律不齐,心音可正常

4.心电图特点

常规心电图(清醒和休息状态):

(1)窦性P波P波在Ⅰ、Ⅱ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心率缓慢<1岁<110次/分,1~3岁<90次/分,3~5岁<80次/分,5~10岁<70次/分,10岁以上<60次/分。

动态心电图(睡眠时):

心率缓慢:<1岁<80次/分,2~6岁<60次/分,7~11岁<45次/分,12岁以上<40次/分,运动员可<30次/分。

5.临床意义

窦性心动过缓较窦性心动过速临床上少见,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非心源性者一般都存在明显病因治疗原发病后均能好转;心源性者则应认真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病,多为功能性,可不予处理,但需要定期随访。

6.治疗

对于正常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可不予治疗,但需要临床随诊观察。有明确病因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心动过缓伴有症状心率<40次/分(婴儿<60次/分)者应予治疗治疗包括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及山莨菪碱等。严重窦性心动过缓者,如经治疗无效或不能改善者,需安装起搏器,防止发生功能不全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概述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又称窦房结功能不全,是因为各种原因致窦房结和心房传导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使其起搏频率降低或发生传出阻滞,窦房结失去了心脏起搏主导作用因而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并有心、脑、肾、胃肠供血不足而引发的系列临床症状,当心动过缓并发脑缺氧晕厥或抽搐时又称为阿-斯综合征心动过缓和异位快速心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方剂汇www.fane8.com],可交替出现,此称为快慢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儿童成人少见

2.病因

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及各种全身疾病(如甲亢尿毒症等)所致心肌损害;心脏手术心脏创伤性检查,如大动脉转位患儿行Mustard术后可在术后数周内发生也可延迟至10年发生;先天性心脏病可伴窦房结畸形,如单心房偶见先天性窦房结病变;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使窦房结受压、牵拉或因低氧血症致窦房结功能障碍,但此类心病术后窦房结功能恢复部分儿童少年运动员可因窦房结动脉阻塞而发生猝死;一部分病例病因不明,有的可呈家族性窦房结病变,为常染色显性遗传。

3.临床表现

本病发生在各年龄阶段,临床表现多样。若为手术损伤窦房结可以急性起病,但大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短者数月到一两年长者可达10年以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心动过缓,如心率过缓,即可出现心、脑、肾、胃肠供血不足症状,如头昏、眼花、胸闷、心悸、纳差、记忆力减退等,重者即发生晕厥、发绀、抽搐等阿-斯综合征表现。如无明显心动过缓,安静时可无临床自觉症状,但常运动耐力下降。也可出现比较少见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交替型:出现快速型异位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出现面色苍白、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情况,偶可因发生心室颤动而猝死。

4.心电图特点

(1)体表心电图(包括动态心电图)持久窦性心动过缓,无其他原因解释心率<1岁<90次/分,1~6岁<70次/分,7岁以上<50次/分。②窦性心动过缓伴有窦房阻滞、窦性静止或逸搏。③窦性心动过缓与异位心动过速交替出现,又称快慢综合征。④持久缓慢的逸搏心律。⑤P波低平双峰状,时间增宽,提示有房内传导阻滞。

(2)相关试验阿托品试验、异丙肾上腺素试验及运动试验阳性

(3)心电生理检查应用右心房内起搏或经食管心房起搏测定窦房结功能方法可靠,如窦房结功能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1200ms,纠正窦房结恢复时间≥350ms,窦房传导时间≥140ms,提示窦房结功能不良

5.鉴别诊断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区别后者一般情况正常阿托品试验和运动试验阴性

6.治疗

有明确病因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促使窦房结功能恢复;对于手术引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应积极改进手术方法,避免损伤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同时加强术后处理,防止病窦的发生。对于不同的临床症状也可以考虑酌情应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地黄中药附子等。对于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或反复出现快慢综合征,临床表现严重或反复发生阿-斯综合征者,需尽早安装人工起搏器,提高生活质量

7.预后

预后与病因及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病窦者,若治疗积极及时部分可获痊愈。对长期不愈且窦房结病变不严重者,早期可无症状,但随年龄增长和运动量增加,将发生功能不全。病变严重者可发生心脏停搏或猝死。近年,小儿起搏器安置可明显改善小儿病窦的预后。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窦性停搏

1.概述

窦房结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发生激动时称为窦性停搏,又称窦性静止。临床上儿童少见

2.病因

迷走神经反射增强:吞咽、咽部刺激、颈动脉窦压迫和气管插管可诱发窦性停搏;药物快速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服用地黄等可引起一过性窦性停搏;可因窦房结病变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窦性停搏。

3.临床表现

窦性停搏不伴逸搏时可发生晕厥或阿-斯综合征、缺脉、听诊无心音。多伴有交接性逸搏,无症状或有头晕现象,听诊心律不齐心率慢。

4.心电图特点

(1)P波及后继QRS波消失。

(2)P-P间期可逐渐延长,然后停搏,长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3倍以上,但无倍数关系

(3)无窦性心律后,可出现交接性逸搏。

5.鉴别诊断

需要与二度窦房传导阻滞鉴别,后者长间歇的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2倍或3倍的关系,而窦性停搏的长P-P间期为短P-P间期的3倍以上,但无倍数关系

6.治疗

如窦性停搏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某些外部因素引起,一般不需特殊治疗。若停搏频繁,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升心率药物治疗无效或窦房结器质性病变者需安装人工起搏器。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游走性房性心律

1.概述

游走性房性心律是指起搏点在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移动所致,是儿科临床少见的一种良性心律失常

2.病因

多见于窦房结受到抑制时,呼吸周期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发生变化所致。当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起搏点可移至窦房结的尾部然后移至房室连接区,随着迷走神经兴奋性的降低(如吸气时),起搏点又移回到窦房结。除呼吸周期外,各种拟迷走神经药物、异位性期前收缩、窦房传导阻滞也可引起游走心律

3.临床表现及意义

一般无临床表现,主要在体检或其他原因做心电图检查时发现部分病人有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表现,如叹气、心率慢、轻度胸闷症状

游走性房性心律见于正常儿童,此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但也见于某些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游走性房性心律可见于25%的健康新生儿、34%的10~13岁儿童及26%的14~16岁儿童,其中大部分发生睡眠状态中,仅2%发生运动时。

4.心电图特点

(1)心律不齐伴P波形态多样性

(2)P-P间期不等,P-P间期为短P-R间期大于0.10秒。

(3)常见心律缓慢

5.治疗

正常儿童发生游走性房性心律不需治疗,对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儿童可给予阿托品和谷维素等治疗如果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所致者,则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