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醛固酮过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产生的醛固酮增多,造成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和血浆肾素活性受抑制,临床出现高血压及低钾血症等症状。可因肾上腺球状带细胞增生或肿瘤引起,儿童以增生为多见,常为双侧性,肿瘤多为腺瘤,以左侧为多见。肾上腺未见异常者称为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

概述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病因

常见的病因为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性腺瘤腺瘤多为单发。肾上腺未见异常者称为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多数小儿病例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分泌醛固酮增多,称为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其原因尚不明。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临床表现

1.产生醛固酮的腺瘤(APA)

癌肿一般3cm,故定位诊断多为阳性,但其尚可分泌其他激素,故临床表现多严重复杂生化紊乱如低血钾、碱中毒等较明显,易发生早期转移;腺瘤多为单发,直径一般<2cm,故一般定位检查常为阴性,多具有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生化紊乱较APA及PAH为轻,肾素及AT-Ⅱ活性抑制明显有人认为IHA可能是低肾素型原发性血压的变异型因为手术治疗能使IHA治愈,即使双侧肾上腺全切除也不能消除其血压,而仍需继续使用降压药物控制。也有人认为IHA的发生可能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形态上对正常或低浓度的AT-Ⅱ呈超常反应,而导致皮质增生及分泌过量醛固酮。

3.血压

病程中最早出现的症状血压有的病人在早期发现血压后可能诊断为原发性血压治疗中服用利尿药而诱发低血钾性肌麻痹;或用低盐饮食而使低血钾得到改善,经久不出症状血压多为中等度,血压长期增高后引起左心肥大和心衰眼底多有小动脉痉挛,偶有小量出血,而血压网膜病者极少见。此点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被抑制有关。血压是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多、血钠潴留、高血钠、低血钾使血管壁对升压物质敏感增强,更促使血压上升。血压病程发展逐渐增高,以后逐渐出现乏力头晕感觉异常。低血钾伴碱中毒由于肾小管排钾增多,血钾降低。对于低血钾、血压、碱中毒,伴夜尿增多、多饮多尿、尿钾增多,应疑为原醛症,需进一步检查。

4.原发性肾上腺增生(PAH)

双侧肾上腺呈弥漫性增生,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生化异常,其发病机制现认为与ACTH无关。

5.糖皮质激素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

系常染色显性遗传性疾病。对立位及AT-Ⅱ刺激明显分泌升高反应,有时反呈下降,但对ACTH反应明显超过正常人,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治疗可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血压下降、血钾恢复正常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检查

1.血生化检查

①血钾 确定有无低血钾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为测定结果较为可靠,检查前应停用利尿剂3~4周。血钾可降至2.0~3.0mmol/L。但是本病早期低血钾的临床症状常不存在,甚至血钾也在正常范围内,此时仅可从醛固酮分泌率增快、血浆肾素活性偏低及血压才疑及此病。数年后发展成间歇性低血钾症期,伴应激后发生发性无力及麻痹表现。至较晚期发展为持续性低血钾伴阵发性麻痹症状尤其是肾小管病变更是长期低血钾的后果因此,低血钾症是随病情加重而逐渐明朗化的。②血氯化物 常低于正常值。③血钠 有轻度增高。二氧化碳结合率 常上升,提示代谢性碱中毒。⑤血浆pH 偏高可达7.6。⑥钙、磷 大多正常。有搐搦者游离钙常偏低。⑦镁 正常血镁0.85±0.15mmol/L。患者可轻度降低。⑧糖耐量试验 由于失钾,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可呈耐量减低。静脉血浆中醛固酮测定 正常人卧位为5.2±2μg/dl。本病患者明显升高,肾上腺皮质肿瘤者尤为明显

2.尿

①尿量 增多,尿常规比重降低,且趋向固定。呈碱性中性,有时有尿路感染表现。②尿钾 普通饮食时虽有低血钾,但尿钾仍较多,超过30mmol/24小时,是本病特征③尿醛固酮 高于正常(10μg/24小时)。但尿醛固酮排出量受许多因素影响,测定时应固定钠、钾的摄入量(钠160mmol/天,钾60mmol/天)。并反复多次测定才可靠。当血钾严重降低时,尿醛固酮排出增多则不明显。对尿醛固酮排出量正常者则必须补钾后再测尿醛固酮、醛固酮分泌率或静脉血浆醛固酮,若增高则有诊断价值唾液中的钠/钾比正常<2。<1.0时即应疑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某些特殊试验

①钾负荷试验普通饮食条件下(每日钠160mmol,钾60mmol),观察1周,可发现钾代谢呈负平衡。继之补钾1周,每日增加钾100mmol,但仍不能纠正低血钾症。而其原因所致的低血钾者,血钾却有明显的升高。食物中钠含量改变对钾代谢的影响低钠试验 正常人当食物氯化钠摄入少于20~40mmol/天,1周后,尿醛固酮增高,尿钠降低,但尿钾不降低。但在原醛症者,由于继续贮钠排钾,则尿钠降低,原已增高的醛固酮不进一步升高,而尿钾也同时降低。尿钾降低的原因是由于尿钠降低,限制了与钾的交换。高钠试验:对病情轻、血钾降低不明显的疑似原醛症病人[方剂汇www.fane8.com]可作高钠试验。每日摄钠240mmol,共1周。如为轻型原醛症则由于大量钠进入远曲小管并进行离子交换,使尿钾排出增加,血钾将更降低。对严重低血钾的典型病例不应作高钠试验,以免加重病情。钠摄入量对肾素和醛固酮的影响螺旋内酯(安替舒通)治疗试验 此药可拮抗醛固酮在肾小管中对电解质作用而改善症状,但尿醛固酮排量显著增高。方法是每日分3~4次口服安替舒通300~400mg,连续1~2周以上。患者服药后血钾升高恢复正常血压降至正常。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结果与原醛症相同。血浆肾素活性测定 正常血浆肾素活性(当每日钠摄入量为200mmol,站立3小时)为3.2±0.5mμg/ml,每日钠摄入量为10mmol,站立3小时则为17.6±0.9ng/ml。原醛症时无论在高钠还是低钠条件下,均有明显降低。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则均明显增高。故可依此来进行鉴别原醛症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正常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意义相同。其正常平均26±10pg/ml,立位加速尿激发后平均增加45±38。原醛症时下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上升。

4.其他检查

①心电图 低血钾引起心电图的改变,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增宽、降低或倒置,U波的出现或T-U波相连成双峰,可见血压左室肥大的改变。腹部CT或MRI扫描 可鉴别为肾上腺腺瘤或增生。I-19-碘化固醇肾上腺扫描或照相:可根据放射性浓集的区域大小和浓集程度判断病变部位,以指导手术肾脏B超 了解两侧肾上腺情况④I-固醇扫描 检测两侧及肾上腺静脉血中醛固酮的浓度,可以鉴别肿瘤和增生。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肾上腺两侧增生引起者,一般不采用手术而以药物治疗主要手段目前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1)螺内酯(安体舒通) 为最常用药物之一,属于类固醇化合物主要作用是在远曲小管与醛固酮竞争结合性受体,而达到拮抗醛固酮的作用此外,尚有轻度的类固醇合成酶抑制作用主要作用为高血钾、低血钠、消化道反应男性乳房发育等。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 主要用于治疗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周后可见血压下降、血钾回升,尿醛固酮减少。如依那普利,副作用小。

(3)钠转运抑制抑制远曲小管对钠的回吸收、阻抑小管排钾、引起钠利尿、尿钾排出减少,因而纠正水钠潴留、血压及低血钾。常用制剂有2种,此2种药物均较安全,副作用远比螺内酯(安体舒通)小。最主要的副作用是高血钾,偶见眩晕、过敏反应长期使用氨苯蝶啶偶可导致肾结石

(4)类固醇合成抑制①trilostane 竞争性3-羟类固醇脱氢酶抑制剂。②氨鲁米特(氨基导眠能) 抑制碳链酶,阻断固醇转变为孕烯醇酮而使醛固酮及其皮质激素合成受阻。③酮康唑抑制11β-羟化酶及18-羟化酶而阻断醛固酮及皮质醇合成。

(5)钙通道阻滞药 临床常用维拉帕米(异搏定)及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心痛定)二种,以后者适宜

(6)血清素能拮抗剂多巴胺增效剂 赛庚啶与溴隐亭单用或联合使用。

(7)其他药物 心房利钠肽(ANP)和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心房利钠肽(ANP)是由21~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激素它能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抑制醛固酮和ADH的释放,因而具有促进钠、水排出的功用

2.手术

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确诊后需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包括限制钠盐,补充钾盐和给予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安体舒通)来纠正电解质及降低血压。安体舒通的用量为每天20~40mg,术前用药时间为2周,血浆及红细胞内的钾含量正常化。可采用口服钾盐胃肠外补钾来促进血钾正常

内酯(安体舒通)及其生物常用的抗醛固酮药物,与肾小管皮质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起排钠保钾作用此外,螺内酯(安体舒通)可直接影响醛固酮合成,因其化学结构与内源性皮质固醇相似,且在体内羟基化。

发现腺瘤时应切除。如为两侧增生,或一侧腺瘤伴两侧增生,可做一侧肾上腺全切,另一侧切除一半,必要时再辅以拮抗剂治疗

手术次全切除后仍有血压复发者,用螺内酯抑制醛固酮分泌和低盐饮食治疗效果较好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预后

一般手术治疗可收到较好效果术后10天左右血内电解质恢复正常,但应继续观察临床症状电解质长期追踪以防复发。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预防

预防措施参照出生缺陷性疾病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等。

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金属等。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应作好遗传学咨询工作,作好孕期的各项保健工作孕妇应加强营养,不可偏食,应多食富于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防止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