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

猪带绦虫病(taeniasis suis)是由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囊虫病(cysticercosis)又称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即囊尾蚴寄生于人体组织内引起的疾病,可造成严重的临床损害。是我国常见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

概述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症状体征

潜伏期2个月数年不等。

1.猪带绦虫病  由成虫引起,与牛带绦虫病大致相似

2.猪囊尾蚴病  由于寄生的部位数目人体反应不同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1)脑囊尾蚴病:症状极为复杂多样,可全无症状也可突然猝死。临床分型,观点仍不一致。癫痫是最突出症状,重者可呈癫痫持续状态,一般在排虫后或皮下囊包出现后半年出现,1/10可自行缓解。颅内压增高、精神失常亦为常见症状头痛、呕吐、眩晕、耳鸣、失明、感觉障碍、截瘫等也有出现。

在脑室者,常引起间歇性脑积水晚期永久机械性梗阻。临床上出现脑神经及脊神经受累的症状,易导致病毒性脑炎,且病死率增高。

(2)皮下肌肉尾蚴病:常无明显症状,仅在偶然触摸皮肤或体检时发现皮下结节呈圆形或卵圆形,微隆起或不隆起于皮肤表面大小相近,如黄豆蚕豆中等硬度,如软骨,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无压痛,常分批出现,亦可自动消失。肌肉内大量寄生时,肌组织被挤压、变性、萎缩,患者四肢因非肌纤维代偿性增粗即假性“肌肥大”,出现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行走困难经过一定时间最后钙化。

(3)眼囊尾蚴病:可发生于眼的任何部位,但以玻璃体最为多见,其次是网膜。检眼镜下可见灰白色带有蓝色反光的圆形囊泡,周围呈金黄光圈,有时可见虫体蠕动。玻璃混浊,重者失明。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用药治疗

1.猪带绦虫病的治疗  治疗药物同牛带绦虫病。但应注意,治前明确诊断是否同时伴有囊尾蚴病,若使用吡喹酮或阿苯达唑治疗时,更应注意因伴有囊尾蚴病而可能导致严重药物反应,应予住院治疗为宜。一般首选南瓜子、槟榔、甲苯达唑能驱出完整虫体,无致囊虫危险。氯硝柳胺(灭绦灵)对虫卵无效,有致六钩蚴感染的危险,一般不用。  

2.囊尾蚴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①所有囊尾蚴病人均应住院治疗密切观察服抗虫药后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②对有猪带绦虫病的患者,应先驱治绦虫

③对临床上癫痫发作频繁颅内压增高者,应先作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外科施开窗减压术后再行抗囊虫药物治物。

④眼囊尾蚴病应手术治疗,不可采用杀虫治疗,因杀虫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加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2)病原治疗

①阿苯达唑(albendazole):又名丙硫咪唑因其作用温和缓慢、副反应轻,疗效确切,目前一般用做首选药,总有效率98%左右剂量:15~20mg/(kg·d),分2次饭后服用,10天为一疗程,一般需2~3个疗程或更长,每疗程间隔2~3周。未愈者可适当增加疗程或改服吡喹酮治疗。副作用重者可予对症处理,暂停服药,降颅压,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②吡喹酮(praziquantel):给药剂量:治疗皮肌型囊尾蚴病总剂量为120mg/kg,3次/d,分4天口服;脑囊尾蚴患者,采用总剂量180mg/kg,3次/d,分9天口服。总有效率近98%,杀虫迅速,效果良好。间歇2~3个月重复1次。此药作用较为严重,多因虫体死后炎症反应水肿加重,出现原有症状加剧,颅内明显增高,个别病例治疗后因发生脑疝而死亡,故应高度警惕,必要时先降颅内压再行治疗

(3)手术治疗

①眼囊尾蚴病应进行手术摘除。

②脑囊尾蚴病,主要适用于脑实质内单发大型囊泡或多囊泡聚集产生占位效应;脑室、脑池内囊虫引起梗阻、脑积水颅内压增高;椎管内囊虫引起脊髓压迫症。

(4)对症治疗:对颅内压增高者,小儿可给予20%甘露醇1~2g/(kg·次),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10mg,静滴,1次/d,连续3~7天后再行病原治疗。对严重颅内压增高、视力明显下降,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者,可考虑双侧颞肌下减压术。对癫痫频发者,除降颅内压外,应选用地西泮(安定)、异戊巴比妥钠、苯妥英钠等药物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饮食保健

饮食清淡为主,注意卫生合理搭配膳食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预防护

1.积极治疗病人

2.加强粪便、猪圈管理

3.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卫生宣教,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带囊尾蚴猪肉,切生熟食的刀砧分用。

4.加强肉类检查  尤其加强对农贸市场商贩农村自销猪肉的检查与管理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病理病因

1.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  又名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有钩绦虫成虫与牛带绦虫形态上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虫体较小长约2~4m,较薄而透明。头节近似球形直径0.6~1mm,除有4个吸盘外,顶端还具顶突,其上有小钩25~50个,排列成内外两圈,内圈的钩较大外圈的稍小,故名有钩绦虫。链体节片数约700~1000节,成节中卵巢分3叶,多一中央小叶;孕节中子宫分支不整齐,每侧约7~13支。虫卵和牛带绦虫卵相似

2.生活史  人是猪带绦虫的终宿主,但也可为其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头节深埋于肠黏膜内,孕节常单独或5~6节相连地从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虫卵或孕节被猪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逸出,钻入肠壁,经血循环或淋巴系统而到达宿主身体各处,以猪肉内为最多[方剂汇www.fane8.com],称为“米猪肉”或“豆猪肉”。当人误食生的或未熟的含囊尾蚴猪肉,囊尾蚴的头节翻出,吸附于肠壁,约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见图1,寿命可达25年以上。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疾病诊断

1.皮下囊虫结节应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脂肪瘤、结节性硬化等相鉴别

(1)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往往皮肤有浅棕色斑点阳性家族史,结节呈串珠样沿神经走向分布,活组织检查更可明确诊断。

(2)脂肪瘤:质软,分叶状,常呈对称性,有家族史,可有巨大型,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结节性硬化:常有阳性家族史,多在幼年起病,面部常有皮脂腺瘤。    

(4)结节性脂膜炎皮下结节处皮肤红肿儿童有发热、肝脾大、骨髓抑制等,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2.脑囊虫病应与原发性癫痫颅内肿瘤结核性脑膜炎等鉴别

(1)原发性癫痫:往往有阳性家族史,颅脑CT或MRI无阳性发现,脑囊虫病常有绦虫史、皮下结节。免疫学检查有助诊断。

(2)颅内肿瘤:经免疫检查和CT或MRI检查则不难将二者鉴别。

(3)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蛋白细胞中等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涂片可能发现结核杆菌,若结合免疫学检查和脑CT则可确定诊断。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敏感性高,简单,但假阳性和交叉反应较多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其改良法(ELISA):敏感性、特异性较高主要与包虫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

(3)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亦较常用方法简便,但稳定性稍差。

(4)免疫金银染色(IGSS):是近10年来发展的高敏感性的方法

(5)酶联免疫印渍法(EITB):可识别特异抗原带,敏感性达98%,特异性达100%。

(6)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免疫染色试验(IEST)、补体结合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多种方法也都用于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

各种方法均可检测病人血液脑脊液抗体抗原检测也可试用。建议条件者,多种方法抗体抗原检测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

2.外周血象嗜酸性细胞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  头颅CT检查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对定位、鉴定活动性病灶、脑脊液通道梗阻、考核疗效提供依据。常表现为散在的小于1cm的圆形或椭圆形密度灶,片状密度灶、增强后可见结节状强化或环状灶,也可见到高密度灶或钙化灶、脑室扩大等。

2.磁共振成像(MRI)  对活动性病灶较CT更敏感,更易查出脑室、脑室孔部位病灶,显示头节更加清晰,但对钙化灶的显示不如CT扫描。

3.X线检查  阳性较低,脑组织中囊尾蚴钙化较迟,一般仅对10年以上出现钙化者可发现阴影。

4.脑室造影  近年多被CT取代。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并发症

可呈癫痫持续状态,引起脑积水,失明,截瘫,假性肌肥大和钙化。可并发囊虫性脑膜炎交通性脑积水共济失调,并发脑疝等。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预后

虫体寄生部位数量机体反应不同不同,寄生在颅内、眼内,有并发症影响预后。

小儿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发病机制

1.猪带绦虫病  与牛绦虫相似主要是通过机械损伤,夺取人体营养等危害人体由于其头节上具顶突和小钩,对肠黏膜损伤较重,甚至有少数穿过肠壁而致腹膜炎的病例。亦有异位寄生于大腿皮下甲状腺组织内的报告

2.囊尾蚴病  俗称囊虫病,系猪囊尾蚴寄生人体所致,危害远较成虫严重主要虫体机械刺激毒素作用所致。囊尾蚴组织内占据一定体积,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破局部组织,若在有腔系统则产生梗阻变化;作为异性蛋白,引起局部组织反应全身反应血中酸性细胞增高等。

囊虫病的危害依囊尾蚴数量与寄生部位不同,寄生数目可由一至数千个不等,其大小形状部位组织反应强弱而不同,在结缔组织和脑室中多呈圆形,约0.5~0.8cm,在肌肉中略伸长,脑底部者可达2.5cm并可呈葡萄分支。好发部位依次为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其次为心、舌、肝、肺、腹膜、上唇、乳房子宫神经节鞘、骨等。

3.病理变化  囊尾蚴在机体内引起的病理变化过程可分3个阶段:①刺激组织产生细胞浸润:以中性细胞、嗜酸性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细胞为主;②纤维化:可见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多核细胞淋巴细胞;③钙化:虫体死亡,逐渐钙化。部位不同病理变化略有差异

(1)皮下肌肉尾蚴病:囊尾蚴分布躯干头部和四肢,数量不一,几个至上千个。病理组织切片可见囊虫体壁呈裙边样凹凸不平,囊腔内、外都有皮层,其下为蓝紫染色的钙化小体头部可见吸盘、小钩。虫体周围往往产生明显宿主组织反应形成包囊,陈旧者可变为一层纤维组织的膜,与外周组织分界明显,为外科手术指示线。寄生于肌肉内的囊尾蚴多呈卵圆形,其长轴与肌纤维走向一致,大量寄生时,肌组织被挤压、变性、萎缩,患者四肢因非肌纤维代偿性增粗即假性“肌肥大”,出现四肢软弱无力,甚至行走困难

(2)脑囊虫病:囊尾蚴可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脑实质、脑室及软脑膜数量大小不一,形态圆或卵圆,一般为5~10mm,在脑室者,可大至3~12cm,可呈多囊性,即葡萄囊虫病理反应取决于部位、存活状态。囊尾蚴周围脑组织反应包括4层,自内向外为:

细胞层:可见成纤维细胞多核细胞等。

胶原纤维层。

③炎细胞层:以淋巴细胞为主,有少量浆细胞、嗜酸性细胞

神经组织层:由退变的神经组织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组成。

在脑室者,常产生脑室活瓣性阻塞,引起间歇性脑积水,早期,室管膜炎症胶质细胞增生,晚期炎症加重,虫体与室管膜粘连,致永久机械性梗阻。在大脑脚间池及脊髓者,其神经根的神经纤维间有炎细胞浸润,从而导致临床上出现脑神经及脊神经受累的症状脑部尾蚴的寄生,可破脑的防御功能,易导致病毒性脑炎,且病死率增高。

(3)眼囊虫病:如发于眼底深部,以玻璃体(占眼囊虫病的50%~60%)、网膜下(28%~45%)为多,其他有结膜下、前房、眶内眼睑及眼肌等部位病理改变为组织的退行性变、炎症反应,依部位不同可致网膜剥离、玻璃混浊晶体混浊等。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