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囊炎性癌

阴囊炎性癌又称阴囊Paget病(Paget’s disease)、湿疹样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易被误诊为湿疹、皮炎或股癣。一般多在50~60岁以后发病。进展缓慢,病程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以上,恶性程度低于鳞癌,预后相对较佳。

概述

阴囊炎性癌的发病机理

(一)发病原因

乳房外Paget病的组织发生不清楚。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该病的组织发生可能起源于多潜能原始上皮胚芽组织有人认为乳房外Paget病可能有以下几种来源:①大多数病例来自表皮自身,有可能表皮基底层的原始能干细胞;②部分病例来自大汗腺肿瘤;③来源表皮汗腺管;④极少数病例来自邻近器官肿瘤

(二)发病机制

阴囊Paget病属于乳腺皮肤Paget病范围病理组织学上以见到Paget细胞巢为诊断依据。Paget细胞圆形细胞,胞质染色淡,核大而不规则,无细胞间桥,可含有多个核仁或巨大核仁,核常有丝状分裂,细胞团成巢状、索状或岛屿分布疾病晚期Paget细胞增多,但仍不进入真皮表皮下的Paget细胞常由基底细胞层与真皮隔开,真皮内可有炎性浸润。有时肿瘤中Paget细胞表现为印戒环形者或腺样结构者,常表示肿瘤分化差,转移和浸润的危险增加。

阴囊炎性癌可同时伴发局部大汗腺癌,应注意区分是否炎性癌向下蔓延至汗腺导管形成的腺样癌,原发汗腺癌无Paget细胞发现阴囊Queyrat红斑瘤为表皮内鳞状细胞癌,从组织学上亦较易与Paget病鉴别。

阴囊炎性癌发生转移较晚,主要转移途径腹股沟淋巴结,远处转移发生较少

阴囊炎性癌的临床表现

1.局部皮肤瘙痒、糜烂、渗液、结痂,脱痂后仍有糜烂渗液,皮损范围逐渐扩大。

2.皮肤病变均表现为红斑样皮损,微隆于正常皮肤边界清楚,但规则地图状。病灶表面粗糙,可见结痂、糜烂或渗液,少数见丘疹色素沉着。病变的周边与正常皮肤分界

3.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为炎症性,必要时活检以排除肿瘤转移。

根据阴囊皮损和活检诊断不难,对反复发作阴囊湿疹,久治不愈的皮损,应尽早去组织活检。

阴囊炎性癌的辅助检查

病理学检查:在表皮基底层或棘层下部找到Paget细胞为诊断依据

阴囊炎性癌的治疗措施

(一)治疗

早期及时阴囊局部广泛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切除范围应达到肉眼所见肿瘤病变周围正常皮肤2cm以外的阴囊壁全层,包括表皮真皮直到睾丸鞘膜壁层,深层组织受侵犯者应将睾丸精索一并切除。切除范围过大[方剂汇www.fane8.com],可行邻近皮瓣成形、阴囊再造术(Payne ,1994)。有报告,为了彻底切除病灶,可用术中冰冻活检或术中快速癌胚抗原染色以决定切除的范围(Harris,1994)。

腹股沟肿大的淋巴结常常为炎症所致,不一定是转移,故不需预防性清除术。如同阴茎癌的处理一样,在治疗开始即应先行抗感染治疗病灶切除后淋巴活检阴性继续抗感染治疗,仍怀疑时再活检,只有活检阳性者行淋巴结清除术,同时切除同侧睾丸与精索。清除术时间宜在原发病灶切除后2~3周进行,可减少切口感染、皮瓣死及淋巴瘘的发生

放、化疗对阴囊炎性癌不敏感,故单独使用放、化疗及局部用博莱霉素、氟尿嘧啶等效果不佳,但肿瘤浸润较深,切除不彻底,有转移者可配合术前术后使用以增强疗效,减少复发及控制转移(Inamura,1999),亦有报告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顺铂及甲氨蝶呤(氨甲蝶呤)组合化疗加放疗,用在晚期姑息或并发腺癌者取得一定的效果(Shinura,1994)。

病变范围较小者,用掺钕的钇铝石榴激光Nd∶YAG激光治疗,可减少组织的丢失(Weese,1993)。

1983年,北川勋首次红参中分离出20(S)-人参皂苷-Rh2。现在已经证实人参皂苷Rh2具有诱导细胞凋亡、分化及调控细胞周期的抗癌活性,通过增强人体自然免疫能力抑制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

(二)预后

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真皮是否受累。早期病变局限于表皮及附件,若手术彻底,则预后良好。若病变累及真皮,甚至已侵犯区域淋巴结,则预后不良术后生存时间很少超过5年。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