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药材 三叉苦、饿蚂蝗、白花丹、树腰子、獭子树、假菠萝、桂树根、铁扫帚、梧桐、毛叶轮环藤、灯笼花、单根木、纤花千金藤、梧桐子、大叶钓樟、鬼针草、柚根、丁香罗勒、黄山药、胖血藤
方剂 清肝利胆汤、黄香汤、千年健茶、枳术消积丸、甘楞粥、薏苡附子散、舒肝灵、和胃丸、运脾汤、生姜酒
中成药 枫蓼肠胃康合剂、和胃整肠丸、枫蓼肠胃康颗粒、六味木香胶囊、仲景胃灵胶囊、六味安消胶囊、元胡止痛颗粒、蒲元和胃胶囊、香砂养胃丸(水丸)、胃得安胶囊
概述

胃痛病因

1、外邪犯胃

外感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胃痛的病机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胃痛的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性质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吐腐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药物等。

病证鉴别

1、胃痛真心

真心痛是心系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特征、伴随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症状,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症状两者具有明显区别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症状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疼痛症状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证治分类

(一)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二)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三)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四)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瘀血停胃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方剂汇www.fane8.com],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六)胃阴亏耗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七)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胃痛的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适用于各种胃痛。实证用泻法,虚痛用补法。

2、艾灸:中脘,足三里,神厥。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胃痛的转归预后

胃痛可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均可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可见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结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预防调护

本病预防上要重视精神饮食的调摄。患者注意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辛辣等,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西药同时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胃痛文献摘要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夫心痛者,……以其在中脘,故总而言之心痛,其实非心痛也,……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属内所因;饮食劳逸,触忤非类,使脏气不平,痞隔于中,食饮遁疰,变乱肠胃,发为疼痛,属不内外因。”

3、《景岳全书·心腹痛》:“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属实邪,皆当以理气为主。”

4、《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初病在经,久痛人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也因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对待必然之理。”

5、《顾氏医镜·胃脘痛》:“须知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少气虚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老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必以望、闻、问、切四者详辨,则虚实自明。”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