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0℃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药材 含羞草、水牛角、白毛鹿茸草、无患子、黄芩、草蚂蚱莲、牛轭草、心叶虎耳草、石膏、假菠萝、狭叶垂头菊、金丝草、元宝草、赛金刚、杓儿菜、狼尾巴蒿、东野菰、条叶垂头菊、簕竹、紫云英马蓝
方剂 青蒿、五根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竹叶粥、安宫牛黄丸、流脑合剂、凉营清气汤、三清汤、止痉散
中成药 增液颗粒、清开灵泡腾片、紫雪颗粒、万应胶囊、新雪胶囊、儿童感热清丸、神犀丹(解毒清心丸)、牛黄抱龙丸、浓缩水牛角片、连花清瘟胶囊
概述

高热的概述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丘脑。其前部为散热中枢后部为产热中枢两种调节中枢机能彼此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儿年龄愈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不完善,可致体温升高。新生汗腺发育相对不足,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受到限制,故天气炎热时,也可体温增高。

发热与病情轻重有时不一定平行。婴幼儿高热受力较强,即使体温高达40℃,一般情况仍相当好,热退后很快恢复。相反,体弱儿、新生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体温不高甚或不升。年长儿体温稳定,若体温骤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常常反映有严重疾病存在

热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双峰热等,在一范围内,热型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小儿疾病反应成人不同,其热型的表现不如成人典型。加之,近年来抗生素皮质激素广泛应用于临床,热型随之发生变化,因而热型的特点,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可使吞噬细胞活动增强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内酶的活力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侵袭,促进机体恢复因此,如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尚好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但是发热过久高热持续不退,对机体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致酮血症发生自身蛋白质的破而致消瘦,脑皮质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因此应尽快查明原因

高热病因

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 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 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长期高热

1.常见病 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风湿症等。

2.少见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疾病药物热、血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

生理反应

发热是人体患病时常见病理生理反应不同疾病,在发热时常有不同的其他症状,大体地说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发热伴寒战,可能是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

2. 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可能是肺炎胸膜炎、结核或肺脓肿

3. 发热伴头痛、呕吐,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 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可能是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

5. 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可能是细菌痢疾

6. 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可以是病毒性肝炎胆囊炎。

7. 发热伴关节肿痛,可能是风湿热或败血症等。

8. 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结核等。

9. 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可能是脓肿、软组织感染等。

10. 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可能是疟疾伤寒等病。

11. 发热伴皮下出血及粘膜出血,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重症毒性肝炎、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

高热的诊断

详细准确采集病史

注意年龄、发病季节、流行病史传染病接触史,预防接种史,起病缓急,病种长短,热型和伴随的主要症状

新生儿可有脱水热。婴幼儿南方夏季酷热时可发生暑热症。冬春季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多见;夏秋季急性肠炎、菌痢、乙型脑炎伤寒较多见。传染病常有流行病学史,应仔细询问接触史等。

小儿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等常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结核病、伤寒血液病、风湿热、暑热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起病稍缓,病程较长,常超过两周。败血症急性粟粒性结核深部脓肿等呈弛张热;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为稽留热;疟疾多为间歇热;白血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热型不一,无一定规律。热型,在尚未应抗生素皮质激素特殊药物治疗时,对发热的诊断非常重要,但对小婴儿新生儿诊断价值较小

询问发热的同时注意询问各系统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如呼吸道感染常有咳嗽、气急。消化道感染常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泌尿系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中枢神经疾患[方剂汇www.fane8.com],多有呕吐、惊厥、昏迷等。发热伴黄疸常见肝脏细菌或病毒性炎症肿瘤;伴多汗常见结缔组织病,败血症等;伴寒战者多为细菌感染如败血症深部脓肿等。早期无特殊明显临床表现和体征者,结合病史特点考虑伤寒、败血症结核病等。

全面仔细体格检查

检查要详细全面,结合病史症状,再作深入检查。

口腔在不少发热患儿中,常见病理改变。如扁桃体炎可见扁桃红肿或有脓性分泌性;疱疹咽炎在咽部等处可见疱疹溃疡麻疹早期颊粘膜有科氏斑;白喉可见咽及扁桃体有白色假膜等。

注意皮疹分布形态。全葡菌败血症、链球菌感染常见有猩红热样的皮疹血液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皮肤可有出血点;风湿热可见环形红斑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病、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组织细胞增生症X、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及许多药物都可出现皮疹,但其形态和出现规律各异。

高热精神状态良好者,常轻度感染。如嗜睡,精神萎靡,神志不清,有脑膜刺激征者,提示颅内感染。婴儿颅内感染早期,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但表现神志淡漠、嗜睡、烦躁不安、囟门紧张饱满等,须警惕颅内感染。

肝脾肿大常见白血病、结缔组织病、肝胆系统炎症伤寒、败血症疟疾肿瘤等。周身淋巴结肿大可见于血液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感染、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等。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应注意查找邻近部位有无性病灶。

实验室检查

先作一般检查,根据一般性筛选结果,再决定进一步检查项目,尽量避免无目的“撒网”式检查。

血、尿、粪常见检查为筛选的首选项目。白细胞总数中性细胞分类增高,多考虑为细菌性感染;减低者则偏重于病毒杆菌感染。若怀疑败血症肠道及泌尿道感染,需分别送血、粪、尿培养。各种穿刺液除常规检查外,有时需培养或涂片检查。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皮肤瘀点及脑脊液涂片检查可找到脑膜炎球菌疟疾患儿血涂片可查找疟原虫白喉伪膜涂片检查白喉杆菌

必要时检查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冷凝集试验等,有助于鉴别诊断。风湿热或类风湿分别进行抗链球菌溶血素O或类风湿因子检查。疑病毒感染有条件者,可行免疫方面的早期快速诊断检查。免疫缺陷病致反复感染者可作血清免疫蛋白细胞免疫与补体测定。血液病宜做骨髓像检查。怀疑结核病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怀疑胆道感染者作十二指肠引流液的检查与培养经常可获得意义结果。总之,可按病情需要进行有关检查,但需注意分析检查结果时,要摒除由于取样或操作过程误差污染而致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X线及其它检查

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肺与胸部疾病的诊断。其它如恶性肿瘤,可根据部位选作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放射性同位素、B型超声波活体组织等检查,也属必要

高热处理

综述

高热患者及时适当降温,以防惊厥及其不良后果。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烦躁不安者,在降温同时给予镇静药。发热待诊者,尽可能查明原因,可暂不给予特殊治疗否则改变热型,模糊临床征象,延误诊断。

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部位或用包裹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2.针刺降温 常用穴位曲池、合谷、大椎、少商、十宣等。

3.药物降温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常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1-2片(每片含阿斯匹林0.06克,鲁米那0.015克)。也可小儿退热栓(扑热息痛栓),1~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

它对处理

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份电解质口服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使用1:4(含钠液:葡萄糖液)液,可适当予以钾盐等。

对伴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著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病因治疗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高热预防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5、由于高热常见体质较差的小儿因而平日要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肌体免疫力;

6、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呼吸道感染。

7、常备退热药,观察测量体温,一旦达38℃即口服退热药物,以防高热引起抽搐。

8、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复发。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