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肿大

关节肿大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病人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

方剂 黄芪虫藤饮、蠲痹笑痛方、养血治痹汤、麻黄温痹汤
中成药 痹祺胶囊、二十五味驴血丸、二十五味驴血胶囊
概述

关节肿大的原因

风湿病按西医观点,其患病原因是一种关节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全身疾病。很多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总之,目前西医病因病理至尽尚未明确。

中医认为发病原因和发病过程的道理大体有四种:

1脏腑阴阳内伤

中医阴阳五行的观点讲,五脏是心肝脾肺肾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肾主骨。发生风湿主要是肝脾肾发生内伤,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为骨,是作强之官;肝为筋之本,藏血、生筋、统司筋骨关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来源,主四肢肌肉人体阴阳之气。必须保持平衡,如果阴阳不平衡,出现偏盛偏衰,受到邪气侵入,所以发生风湿病是热与寒的症状表现。

2外感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气是指风寒署湿燥火六种正常之气太过。六气侵入人身体引起发病的气就称为邪气风湿病是受到风寒湿邪气侵入人身发生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生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风寒湿邪闭阻经络关节。不通则痛,故而引起关节肿胀疼痛

3痰浊瘀血内生:

痰浊与瘀血即是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也可以作为病因作用人体风湿病大多有慢性进行过程疾病已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而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就产生痰浊与瘀血这些。就是风湿病情缠绵而难治的根本原因

4营气卫血失调:

中医讲营气、卫血、营气、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营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营卫和调卫气在外,保护人的体表防御邪气侵入身体,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故营卫失调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节肿大的诊断

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前1-4周有溶血性球菌感染史,急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常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肌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咽拭培养阳性和血白细胞增多等,抗链(抗链球菌溶血素)是人体被A组溶血性球菌感染后血清中出现的一种抗体,将近85%的风湿关节患者都有抗链增高的情况通常在1:800以上。当然风湿关节恢复后这种抗体可逐渐下降,风湿关节除了抗链增高外,实验室检查还可发现如下异常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细胞比例明显上升,高达80一90%,有的出现核左移现象

(2)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方剂汇www.fane8.com],血沉和C—反应蛋白通常是各种炎症指标,在风湿关节患者急性期,血沉可达90毫米/小时以上,C—反应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过后(约1—2月)渐渐恢复正常

(3)关节液检查常为渗出液,轻者细胞计数可接近正常,重者可达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数为中性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4)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均为阴性

关节肿大的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类风湿关节炎为多发性对称性指掌等小关节炎和脊柱炎。

23结核关节多为单个关节受累,好发于经常活动摩擦或负重的关节

34结核感染过敏性关节炎。

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发病前1-4周有溶血性球菌感染史,急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常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肌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咽拭培养阳性和血白细胞增多等,抗链(抗链球菌溶血素)是人体被A组溶血性球菌感染后血清中出现的一种抗体,将近85%的风湿关节患者都有抗链增高的情况通常在1:800以上。当然风湿关节恢复后这种抗体可逐渐下降,风湿关节除了抗链增高外,实验室检查还可发现如下异常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细胞比例明显上升,高达80一90%,有的出现核左移现象

(2)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和C—反应蛋白通常是各种炎症指标,在风湿关节患者急性期,血沉可达90毫米/小时以上,C—反应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过后(约1—2月)渐渐恢复正常

(3)关节液检查常为渗出液,轻者细胞计数可接近正常,重者可达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数为中性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4)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均为阴性

关节肿大的治疗预防方法

冬季注意保暖、防潮,内衣汗湿后应及时换洗,被褥要勤晒,感冒后要彻底治疗,防止病邪内传。劳逸结合,饮食有节,积极锻炼身体,配合着中医中药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