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闪电疼痛

许多人常会感到身体某个部位“闪电”一般快速的刺痛。但因为疼痛很短暂,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闪电”疼痛也是神经痛的主要表现症状之一,这种“闪电”式的疼痛有可能就是神经性疼痛。面部闪电疼痛是由三叉神经痛引起的,是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概述

面部闪电疼痛原因

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血管畸形、岩骨部位骨质畸形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

1.按病因分类根据病因是否明确,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类。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上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称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往认为占临床的大多数,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发作短暂性剧烈疼痛,是无器质性损害可寻到的一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达70%~80%,最小年只有十几岁,最高年龄92岁。男女发病比数各家报道有所不同,据一份国内15家医院1454例统计,男多于女,其中男788例,女666例。国内另一组4386例三叉神经痛发病情况,女性多于男性,为3∶2。

(2)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症状性三叉神经痛):是指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发性损害而致的三叉神经痛。多见于40岁以下的病人。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不同点是:疼痛发作时间通常较长,或为持续性、发作性疼痛,而无扳机点。体格检查可查出三叉神经受累的客观表现及原发性疾病的体征,但亦可完全为阴性者。经CT、MRI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面部闪电疼痛的检查

发作时多突然发生,可呈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等: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一二分钟而骤然停止,多则小时:间歇期无任何疼痛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

(1)疼痛部位:不超出三叉神经支配范围,常局限于一侧。虽3支均可累及,但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约占95%。

(2)疼痛性质:呈发作性电击样、刀割样和撕裂样剧痛,突发突止。疼痛由颌面或牙槽开始,沿神经支配区放射,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亦可长达数分钟。发作常随病程的延长而变频、间歇期缩短和疼痛加剧.发作频繁者可影响进食和休息。

(3)诱发因素扳机点:疼痛发作常由说话、咀嚼、刷牙和洗脸等面部随意运动或触摸面部某一区域(如上唇、鼻旁、眶上孔、眶下孔和口腔牙龈等处)而被诱发。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或触发点。

(4)其他症状: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部潮红、流泪和流涎,这种特殊面容又称痛性抽搐。为了减轻疼痛病人常用手揉擦同侧面部以求减轻疼痛(其实并不能减轻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脱落。为避免发作,病人不敢吃饭、洗脸,面容憔悴情绪抑郁

(5)体征:客观检查多无三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其局限性神经体征。偶可在其某一支的支配区内出现疱疹,系因半月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发性三叉神经痛,系指由各种病变侵及三叉神经根、半月神经节或神经干所致之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疼痛。其特点疼痛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常达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或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查体可见三叉神经支配区内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多累及第一、第三支。第一支受累可有角膜反射迟钝,第三支受累可见咀嚼肌无力和萎缩。另外,尚可伴有原发疾病的其他阳性体征。

面部闪电疼痛的鉴别诊断

面部闪电疼痛的鉴别诊断:

1、痛性脸抽搐: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抽搐。有时也被称为脸痛[方剂汇www.fane8.com]容易牙痛混淆。是在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2、脸部疼痛脸部疼痛是指脸部的一边或者双边疼痛或者额头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钝痛,也可以是波动痛,还可能是非常强烈的刺痛。面部疼痛或痉挛,一般没有生命攸关的威胁,但痛者却十分痛苦,即使能忍住疼痛表情麻木自然

发作时多突然发生,可呈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等: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一二分钟而骤然停止,多则小时:间歇期无任何疼痛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

面部闪电疼痛的缓解方法

1、饮食要有规律饮食选择质软、易嚼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刺激食物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等:饮食营养丰富平时多吃些含维生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食品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清淡为宜

2、吃饭漱口,说话,刷牙,洗脸动作宜轻柔,以免诱发板机点而引起三叉神经痛。

3、注意头、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冻、受潮,不用太冷、太热水洗脸。

4、情绪稳定,不宜激动,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起居规律室内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增强抗病能力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