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

湿热,①病因学名词。指一种病邪。湿和热相结合的病邪。致病可分别引致脾胃、肝胆及下焦大肠、膀胱等脏腑或皮肤筋脉的病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②病证名。吴坤安于《伤寒指掌》卷四中描述此证:“脉濡细而数,发热身痛,小水短涩;或身目俱黄,属湿热。宜五苓散加生栀、黄柏、茵陈、秦艽。”

药材 藿香、忍冬藤、茄根、白英、小马齿苋、玉米须、大黄、南蛇竻苗、菊苣、土茯苓、龙须草、龙胆、菟丝、绵萆薢、獾骨、白花蛇舌草、海金沙、蛇目菊、苜蓿根、金钱草
方剂 当归拈痛汤、三妙丸、益元散、乌蛇荣皮汤、清温涩肠汤、八正散、清胰汤1号、中满分消丸、香连化滞丸、加味凉血利湿汤
中成药 保妇康栓、升华红黑丸、八正颗粒、消炎利胆分散片、清肝毒胶囊、肤痔清软膏、平溃散、中满分消丸、复方伸筋胶囊、枫蓼肠胃康颗粒
概述

湿热病因

湿热证的形成有四个方面原因

1.感受外邪

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我国地处北半球,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侵犯人体,蕴结为病。而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的3到5月,俗称“梅雨天”,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致湿热为患。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2.饮食不节

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湿热蕴结的病因

3.脾胃失健

湿邪内生,郁而化热。脾主运化,为水湿运转之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4.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引起肝胆湿热脾胃湿热

上述病因不同个体会引起不同湿热证,如感受外来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或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导致湿热郁阻肝胆形成肝胆湿热证;如湿热外邪侵犯人体,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湿热内蕴中焦形成脾胃湿热证;若湿热侵袭大肠,胶结不解,壅阻气机,则成大肠证;若感受外来湿热之邪,侵袭膀胱,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小便异常,则成膀胱湿热证。若湿热流注关节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则形成湿热痹证

湿热的临床表现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头身困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且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疮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别是脾胃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辨证施治

湿热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治疗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则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疮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1.脾胃湿热

证候:脘闷腹满,恶心厌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治则:清热化湿。主方:藿朴夏苓汤。方药藿香厚朴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或用王氏连朴饮。方药厚朴姜汁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2.肝胆湿热

证候: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龙胆泻肝汤。方药龙胆草、柴胡栀子大黄黄芩等。

3.大肠湿热

证候: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则: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主方:白头翁汤。方药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藿香等。

4.膀胱湿热

证候: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小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则:清热利湿。主方:八正散。方药金钱草、车前子、木通、淡竹叶大黄益母草泽泻茯苓、扁蓄、石苇等。

5.湿热痹证

证候:骨节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方剂汇www.fane8.com],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治则:清热宣痹。主方:白虎加术汤。方药苍术石膏知母粳米等。

湿热的鉴别诊断

1.湿热

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

2.寒湿证

主要表现为脘闷纳呆、恶心呕吐,腹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腰腹肢体冷痛、少腹凉感,疼痛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舌苔白、脉沉紧或弦紧、濡缓。

湿热预防

1.日常保健

湿热证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关键饮食少吃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食物少吃、少喝酒(湿热之性最大)。少吃肥甘厚味饮食清淡祛湿。特别要戒除烟酒多食祛湿的食物多食祛湿的食物绿豆冬瓜丝瓜小豆西瓜绿茶花茶等。

2.食疗

(1)材料乳鸽山药茯苓枸杞桂圆莲子红枣薏苡仁。做法老火炖3个小时功效养心健脾、补肾、益气、祛湿。

(2)材料板蓝根、猪腱、姜1片、蜜枣半粒。做法:清洗猪腱(即猪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板蓝根片,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保温至饮用时再加食盐调味。

(3)材料茯苓水蛇仔、红枣两粒、姜1片。做法水蛇当刂好切段,洗干净,飞水(用热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后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红枣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全部放入炖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食盐调味。

(4)材料桑叶、猪腱肉、蜜枣半粒、姜2片。做法:清洗猪腱肉,切成大片用水冲洗一下鲜桑叶然后把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再加食盐调味。

(5)配料鲤鱼1条,鲜竹笋西瓜皮,眉豆,生姜红枣各适量。特色:祛湿降浊,健脾利水。适用于身重困倦、小便短少;及血压湿热脾虚证候者。竹笋是一种低脂、低糖、多纤维素的食品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作用操作竹笋削去硬壳,再削老皮,横切片,水浸1天;鲤鱼去鳃、内脏不去鳞,洗净略煎黄;眉豆、西瓜皮、生姜红枣(去核)洗净。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堡2小时,加精盐调味供用。

(6)配料中大泥鳅鸡胸脯肉,猪小排骨玉米须,葱1根,生姜数片。盐少许,麻油数滴。泥鳅味甘性平,可补中益肾,可祛湿消渴;玉米须味甘性平,可平肝清热,可利尿祛湿。与猪小排骨鸡胸脯合炖,对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疔疮热毒、血压黄疸肝炎有一疗效操作:将泥鳅剪开腹部,洗净,用沸水氽过,捞起,沥干。猪小排骨斩块,装入砂锅,上置泥鳅放入姜、葱,加入适量沸水玉米须用纱布扎紧,也置入砂锅内。用文火煲至五六成熟时,放入鸡胸肉丝继续煲至熟烂为度。食用时除去姜、葱、玉米须,加入盐、麻油调味。

(7)配料黄豆大豆),肉排骨。此汤有除湿热、祛湿气肠胃燥结、解毒、治疗脚气、湿痹等功效黄豆丰富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等,少食长食有益多食则令人肥胖操作黄豆先浸15分钟,肉排骨洗净后用少许盐腌搽小时然后斩开放入煲中,加入黄豆、水4至5碗,文火煲至2小时,豆稔即汤成。

(8)配料白茅根、玉米须、红枣、猪小肚。此汤可祛湿消肿。操作:将猪小肚洗净切块,用盐、生粉拌擦,再冲洗干净。先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清水中冲洗。红枣去核后,与白茅根、玉米须一起洗净,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与猪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内,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2个小时,可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生油

(9)材料淡菜(洗净),淮山药,肇芡实,山斑鱼约(用隔渣袋包好)。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食用功效清肺热,除痰火,利尿去湿。适应证:肺脏燥热,口淡舌白,喉痒,小便色黄,大便不畅等。

(10)材料豆芽菜,节瓜1个,沙丁鱼(或大眼鸡鱼),生姜制法清水适量,煲约1小时,调味饮用。功效:清热解湿,预防喉炎。适应证:身体烦热,咽喉痛,小便赤热等。

(11)材料黄瓜约(去核囊)陈皮粳米,鲜鸭肾2个(先出水)。制法清水适量,煲约3小时,调味饮用。

(12)材料节瓜约,生薏米淡菜(洗净),陈皮。即节瓜薏米菜汤功效清暑利湿,健脾开胃。适应症精神困倦,小便不畅等。制法:适量清水,煲约1小时半,调味饮用。

(13)平安茶可温和去湿、解热、消滞、滑大便方药:绵茵陈,川忍冬,川加皮,夏枯草藿香甘草谷芽做法:3碗半水煎至1大碗服用,具有去湿消滞、清热、平肝等作用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