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风热燥火

外感发热燥火的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

概述

外感风热燥火的原因

1.外感六淫由于气候反常,或人体凋摄不慎,风、寒、暑、湿、燥、火乘虚侵袭人体而发为外感热病。.六淫之中,以火热暑湿致外感发热为主要病邪,风寒燥邪亦能致外感发热,但它们常有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六淫间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两种以上病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热湿热风湿热等。外感热病因的差异性,与季节时令气候地区因素有关。

2.感受疫毒疫毒又称戾气、异气,为一种特殊的病邪,致病力强具有较强季节性和传染性疫疠之毒,其性猛烈,一旦感受疫毒,则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卫表症状短暂,较快出现高热

外邪入侵人体途径,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一般说来,六淫之邪,由皮毛肌腠而入,由表人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侵,由上而下,由浅而深,发为热病

外感发热燥火的病机是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则引起脏腑气机紊乱阴阳失调,阳气亢奋,或热、毒充斥于人体发生阳气偏盛的病理性改变,即所谓“阳胜则热”的病机。外感发热的病理性质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其不同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则是由感邪的性质和病邪作用脏腑部位所决定。如病邪影响发病,火热之邪为病,热变较速,发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粘滞,病变多留恋中下焦;风寒为病,则有一郁而化热的过程;疫毒为病,起病更急,传变更快,热势很甚。又如病位影响发病,随病邪作用的肺脾肝胆胃肠膀胱等的不同,则相应脏腑气机发生紊乱因而就有不同外感热病证。

外感热病变,病机以阳胜为主,进一步发展则化火伤阴,亦可因壮火食气而气阴两伤,若病势由气人营人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变证。

外感风热燥火的诊断

1.体温升高,口腔温度在37.3度以上,或腋下温度在37度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起病急,一般在3日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

3.具有相关脏腑为热所扰的功能紊乱症状,如咳嗽、胸痛、喘息、泄泻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等。

5.具有西医感染性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依据,如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细胞升高,血沉增加,尿中有细胞大便中有细胞、吞噬细胞,血、尿、骨髓细菌培养阳性,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改变,B超检查胆囊体积缩小,收缩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变等。

外感风热燥火的鉴别诊断

1.内伤发热: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均以发热为主症,故须加以鉴别。可从病因病程、热势及伴发症等方面进行鉴别。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发病急[方剂汇www.fane8.com]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内伤发热,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热势高低不一,常见低热而有间歇,其发病缓,病程长,数周、数月以至数年,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如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短气乏力,倦怠纳差,舌质淡,脉数无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2.寒热真假疾病过程中,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与其本病寒热不符的假象,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故对疾病过程中的寒与热应鉴别其真假因其有假寒象而不识其外感发热的本质,因其有假热象而不识其非外感热病,由此将产生严重后果

真热假寒证:有一个发热的过程,且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热势甚高,很快进入手足厥冷的假象,但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烙手;脉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燥。尤以发热经过胸腹灼热及舌苔为鉴别的重点

寒假热证:一般(也有例外)出现于慢性病或重病的过程中,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而不鼓指,按之乏力,或微细欲绝;苔虽黑,而润滑。尤以舌苔脉象为鉴别的重点

1.体温升高,口腔温度在37.3度以上,或腋下温度在37度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起病急,一般在3日内。病程较短,约2周左右

3.具有相关脏腑为热所扰的功能紊乱症状,如咳嗽、胸痛、喘息、泄泻等症。

4.具有感受外邪、疫毒史,或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等。

5.具有西医感染性疾病的有关实验室检查依据,如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细胞升高,血沉增加,尿中有细胞大便中有细胞、吞噬细胞,血、尿、骨髓细菌培养阳性,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改变,B超检查胆囊体积缩小,收缩及排泄功能差等炎性改变等。

外感风热燥火的治疗预防方法

1.清热解毒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清热药物治疗外感发热,此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主法,可应用于外感发热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键也是退热保阴的重要措施此法常与脏腑、除湿、凉血等法配合应用。.

2.清热利湿选用苦寒清热药与清利小便等药配伍,达到湿去热清的目的常用湿热病邪引起的脾胃肝胆肠道膀胱等处的外感热病

3.通腑泻下采用泻下与清热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是法通过泻下以去积、利气、排毒,釜底抽薪,顿挫热势,从而达到泻热存阴之目的。尤其适用于热积胃肠、阳明腑实证。

4.清泻脏腑利用药物的归经,选用对相应脏腑有清热作用方药,以达到清肺、清胃、清肝、清胆等目的

5.养阴益气因本法不能直接祛外邪除实热,因此常与清热解毒、清营凉血等其他清热法配合应用于外感发热,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主要适用热病中有阴伤气耗者,外感热病后期应用最多,在热势炽盛时亦有配伍应用者,如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即是其例。

随疫毒进入营血分所形成不同证候,外感发热还有清热凉血、清热止血、清热活血、清营开窍、清热熄风治法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