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肝衰竭

暴发性肝衰竭(FHF)是指突然出现大量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显著异常,并在首发症状出现后8周内发生肝性脑病(HE)的一种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情危重,症状表现多样,肝细胞广泛坏死,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病死率高。

概述

发性肝衰竭的病因

发性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根据病原可分为感染性毒素性、代谢性、浸润性、自身免疫性、缺血性、放射损伤性及原因不明性。

1.感染性

病毒感染,尤其是毒性肝炎我国发性肝衰竭最常见原因,其他病毒也偶有发现

(1)肝炎病毒 目前发现肝炎病毒有7种,依次分别为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庚型肝炎病毒(HGV亦称为GBV-C)和TTV。

(2)其他病毒感染 免疫低下免疫抑制新生儿及AIDS患者感染其他病毒也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尤其是新生儿的播散性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导致致死性的暴发性肝衰竭。AIDS患者免疫抑制患者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导致水痘肝炎发生发性肝衰竭。其他如巨细胞病毒、副黏病毒感染也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

2.毒素

(1)药物的特异质反应 许多药物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其中常见药物麻醉药氟烷、异氟烷、甲氧氟烷、氯仿等,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抗抑郁药如苯乙肼及苯妥因钠、卡因、氯丙嗪等,抗凝药如双香豆素,磺胺药物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非固醇类雄激素拮抗药Bicalutamide,酒精中毒治疗药二硫化四乙基秋兰姆,娱乐性药物舞蹈药”ecstasy,降压药乙肼苯哒嗪,抗癫痫药丙戊酸以及甲状腺药物、非固醇抗炎药物、二性霉素B、甲基多巴、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镇静药等。

(2)毒性反应乙酰氨基酚(醋氨酚)是最常见药物之一,也是美国家暴发性肝衰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在营养不良饥饿状况下,肝脏谷胱甘肽减少,对药物敏感性增加,甚至治疗剂量的对乙酰氨基也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还有非那西丁和水杨酸盐等。某些化学毒物及然性毒物均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前者如四氯化碳、半乳糖胺、酒精、四环素、磷等,后者包括某些草药毒蕈曲霉毒素细菌毒素等。

3.代谢性

引起暴发性肝衰竭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Wilson病,亦称为肝豆状核变性,可伴有溶血性贫血或溶血危象,角膜可有Kayser-Fleischer环,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水平相对较低,有时可有视野模糊及无结石胆囊炎。

4.浸润性

包括脂肪浸润和肿瘤浸润,均可导致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生脂肪的肝浸润包括妊娠急性脂肪肝、Reye综合征等,大量脂肪滴占据了肝细胞体积的绝大部分,使肝细胞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应用丙戊酸静脉应用大剂量四环素也可引起类似病变。肝脏肿瘤浸润导致暴发性肝衰竭是一种常见的表现,肝脏的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均可引起,包括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小细胞肺癌尿道上皮癌等,有时肿瘤广泛性地转移到肝血窦,而在肝内探查不到转移结节,临床表现为发性肝衰竭。

5.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肝病是指系列累及肝脏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肝炎、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及肝移植后自身免疫肝炎,肝移植后自身免疫肝炎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一种类风湿疾病成年发病的Still病,有时也累及肝脏导致暴发性肝衰竭。

6.缺血性

血管因素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很少见肝脏缺血可由全身性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也可局部性的血流动力障碍引起。

7.放射损伤

放射损伤导致的暴发性肝衰竭并不多见,急性放射病或肝脏局部剂量放疗有时也可引起暴发性肝衰竭。

8.其他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应用干扰素免疫抑制治疗时,肝功能可恶化,有时导致暴发性肝衰竭。另外,除以上病因外,还有约1/3的暴发性肝衰竭患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这部患者病因肝炎病毒有关,可统称为非甲-庚肝炎

发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

1.原发病的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可以有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发生的暴发性肝衰竭可有肝病面容、肝掌及皮肤血管蜘蛛痣等,由中毒引起者可有相应的中毒表现,由Wilson病引起者可有角膜K-F环,由肿瘤浸润引起者可有原发肿瘤的表现。

2.肝功能衰竭的表现

黄疸在短期内迅速加深,同时伴有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及活动显著下降;在病程的早期可有低热,如低热持续不退提示有内毒素血症或持续性肝细胞死;全身情况极差,如食欲极差、极度乏力烦躁不安等;出现顽固性的呃逆、恶心、呕吐及明显的腹胀;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可出现皮下淤点、淤斑,往往在注射部位更为明显,可有齿龈渗血、鼻出血严重者有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迅速出现,一般病程超过2周者多有腹腔积液及低白蛋白血症;体检肝脏进行性缩小;可出现肝臭;出现肝性脑病的表现,如性格改变,昼夜节律颠倒、言语重复、过度兴奋行为怪癖、随地便尿等,严重者有意识障碍;其他神经精神异常如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髌和(或)踝阵挛、定向力及计算力障碍还可心动过速及低血压

发性肝衰竭的检查

1.生化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血清红素平常明显升高,有的病人可呈迅速上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明显升高,ALT/AST<:1,提示细胞严重损伤另外在终末期可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即随着黄疸的上升ALT逐渐降低,若病程超过2周,血清蛋白水平也降低,若持续下降提示细胞持续性严重损伤

(2)血氨检测 仍为反映肝性脑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应定期检查。

(3)肾功能检查 可反映肾脏损害的程度由于尿素是在肝脏合成的,在肝脏严重损伤时,尿素氮可不升高,血肌酐水平可更好的反映肾脏功能

(4)电解质测定 有助于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

(5)血气分析 可早期发现酸碱失衡和低氧血症,便于及时治疗

(6)甲胎蛋白测定 疾病后期检测,若升高提示有肝细胞的再生。

(7)血清固醇固醇酯测定发性肝衰竭患者固醇明显降低,严重者甚至降至测不到,固醇酯往往低于总固醇的40%。

(8)血糖测定及时发现血糖

(9)血Gc蛋白测定 Gc蛋白肝脏合成的一种α球蛋白,其主要功能一是清除死的肝细胞释放的肌动蛋白,在暴发性肝衰竭时Gc蛋白明显降低,若低于100mg/L提示愈后不良

(10)其他 定期检测淀粉酶有助于及时发现胰腺炎,血氨基分析及时发现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比值的降低,应及时纠正以防治肝性脑病。

2.血液学检查

(1)血常规 根据血红蛋白下降的速度判断出血的程度及止血治疗效果,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在暴发性肝衰竭时常明显升高,血小板检查也有助于对病情判断

(2)凝血酶原时间活动 是反映肝脏损害程度最有价值指标,在严重细胞损害时血中凝血因子迅速下降,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活动度下降。

(3)凝血因子的检测凝血因子V<:20%提示愈后不良另外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上升的可反映肝脏再生的情况

(4)其他 必要时可进行有关DIC的检查。

3.生物免疫学检查

(1)有关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包括抗HAV-IgM,HBsAg,抗-HBs,HBeAs,抗-HBe,抗-HBc,抗-HBc-IgM,HBV-DNA,DNA多聚酶,抗-HCV,HCV-RNA,HDV-RNA,抗-HEV,GBV-C/HGV-RNA,TTV-RNA等及抗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抗体的检测。

(2)细菌学检查 根据要做培养、尿培养、便培养、痰培养及腹水培养,腹腔积液培养应强调用血培养瓶床边接种,必要时做真菌涂片镜检及培养

(3)内毒素检测 可行鲎试验。

(4)免疫检查 自身免疫抗体的检测包括抗核抗体、抗平滑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血清总补体及补体C3的检测,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等。

4.其他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波检查 观察肝脏大小并排除胆管梗阻及胆囊疾病

(2)脑电图 波形与临床相一致,随病情的加重波幅增高,频率减慢,共分为A~F六级,A级为正常脑电图,患者神志清醒,B~D级脑电图波幅增高频率减慢,神志为迷糊(B级)、木僵(C级)、昏迷(D级),D级呈肝性脑病的三相波,为高电压频率较慢的弥漫性三相波,E级波幅降低频率不变,患者呈深昏迷,F级脑电活动完全停止。

(3)重症监护 可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血钾改变和呼吸血压异常

(4)CT 可观察肝脏大小变化并可进行前后对比[方剂汇www.fane8.com],并可观察脑水肿情况

(5)磁共振检查磁共振谱分析 测定脑内乳酸含量,若脑内乳酸盐升高提示愈后不良

(6)肝脏核素扫描 用锝标记的半乳糖基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人血白蛋白注射后进行计算机捕获γ照相,观察Tc-GSA与肝脏受体结合情况,有助于判断功能的储备情况判断愈后。

(7)硬膜外颅内压监测 一般主张在Ⅲ-Ⅳ级的肝性脑病时安装,用于监测颅内压,经治疗颅内压应低于2.7kPa(20mmHg)。

发性肝衰竭的诊断

发性肝衰竭的诊断应依据临床上有黄疸肝脏缩小及脑病表现,生化检查有高红素血症转氨酶活力升高、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V等凝血因子的极度降低来作出。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结构改变,有无慢性肝病的征象或占位性病变,以及血管胆管情况病原学诊断应根据详细的临床分析血清学和理学实验最终还可进行组织学检查。

发性肝衰竭的鉴别诊断

1.精神

精神症状为惟一突出表现的肝性脑病易被误诊为精神病。因此,凡遇精神错乱而原因不明的患者,应警惕肝性脑病的可能。

2.代谢性脑病

糖尿病酮症中毒、低血糖尿毒症、高钠血症、低钠血症等。根据相应的基础疾病病史,结合相关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有助于鉴别。

3.颅脑病变

各种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死、硬膜下出血)、颅内肿瘤、脑脓肿脑炎、脑膜炎等可出现昏迷和昏睡。根据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结合头颅CT或MR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大多数可明确诊断。

4.中毒性脑病

酒精中毒药物中毒、重金属中毒而导致的脑病,根据酗酒史、用药史和特殊职业接触史,结合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尤其注意酒精相关疾病的鉴别,如急性酒精中毒和戒酒后出现的戒断综合征与HE的表现类似,鉴别的关键是饮酒史、血中酒精浓度升高,戒酒时心动过缓、发热、震颤更显著

发性肝衰竭患者定时检测血淀粉酶可能有助于诊断,但仅有1/3的患者淀粉酶升高。

发性肝衰竭的治疗

1.基础支持治疗

发性肝衰竭患者应保证有足够的能量摄入,保证每天热量摄入达到2000kcal以上,以减少体内蛋白分解,每天应静滴10%葡萄糖1500~2000ml,适量应用脂肪乳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氮平衡,但输入时应慢,可用10%脂肪乳500ml在不短于4h的时间内滴入,酌情每天或2~3天输注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或全血1次。

2.并发症治疗

(1)肝性脑病的治疗 避免强力利尿,控制感染,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禁用镇静药,降低血氨,严格限制饮食中的蛋白质,传统的降血氨药物疗效不佳,谷氨酸钠会加重脑水肿及水钠潴留,且不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精氨酸则因肝衰竭时肝细胞内精氨酸酶缺乏,鸟氨酸循环障碍而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基础药物之一,维持每天排糊状大便3~4次及大便pH<:6为宜。支链氨基酸对于纠正氨基酸失衡,减轻肝性脑病可能有一作用另外也可试用左旋多巴静脉滴注。

(2)脑水肿处理 包括:头部抬高30°,应用甘露醇是治疗水肿主要方法,当颅内压升高到2.7~3.3kPa(20~25mmHg)时,若血浆渗透压<:320mOsm/L,应快速静推甘露醇,并重复应用防止颅内压反跳,若血浆渗透压≥320mOsm/L,则不适于用甘露醇,在无尿患者甘露醇仅适用血液透析或连续动-静脉血液过滤时。反复应用甘露醇等综合治疗无效者,应考虑用戊巴比妥,每15分钟静推1次,共4次。若病人水肿继续恶化,应进行紧急肝移植。

(3)原发性腹膜炎的治疗 包括:①一般支持及保肝治疗。②应用抗生素治疗:引起腹膜炎的细菌肠道菌群为主,一般推荐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头孢三嗪),对β-酰胺类过敏的患者应选用一种对G 球菌有效药物(如万古霉素或氯林可霉素)加一种对G杆菌有效药物(如氨曲南、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③利尿:可选用螺内酯(安体舒通)和呋塞米,对于提高腹水蛋白浓度,提高腹水的调理活性及补体成分,增加腹水抵抗力重要作用

(4)肝肾综合征 患者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其治疗关键在于改善肝功能。限制液体、钠、钾及蛋白的摄入;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持续静滴多巴胺,以增加肾血流量也可应用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其他如8-鸟氨酸加压素及钙通道阻滞药如维拉帕米(异搏定)、吲哚美辛(心痛定)、尼莫地平等也可试用;对合适病例可早期应用透析治疗,对缓解病情有一疗效保守治疗无效者,在条件具备时可进行LeVeen腹腔积液-静脉回流插管术,以单向活塞硅胶导管腹水腹腔引向颈外静脉手术简单危险小,疗效持久也可进行肝移植术。

(5)上消化道出血 愈后凶险,因此预防非常重要。对暴发性肝衰竭患者应给予制酸药如H2-受体拮抗药雷尼替丁口服,或质子抑制药奥美拉唑口服;早期输注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应用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口服,可降低门脉压力预防门脉高压胃病引起的出血。一旦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后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暴发性肝衰竭DIC的治疗 是否使用肝素仍有分歧,有人认为早期大量使用肝素并不能减少出血的发生率,反而有加重或引起出血的可能。也有人认为对临床上明显出血征象而实验室检查提示有DIC的病人,应进行肝素化,常用量肝素0.5~1mg/kg,加入5%~10%的葡萄糖250~500ml内静滴,每4~6小时1次,使凝血时间试管法)维持在20~30分钟为宜另外补充凝血因子可给予新鲜全血或血浆,最好是当采取的新鲜血液

(7)ARDS的治疗 首先要改善通气,间歇正压通气(IPPV)可获得满意疗效另外积极控制肺水肿,早期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防治DIC及补充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肝肺综合征治疗方面依靠肝移植,在肝脏移植后病情可获得显著好转,应用肺血管收缩药未见明显疗效,有人报告大蒜治疗动脉血氧合功能明显改善,有待进一步证实。

(8)暴发性肝衰竭心脏病变 常见的是血性改变,主要是由凝血机制障碍所致,可通过补充凝血因子及止血治疗预防,对心律失常应进行心电监护,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高动力循环目前尚无满意疗法,可适当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应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以保证有效的脑血流灌注。急性门脉高压治疗可试用普萘洛尔,可减少心排出量并减少肝动脉流量从而降低门脉压力,1-受体阻滞药哌唑嗪也能通过降低肝血管阻力而降低门脉压力

3.肝功能支持治疗

(1)人工肝支持治疗 人工肝支持治疗对于这些患者可延长生存期直至供肝到来。另外由于发性肝衰竭是一种有潜在可逆性疾病人工肝支持治疗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进入恢复期,甚至有人认为人工肝支持治疗生存率达到55.2%,可取得与肝移植相似疗效

(2)肝移植治疗 原位肝移植 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发性肝衰竭最为有效方法②辅助性原位肝移植 辅助性原位肝移植是切除患者肝脏的一部分然后患者亲属的一部分肝脏移植到该部位,使肝脏迅速恢复功能患者度过危险期后肝脏再生即可停用免疫抑制药,移植肝被排斥而逐渐萎缩或被取出,患者则依靠自己的肝脏维持生命

发性肝衰竭的预后

发性肝衰竭的存活率患者情况病因不同而异,在年轻病人由对乙酰氨基中毒或甲型肝炎引起者存活率可达50%,在40岁以上的病人及由某些药物引起的肝炎存活率可低于10%,进行原位肝移植后病死率降到了20%~30%,1年生存率达55%~80%。

发性肝衰竭的预防

发性肝衰竭的预防首先应从病因开始,积极预防乙型肝炎,进行普遍性的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接种可有效预防乙、丁型肝炎由于慢性丙型肝炎重叠感染甲型肝炎易于引起暴发性肝衰竭,因此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非免疫高危人群进行甲肝疫苗接种,可防止HAV引起的暴发性肝衰竭。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