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方剂 橘红片、芩连平胃汤、调脾清肝理湿饮、清胰汤1号、芳香辟浊汤、散风燥湿解毒汤、唇风饮、薏仁汤、渗湿清脾散、健脾除湿汤
中成药 溃疡散胶囊、平溃散、康乐鼻炎片
概述

脾胃湿热病因

可因饮食不调,膏粱厚味,酿成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

脾胃湿热辩证要点

本证以脾运失健和湿热内阻症状并见为辨证要点

脾胃湿热的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纳少厌食,恶心呕吐,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红橘子色,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湿热的症情分

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以和降为顺。湿热蕴结中焦,纳运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纳呆呕恶;热势急迫,且湿又为阴邪,易阻气机,故便溏而不爽。脾主肌肉四肢,湿性重着,脾为湿困,流注肢体,故肢体困重。湿遏热伏,郁蒸于内,故身热不扬,汗出不解,口渴多饮,小便短黄。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权,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见身目鲜黄,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征。

脾胃湿热治法

清利湿热

脾胃湿热常用中药

黄连黄芩栀子茵陈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滑石通草薏苡仁等。

脾胃湿热方剂

甘露消毒丹。

脾胃湿热的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

(1)刺法

针刺少商、曲池、委中,或舌下青筋、黑筋处出血。治霍乱、绞肠痧。

(2)体针

取中脘,内关,是三里穴,吐甚加合谷,再甚加天概,腹痛加公孙穴,用泻法,治霍乱

2、饮食疗法

饮食宜忌忌食生冷瓜果油腻、甘肥之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

(1)荷叶白米50g常法煮粥,临熟将鲜荷叶一张洗净盖粥上,温火焖少许时,揭去荷叶,粥成淡绿色,调匀服之。能清暑生津

(2)大田螺0-20个养于清水中漂去泥,取出螺肉,加入少许黄酒拌和,再放入清水中炖熟饮汤,每日1次,能清利湿热,通小便。

(3)冬瓜冬瓜500g煮汤三大碗,分服,能清热利湿。西瓜绞汁频饮,能清暑利尿。

(4)绿豆30g,煎汤频饮,能除署热,利小便。

脾胃湿热常见

1、湿阻

此由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职,湿从内生[方剂汇www.fane8.com],外湿侵犯,内湿与外湿互结化热而成湿阻,症见口苦粘腻,脉满数,治疗应清热化湿,方用连朴饮(《霍乱论》)或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2、黄疸

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黄为疸。症见目黄身黄,头重身困,恶心呕吐,胸脘痞满.苔腻,脉濡数,治疗宜清热化湿,化浊,方选茵陈蒿汤(《伤寒论》)及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之类。

水肿

3、因水湿内侵,湿蕴于中,脾为湿困,湿邪化热,湿热交蒸,膀胱输化无权导致水肿,症见遍身浮肿,胸腹痞闷,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脉沉数,治当分利湿热,方宜八正散加减(《和剂局方》)。

4、鼓胀

湿热互结于脾胃,浊水停聚而引起,兼见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有面目皮肤发黄,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数,治疗上应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方选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加减

脾胃湿热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夏月不能过于贪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消除潮湿夏令时,宜用鲜藿香、鲜佩兰、鲜荷叶、焦麦芽等适量煎汤作饮料,以芳香化浊、醒脚和中,预防湿阻病的发生

2、霍乱吐泻交作,邪气未清时不能进食,吐泻巳止,应逐渐恢复饮食,宜进流质、半流质清淡食物

3、本证之臌胀病,腹大坚满胀痛,患者宜取半卧位,宜进低盐或无盐饮食,忌食煎炸、坚硬粗糙辛辣食物,以半流质、无渣饮食为宜,少量多餐、晚餐少进,宜进营养丰富食物。如需服用逐水药物时,以清晨空腹为宜。服药后注意大小便的次数、量及颜色臌胀病人尚须定期测量体重、腹围,以了解病情的变化。

脾胃湿热的转归预后

脾胃湿热证的病理演变大致有三,湿热久留不去,伤及阴分,造成脾胃不足或胃阴亏虚证;湿热熏蒸肝胆,使肝胆湿热所困,疏泄失职,出现黄疸等病;湿热脾胃影响胃肠形成胃肠热结证。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