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体穴位图 / 任脉 / 上脘穴

上脘穴

穴位

上脘Shàngwǎn,出《灵枢·四时气》。《脉经》名上管;别名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胃脘(《针灸资生经》)、上纪(《针灸大全》)。上,与下对言。脘,脘同管,指胃府。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

经属

属任脉,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取法:在上腹部,中脘(在上腹部,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即是中脘穴)上1横指处即是。

作用与主治

穴位名

上脘Shàngwǎn,出《灵枢·四时气》。《脉经》名上管;别名上管(《脉经》、《备急千金要方》)、胃管(《针灸聚英》、《肘后备急方》)、胃脘(《针灸资生经》)、上纪(《针灸大全》)。上,与下对言。脘,脘同管,指胃府。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

穴位经属

属任脉,是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任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取法:在上腹部,中脘(在上腹部,肚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即是中脘穴)上1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和胃降逆、化痰宁神

主治:脾胃及神志疾患:如胃痛,胃脘痛,腹胀,反胃,呕吐,呃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鸣泄泻,癫,狂,痫症,黄疸,吞酸,食不化,纳呆,腹痛,虚劳吐血,肠鸣,泄泻,痢疾,咳嗽,痰多,惊悸,失眠,胸痛,心中烦热,黄疸,奔豚,头晕,目眩,卒心痛,中风,胃下垂,食管痉挛,咳嗽痰多,积聚,虚痨吐血,隔肌痉挛,肠炎等。

穴位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上腹部。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孕妇慎用。针后慎勿饱食。

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孕妇不可灸。

按摩: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胃胀、呕吐、打嗝等症状时,用拇指指腹揉按上脘穴3~5分钟,可有效缓解不适。

穴位配伍

配巨阙穴、内关穴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

配内关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治急性胃炎。

配中脘穴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配丰隆穴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配神门穴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配不容穴、大陵穴治呕血。

配足三里穴、章门穴、阴谷穴、关元穴、期门穴、行间穴、脾俞穴、悬钟穴、承满穴治鼓胀。

配三焦俞穴治胃胀食不化。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眩痛,身热,汗不出,上脘主之。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脘主之。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膜满胀,心腹胸胁支满胀,则生百病,上脘主之。心下有膈,呕血,上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中热烦,奔豚气胀不能食,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三焦多涎,心风惊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气状如覆杯,针人八分,先补后泻之,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

《针灸大成》: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疗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反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二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疸,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玉龙歌》: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普济方》:针入八分,先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上腹部。不能用提插法或粗针,以免造成胃肠穿孔或化脓性腹膜炎。孕妇慎用。针后慎勿饱食。

灸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孕妇不可灸。

按摩: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引起胃胀、呕吐、打嗝等症状时,用拇指指腹揉按上脘穴3~5分钟,可有效缓解不适。

配伍

配巨阙穴、内关穴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

配内关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治急性胃炎。

配中脘穴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配丰隆穴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配神门穴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配不容穴、大陵穴治呕血。

配足三里穴、章门穴、阴谷穴、关元穴、期门穴、行间穴、脾俞穴、悬钟穴、承满穴治鼓胀。

配三焦俞穴治胃胀食不化。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眩痛,身热,汗不出,上脘主之。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脘主之。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膜满胀,心腹胸胁支满胀,则生百病,上脘主之。心下有膈,呕血,上脘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中热烦,奔豚气胀不能食,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三焦多涎,心风惊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气状如覆杯,针人八分,先补后泻之,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

《针灸大成》:主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腹疗刺痛,霍乱吐利,腹痛,身热,汗不出,反胃呕吐,食不下,腹胀气满,心忪惊悸,时呕血,痰多吐涎,奔豚,伏梁,二虫,卒心痛,风痫,热病,马黄黄疸,积聚坚大如盘,虚劳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玉龙歌》: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

《普济方》:针入八分,先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

搜索推荐